近代豫北第一所护士培训学校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2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88年加拿大基督教长老会进驻豫北进行“医药传教”,1903年在卫辉创建博济医院,1923年另址扩建,更名为惠民医院,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病人量,创建“托管制”住院医疗的需要,创建了“惠民医院护士培训学校”,引进了强调内部环境清洁、轻松、明亮、安静和有序的新护理体系和注重实践的护理教学方法,创建了具有豫北特色的现代护理文化,为豫北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对西方医学的本土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中医药科普书深受当今民众欢迎,市场很大,涌现了许多好作品.但毋庸讳言的是,也不断出现一些经过商家包装、意在牟利的伪专家.他们或杜撰奇谈,哗众取宠;或戏说伪造,鱼目混珠.这类中医科普书有害无益,混淆视听,严重损害了中医药学的声誉.因此,中医药科普亟需有正规军投入,需要一批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行家来展示中医.最近出版的《图说中医》(人民卫生出版社)就是这样一种体现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中医科
期刊
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是近代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生理学教育和科研机构,在中国近代生理学学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从近代中国生理学的奠基人林可胜博士1925年担任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和教授开始,中国生理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王志均院士、冯德培院士等14位生理学家则构成了学术谱系的第2代传承者.学术谱系的第3代科学家则是以陈宜张院士、韩济生院士等18位生理学家为代表.北京协和医学
2000年6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召开了“疾病的历史”研讨会,国内外学者31人提交了论文30篇。当时,对于疾病史,令林富士先生等学者纠结的主要问题有:①什么是流行病?什么是造成疾病流行的原因?②流行病对于人类社会和文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③人类如何因应流行病所带来的冲击?
期刊
我出身于一个世医家庭,原籍是江苏阜宁县.先祖父余奉仙(1860-1939)学医于先曾祖赞襄公,通过勤奋攻习经典名著,精于临证,壮年时期又逢故乡和周围邻县疫病的多次流行,故除善治内、妇、儿科诸多病证外,对于多种疫病的诊治尤为精擅,堪称近代卓有影响的疫病学家.奉仙公撰有《医方经验汇编》等著作,故在晚清有“苏北三大名医”(另两位是兴化赵海仙、淮安张子平)之赞誉。
期刊
阅严健民先生《远古太极图"2"曲线探讨——论天地定位图演绎为太极图》(中华医史杂志,2012,42(1):38 -40.),笔者十分感谢严先生的赐教,对拙文《太极图的制作原理源于二十四节气观测数据》(中华医史杂志,2011,41(4):195 - 199.)的关注,亦使笔者增进不少学识.严先生大作就太极图的S形曲线问题提出有意义的见解,认为远古太极图当由更原始的天地定位图演绎而成,并予图示说明,这
期刊
1908年8月,清朝民政部建贫民教养院,院内附设一所疯人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设立的疯人救助机构.1917年12月,贫民教养院改组,疯人院脱离贫民教养院成为独立机构,更名为疯人收养所.在协和医学院脑系科主任雷门的推动下,协和医学院和北平社会局达成协议,于1933年合作改组疯人收养所,更名为北平精神病疗养院,由魏毓麟担任院长.在魏毓麟的主持下,精神病人的生活待遇得到了改善,建立了包括社会服务、工作
《内经》、《难经》对“脾”的形态、大小、颜色、重量的描述,与现代解剖学的脾脏相吻合.中国历代医家大多继承了《内经》、《难经》关于“脾”的认识,形成了中医学的主流观点.而清代医家王清任描述的“脾”实际是胰腺,这种观点未被后世所认可.近代医家张寿颐认为“脾”包括了人体的脾脏和胰腺,此说虽被不少人引述或肯定,但结合解剖实际考察古人的记述,则知此说不能成立.中国古代医学对于“脾”的认识是通过尸体解剖实践取
张效霞《医海探骊——中国医学史研究新视野》一书于2012年4月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论文集。书中内容分为“医史通论”、“内史研究”、“外史研究”、“医林杂谈”。
期刊
1910年,硬性膀胱镜被首次应用于侧脑室脉络丛烧灼术治疗先天性脑积水,开创了神经外科应用内镜的先河,但手术疗效差,死亡率高,使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饱受质疑.其后,由于新式显微镜和光导纤维内镜的问世,内镜在神经外科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之相随的是,神经内镜外科理念的变化,以及临床适应症的不断拓展.目前,神经内镜技术已成为现代神经外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金钥匙。1912年至今,中医百年经历了民国时期与西方医学的碰撞、激荡,也迎来了新中国中医事业与学术的长足进步和新时期的挑战。百年中医发展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开展百年中医史研究,充分发挥史鉴作用,对于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增强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中医对建设文化强国的贡献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设立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