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紧跟时代,既是这类研究机构的成立逻辑,也是生存之道。
以往的数据可作参考,据《南都周刊》不完全统计: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相继成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安徽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成立了“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重庆、贵州的社科院以及北京大学则成立了“和谐社会”研究中心。再往前,1990年代,则是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成立的高峰时期。
这类研究机构一般会有数十位研究人员,其职责介绍也大同小异:进行理论研究,承担国家、部委、或省市級各类课题,推出学术成果。
只是,时过境迁,多数研究中心或进行更名,转变研究方向。比如1994年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成立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2000年后更名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在原来的邓小平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增加了“三个代表”研究。
1993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后来干脆改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一个可以涵盖任何新理念的名字。2005年3月19日,该中心还曾召开学术研讨会,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命题作文”
眼下,蔡尚伟正准备对“美丽中国”研究所进行机构调整,和农业部合作,成立一个美丽乡村研究中心。
除了每年年底发布省区和部分城市“美丽中国”建设水平报告,研究所的研究范围也在逐渐扩展。“我们有很多报告,甚至包括一些婚恋报告,”蔡尚伟认为建设美丽家庭“更接地气”。他们曾在全国选了几个大城市,完成数十万份的调查,“跟媒体合作,做美丽婚恋观的引导。”
而一些研究报告也会通过媒体发布。去年,《“美丽中国”建设调查报告》就曾在《光明日报》整版刊发。
“这个月(4月)还要上报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的招标课题”,蔡尚伟笑称自己“忙得鸡飞狗跳”。同时在做的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下称“马克思主义工程”)的课题——中国梦的实现与美丽中国瓶颈的突破,“已经快结题了”。
对多数此类研究机构来说,承接国家级课题,是任务,也是目标。
今年3月初,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下称社科规划办)发布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招标公告,共95个课题研究方向。排在第一位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研究”,其他课题涉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思潮跟踪分析和有效引导”等等。目前仍处于招标阶段。 社科规划办隶属于中宣部,负责制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管理社会科学基金。每年年初,社科规划办都会针对全国的高校、党校、研究机构,发布招标课题。而重大项目的招标课题,排在最前列的多与“意识形态”有关。
一个内在的“机制”显而易见:国家领导人提出治国理念,中宣部理论局和社科规划办把它们变成课题,分别发布,由全国的学者、专家来申报、研究,完成命题作文。
2013年的社科基金招标课题里,第一次出现了“中国梦”研究、“建设美丽中国”研究。
“美丽中国的课题流标了,”说起这个课题,蔡尚伟不无遗憾,“我的判断是,当时我们来报是众望所归嘛,但是我们放弃了,没有报,其他人可能觉得自己不合适。”
今年,重大项目的每项课题经费高达80万,为历年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