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道德素养,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高校师生的诚信建设也越来越被重视。加强高校师生诚信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是高校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诚信;道德;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中起着带头和表率作用。然而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正面临诚信危机,失信现象在高校师生乃至学校管理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一、高校师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学习诚信方面。考试作弊是目前高校学生中最恶劣的不诚信行为。作弊手段主要有夹带、偷看、传递、暗号、替考等。调查显示:3.5%的大学生考试经常作弊,41.9%的大学生偶尔作弊。考试本是考查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检测学习能力的渠道,应公平、真实、严肃,但现下高校考试作弊发生率增长,使考试失去了价值。
(2)经济诚信方面。助学金申请不诚信也是较明显的一个方面。某些学生在申请助学金时,虚构伪造家庭状况,加上当地民政部门没有严格把关,学校便给予认定。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学生出手阔绰,并未珍惜国家给予的补助。助学金是帮助真正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并非是用来改善日常开销的。
(3)日常交往方面。主要表现在与人相处过程中隐瞒真相,捏造事实,做事不讲信用,不遵循规章制度,时间久了,不仅耽误事情,也会伤人情感,失去朋友。另外,就业方面,在简历上伪造身份经历或签约后无故违约也时有发生,查处后不仅自身受到处罚,也严重损害了广大大学生的形象。
2.高校教师诚信缺失的表现
(1)教书育人方面。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人格。有的教师在选择从事教师行业时信誓旦旦,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比如,教学座谈会上学生反映有的教师上课单纯念课件,与学生少有互动。有的学生表示,辅导员一学期就见一次,平时除了转发几条消息之外很少关心过班级。长此以往,教书育人将成为空谈。
(2)学术科研方面。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晋升的必要条件。有的教师表现得过于急功近利,为了在短时间内晋升或者提升科研业绩,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吞他人科研成果。也有教师随意制订实验数据,置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于不顾。此类行为严重破坏科学研究的正常秩序和公平竞争原则,与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精神大相径庭。
二、深入分析高校师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一些不诚信现象和风气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师生产生影响。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因制度不完善而出现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对传统的诚信美德造成严重冲击。高校师生作为社会中的精英群体,如果分辨力和自律性不强,便会逐渐丧失诚信观念,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标准。
2.家庭教育的忽視
任何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都无法脱离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对诚信素养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然而家庭生活中更看重荣誉和成就,忽略对日常不当行为的规范和调整。家长从事社会各个层面的工作,自身如果也存在不诚信、欺骗他人的侥幸心理,必然会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负面影响。一旦在家庭环境中形成错误的理念,必然也会将不好的形象和理念带到高校中去。
3.学校教育的盲区
一直以来,学校育人的重心偏向于智育,德育相对弱化,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政治问题上缺乏自律,在待人接物、是非选择时以自己的意志为主,但在短时间内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就是这样的想法使其逐渐失去原则。高校教师如果一味追求荣誉和晋升,就更无法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
4.自身要求的忽略
高校师生的情商、智商都很高,群体产生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和荣誉,自身缺乏诚信素养,在诚信修养提升方面没有予以重视。从而渐渐迷失社会公德心,致使高校环境诚信缺失。
三、认真把握高校师生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校诚信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因此,高校师生诚信理念的培养是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
2.高校诚信建设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必要保证
高校诚信建设主要依赖于高校教职工和大学生群体,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与师生工作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谈吐都与和谐校园的建设密切相关,只有坚持诚信的道德理念,才能保证和谐校园的建设得以实现。
四、改善高校师生诚信素养的有效措施
1.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政府及高校应结合高校师生日常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鼓励采用多种活泼有效的方式,加强师生诚信教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校近90年来始终坚持和弘扬的特色品牌文化,是立校之本、兴校之根。诚信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质,我校的特色活动诚信案例分析展示大赛用一种可见的、合适的方式把诚信表现出来,通过“第二课堂”案例分析展示汲取精神养分,使诚信理念、思维、品质和修养影响全体师生。我校还将诚信融入其他各项活动中,如辩论、微视频、征文、讲座等,引导师生在实践中对照自己的诚信品质,优化高校诚信氛围。
2.制订和完善诚信档案以及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在办学上要牢牢坚持诚信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在师德教育中强化诚信的育人品格,在荣誉申报、学术发表、职位晋升、评奖评优、考试应聘等方面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严肃表明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机制,通过制度的强制性促使高校师生端正诚信理念,掐灭投机取巧的侥幸念头。同时,建立高校诚信档案,甚至与社会诚信档案对接,如实记载高校师生的日常诚信状况,在其他评比和晋升中将其作为重要参考指标,采用一票否决制,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有效强化师生诚信意识,净化校园环境。
总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其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营造诚信氛围、创新诚信模式、完善诚信机制和强化诚信践履是高校师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通过诚信教育与诚信管理、自律与他律互补,高校师生一定能够提升诚信理念,树立诚信价值观,杜绝诚信危机,构建诚信校园,为社会风气贡献一股清流。
参考文献:
[1]杜秀娟,朱玉丽.关于高校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M].教育与职业,2013(5).
[2]卢中旺,尹春芬.高校师生诚信问题研究[M].高教论坛,2006(8).
[3]陆振生.关于高校加强诚信教育的思考[M].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杨永宽.加强高校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M].求实,2006(12).
[5]王耀宗.高等学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探析及对策[M].科教导刊,2013(3).
[6]于粉娟.加强高校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M].岁月(下半月),2012(9).
作者简介:方爽(1990— ),女,安徽枞阳人,讲师,高校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
关键词:诚信;道德;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中起着带头和表率作用。然而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正面临诚信危机,失信现象在高校师生乃至学校管理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一、高校师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学习诚信方面。考试作弊是目前高校学生中最恶劣的不诚信行为。作弊手段主要有夹带、偷看、传递、暗号、替考等。调查显示:3.5%的大学生考试经常作弊,41.9%的大学生偶尔作弊。考试本是考查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检测学习能力的渠道,应公平、真实、严肃,但现下高校考试作弊发生率增长,使考试失去了价值。
(2)经济诚信方面。助学金申请不诚信也是较明显的一个方面。某些学生在申请助学金时,虚构伪造家庭状况,加上当地民政部门没有严格把关,学校便给予认定。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学生出手阔绰,并未珍惜国家给予的补助。助学金是帮助真正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并非是用来改善日常开销的。
(3)日常交往方面。主要表现在与人相处过程中隐瞒真相,捏造事实,做事不讲信用,不遵循规章制度,时间久了,不仅耽误事情,也会伤人情感,失去朋友。另外,就业方面,在简历上伪造身份经历或签约后无故违约也时有发生,查处后不仅自身受到处罚,也严重损害了广大大学生的形象。
2.高校教师诚信缺失的表现
(1)教书育人方面。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人格。有的教师在选择从事教师行业时信誓旦旦,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比如,教学座谈会上学生反映有的教师上课单纯念课件,与学生少有互动。有的学生表示,辅导员一学期就见一次,平时除了转发几条消息之外很少关心过班级。长此以往,教书育人将成为空谈。
(2)学术科研方面。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晋升的必要条件。有的教师表现得过于急功近利,为了在短时间内晋升或者提升科研业绩,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吞他人科研成果。也有教师随意制订实验数据,置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于不顾。此类行为严重破坏科学研究的正常秩序和公平竞争原则,与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精神大相径庭。
二、深入分析高校师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一些不诚信现象和风气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师生产生影响。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因制度不完善而出现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对传统的诚信美德造成严重冲击。高校师生作为社会中的精英群体,如果分辨力和自律性不强,便会逐渐丧失诚信观念,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标准。
2.家庭教育的忽視
任何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都无法脱离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对诚信素养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然而家庭生活中更看重荣誉和成就,忽略对日常不当行为的规范和调整。家长从事社会各个层面的工作,自身如果也存在不诚信、欺骗他人的侥幸心理,必然会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负面影响。一旦在家庭环境中形成错误的理念,必然也会将不好的形象和理念带到高校中去。
3.学校教育的盲区
一直以来,学校育人的重心偏向于智育,德育相对弱化,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政治问题上缺乏自律,在待人接物、是非选择时以自己的意志为主,但在短时间内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就是这样的想法使其逐渐失去原则。高校教师如果一味追求荣誉和晋升,就更无法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
4.自身要求的忽略
高校师生的情商、智商都很高,群体产生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和荣誉,自身缺乏诚信素养,在诚信修养提升方面没有予以重视。从而渐渐迷失社会公德心,致使高校环境诚信缺失。
三、认真把握高校师生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校诚信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因此,高校师生诚信理念的培养是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
2.高校诚信建设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必要保证
高校诚信建设主要依赖于高校教职工和大学生群体,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与师生工作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谈吐都与和谐校园的建设密切相关,只有坚持诚信的道德理念,才能保证和谐校园的建设得以实现。
四、改善高校师生诚信素养的有效措施
1.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政府及高校应结合高校师生日常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鼓励采用多种活泼有效的方式,加强师生诚信教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校近90年来始终坚持和弘扬的特色品牌文化,是立校之本、兴校之根。诚信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质,我校的特色活动诚信案例分析展示大赛用一种可见的、合适的方式把诚信表现出来,通过“第二课堂”案例分析展示汲取精神养分,使诚信理念、思维、品质和修养影响全体师生。我校还将诚信融入其他各项活动中,如辩论、微视频、征文、讲座等,引导师生在实践中对照自己的诚信品质,优化高校诚信氛围。
2.制订和完善诚信档案以及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在办学上要牢牢坚持诚信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在师德教育中强化诚信的育人品格,在荣誉申报、学术发表、职位晋升、评奖评优、考试应聘等方面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严肃表明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机制,通过制度的强制性促使高校师生端正诚信理念,掐灭投机取巧的侥幸念头。同时,建立高校诚信档案,甚至与社会诚信档案对接,如实记载高校师生的日常诚信状况,在其他评比和晋升中将其作为重要参考指标,采用一票否决制,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有效强化师生诚信意识,净化校园环境。
总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其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营造诚信氛围、创新诚信模式、完善诚信机制和强化诚信践履是高校师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通过诚信教育与诚信管理、自律与他律互补,高校师生一定能够提升诚信理念,树立诚信价值观,杜绝诚信危机,构建诚信校园,为社会风气贡献一股清流。
参考文献:
[1]杜秀娟,朱玉丽.关于高校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M].教育与职业,2013(5).
[2]卢中旺,尹春芬.高校师生诚信问题研究[M].高教论坛,2006(8).
[3]陆振生.关于高校加强诚信教育的思考[M].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杨永宽.加强高校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M].求实,2006(12).
[5]王耀宗.高等学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探析及对策[M].科教导刊,2013(3).
[6]于粉娟.加强高校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M].岁月(下半月),2012(9).
作者简介:方爽(1990— ),女,安徽枞阳人,讲师,高校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