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优尺度Logit模型的交通事故形态致因分析

来源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剖析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致因,在利用最优尺度分析法诊断交通事故形态致因共线性的基础上,筛选关键影响因素,构建无序多分类Logit交通事故致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并选择100个交通事故样本对模型进行精度验证,该模型相对误差仅为4.0%,能够较为准确地分析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致因.研究结果表明:路侧及中央隔离设施、照明是事故的保护性因子,可有效降低事故率;路侧行道树设置不合理或未及时修剪,使车辆不能有效识别道路信息,是正面碰撞的重要影响因素;机非混合道是事故的危险因子,增大了侧面碰撞事故发生概率.研究结果可为交通隐患精准识别、交通事故主动预防以及交通设施科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为了定量分析区域内重大危险源所构成的风险,为事故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风险场理论对某区域内2家化工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得出2家企业所对应的风险值计算公式,并生成2家企业所对应的风险等值面和风险等值线;引入最速下降法,利用负梯度搜寻风险的最快下降方向,得出事故的最优风险降低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甲企业中接近1/2的区域为Ⅲ级风险区域,其余区域为Ⅱ级风险区域,乙企业中大部分区域为Ⅱ级风险区域,仅少部分区域属于Ⅲ级风险区域.相较而言,乙企业中5条最优风险降低路径里程更短,人员分配情况更为合理,更具安全优势;甲企
为了从安全信息视角深入分析铁路行车事故原因,基于信息学、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铁路行车事故致因原理,构建铁路行车FDA(Forecast-Decision-Action)事故致因模型.该模型由行车人员、铁路运输企业和国家铁路局3条事故致因子链和1条事故致因主链构成,进一步归纳总结出3条子事故域、1条总事故域及各阶段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安全信息.研究结果表明:破坏事故致因主链或破坏3条事故致因子链,防止不安全物态,可以有效预防铁路行车事故发生.以“4·28胶济铁路特别重大交通事故”为例论证模型具
为从根本上解决隧道内空气污染问题,达到运营节能的目的 ,利用Fluent软件建立数值模拟模型,通过分析直线隧道内污染物分布规律,确定吊顶式净化通风系统设置位置及净化范围,同时建立吊顶式净化通风系统隧道模型,对其纵向布置方案进行优化研究.结果 表明:隧道内CO浓度基本呈线性分布,在距隧道入口1300 in位置,需布置吊顶式净化通风系统,其纵向布置间距不宜超过300 rn.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隧道污染物处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为对智慧工地全生命周期的本质安全度进行分析与评价,综合运用本质安全理论,构建智慧工地本质安全度评价模型.首先,根据智慧工地本质安全定义,将智慧工地本质安全度划分为初始级、简单级、标准级、成熟级和卓越级5个等级;其次,基于智慧工地的生产现状,构建包括人员管理系统、机械设备管理系统、现场监测预警系统、过程控制管理系统等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的本质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C-OWA算子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采用未确知测度评价法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将模型应用到西安地铁某在建项目中,得到该智
为研究结伴行为以及障碍物对疏散过程的影响,建立考虑2人结伴行为的双出口元胞自动机疏散模型.模型在静态场中引入危险度模拟行人路径选择,设置个体和2人结伴疏散人群,研究不同行人密度下二者的疏散过程,比较疏散效率;分析相同密度下不同结伴比例的行人疏散过程,得到最优比例;设置横向、竖向和横竖3种障碍物排列方式,模拟个体疏散和结伴疏散2种情况,得到障碍物最佳排列.结果 表明:对于个体疏散和结伴疏散,行人密度增加会增加疏散时间,相同行人密度下个体疏散优于结伴疏散;相同结伴比例下,行人疏散时间随着行人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为了对施工安全事故网络舆论实施有效监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前景理论,构建政府、承包商和社会公众关于施工安全事故网络舆论监督演化博弈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数值仿真.结果 表明:心理作用对政府、承包商和社会公众在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策略选择有较大影响;提高政府发现承包商隐瞒信息的概率及政府对承包商的处罚,能使承包商趋向于选择如实公布信息;减小公众造谣概率和增大公众舆论监督收益,能使公众趋向于选择舆论监督;公众选择网络舆论监督,能促使政府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促使承包商如实公布信息
为定量分析不同车型碰撞行人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2007-2016年人车碰撞事故数据为样本,将其分为小轿车、SUV、货车碰撞行人事故3类,以事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交通参与者属性、道路、环境条件和事故特征为候选自变量,分别建立累计logistic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人、车、路和环境因素对人车碰撞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模型拟合较好且3个模型预测精度指标均大于0.7;涉及不同车型的人车碰撞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异同性.研究结果可为降低人车碰撞事故严重性提供参考.
为了更有效地评估和防范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的安全风险,针对未考虑系统不同时期系统风险状况不同、研究多局限于静态评估的不足,提出基于马尔可夫链的风险指数量化计算方法,构建基于集对分析一吸收马尔可夫链的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风险评估模型.首先使用吸收马尔可夫链对通信系统风险进行定量计算,运用集对分析关联度的同一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动态分析通信系统安全风险的趋势,通过结合马尔可夫链计算下一阶段的关联度以获得通信系统最终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选取通信系统6个时间段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验证.结果
为研究外加水分条件下受载含瓦斯煤体的渗吸特性,利用自主设计的含瓦斯煤体等压渗吸实验装置对煤体中水分及瓦斯的运移进行连续监测,并在瓦斯压力恒定不变的条件下研究覆压及外加水分对煤体渗吸距离、渗吸速度以及瓦斯置换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水分在煤体中的渗吸距离随时间增长先是快速增加,而后缓慢增大.在相同外加水分条件下,相同时刻水分的渗吸速度随覆压增大而增大;在相同覆压条件下的煤体,相同时刻水分的渗吸速度随外加水分的增大而增大;渗吸过程中水分置换出来的瓦斯量随时间变化分为3个阶段,在第1个阶段覆压和外加水分的变化对瓦
为研究灾变时期井下避难硐室进出口有毒气体CO入侵弥散问题,基于等效原理,利用Gambit软件建立地面钻孔正压通风避难硐室物理模型和开门状态下有毒气体进入避难硐室的流体力学原理及气体弥散数学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模拟钻孔压风量与室内CO浓度变化关系,提出在避难硐室的隔离门前加装门衬的办法,使避难人员穿过避难硐室门时空隙面积大大减小.结果 表明:加装柔性门衬后临界压风流量分别降至15.7,10.8 m3/min,有效提高了避难硐室防毒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