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出现是为了改变当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学案”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既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案”设计成如下模块。
学习目标的制定只有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及其应该掌握的程度。制定目标时,内容应精简,符合学生实际学情,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自主学习主要以填空或问题的形式呈现。自主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新课的基础内容,挖掘知识盲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边上巡视,密切观察,并适当地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如果发现学生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把课堂变成满足学生味口的知识大餐。
“提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串”,让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使“学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老师。
问题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要作适当的提示,创设科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对“锋面知识”的学习,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串”:冷锋是怎么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能够举出与冷锋有关的实际例子吗?
问题设计应具有层次性。讲解地理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循序渐进。
例如,在讲“热力环流”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串”:什么是气压?气压大小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如果同一水平面冷热不均,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当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的时候,大气又会怎样运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实例吗?学生通过层层分析就能很容易理解大气形成热力环流的过程。
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从“学案”的问题探究中得到挑战,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感受到激励,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疑难点拨是教师基本功及其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疑难点拨对学生巩固预习成果、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高度,具有重要意义。
点拨开始,教师应介绍相关背景材料,明确疑难问题的设置依据,开启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点拔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方法和力度,诱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点拨结束,做好知识迁移,让学生触类旁通,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例如,在讲“锋面”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在理解“冷锋”和“暖锋”的基础上,引出“准静止锋”,并举例“江淮准静止锋”和“昆明准静止锋”,让学生分析这两个“准静止锋”各自所带来的天气现象。
在一堂课结束之后,教会学生总结归纳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总结归纳旨在让学生学会整合信息,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体系。
课堂检测作为一项常规的训练模式,必不可少。在出检测题时,题型应合理搭配,由易到难分层次组编,习题量少而精,侧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反思使人进步,师生在课后都需要反思,学生反思听课效果,教师反思教法有无创新之举,为之后的学与教提供经验。
“学案导学”模式实施后,反响不错,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学会总结地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学案导学”的促进下,学生学会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纳入科学知识结构中,使知识系统化。所以,“学案”有利于学生明确当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整理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2.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阅读报刊书籍、观看电视新闻和出门旅行都会用到一些地理知识。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将所学内容与周边的生活实际、国内外时事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当学生学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后,让学生去分析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原因其及整治的措施时,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兴趣和灵感。
3.让学生找到主体位置
在“学案”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置身于问题其中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乐于发问。
例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成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如沿北回归线气候类型的分布,学生就会惊讶地发现:沿北回归线分布,大陆的西岸都是热带沙漠气候。为此,很多学生就会提问:“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大陆的东岸为什么又没有形成这种现象呢?”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将问题全面分层推向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由学生来总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认真对待,挖掘发现其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多问、会问。
4.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案导学”中的“问题探究”,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科学表达观点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可以释疑、解惑。这样,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还可以使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科学提取信息,快速、准确、规范地将答案书写出来。
5.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
在“学案”设计过程中,要通过集体备课,进行学案和教案设计,开展教师个体反思与经验共享的教研活动,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教学设计意识、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学案的编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大有益处。老教师编写的“学案”有利于青年教师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借鉴更多种类的知识呈现方式和时机,青年教师编写“学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严格要求、高质量的备课过程,真正做到了备考点、备学情、备教法、备策略,再通过课堂的实践操作,反思改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通过半年多的教学实践,师生都切实感受到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并值得大家共同研究、完善和推广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它改进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将学习知识与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能力培养。
“学案”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既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案”设计成如下模块。
学习目标的制定只有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及其应该掌握的程度。制定目标时,内容应精简,符合学生实际学情,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自主学习主要以填空或问题的形式呈现。自主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新课的基础内容,挖掘知识盲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边上巡视,密切观察,并适当地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如果发现学生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把课堂变成满足学生味口的知识大餐。
“提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串”,让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使“学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老师。
问题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要作适当的提示,创设科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对“锋面知识”的学习,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串”:冷锋是怎么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能够举出与冷锋有关的实际例子吗?
问题设计应具有层次性。讲解地理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循序渐进。
例如,在讲“热力环流”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串”:什么是气压?气压大小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如果同一水平面冷热不均,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当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的时候,大气又会怎样运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实例吗?学生通过层层分析就能很容易理解大气形成热力环流的过程。
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从“学案”的问题探究中得到挑战,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感受到激励,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疑难点拨是教师基本功及其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疑难点拨对学生巩固预习成果、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高度,具有重要意义。
点拨开始,教师应介绍相关背景材料,明确疑难问题的设置依据,开启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点拔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方法和力度,诱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点拨结束,做好知识迁移,让学生触类旁通,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例如,在讲“锋面”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在理解“冷锋”和“暖锋”的基础上,引出“准静止锋”,并举例“江淮准静止锋”和“昆明准静止锋”,让学生分析这两个“准静止锋”各自所带来的天气现象。
在一堂课结束之后,教会学生总结归纳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总结归纳旨在让学生学会整合信息,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体系。
课堂检测作为一项常规的训练模式,必不可少。在出检测题时,题型应合理搭配,由易到难分层次组编,习题量少而精,侧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反思使人进步,师生在课后都需要反思,学生反思听课效果,教师反思教法有无创新之举,为之后的学与教提供经验。
“学案导学”模式实施后,反响不错,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学会总结地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学案导学”的促进下,学生学会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纳入科学知识结构中,使知识系统化。所以,“学案”有利于学生明确当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整理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2.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阅读报刊书籍、观看电视新闻和出门旅行都会用到一些地理知识。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将所学内容与周边的生活实际、国内外时事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当学生学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后,让学生去分析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原因其及整治的措施时,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兴趣和灵感。
3.让学生找到主体位置
在“学案”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置身于问题其中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乐于发问。
例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成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如沿北回归线气候类型的分布,学生就会惊讶地发现:沿北回归线分布,大陆的西岸都是热带沙漠气候。为此,很多学生就会提问:“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大陆的东岸为什么又没有形成这种现象呢?”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将问题全面分层推向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由学生来总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认真对待,挖掘发现其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多问、会问。
4.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案导学”中的“问题探究”,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科学表达观点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可以释疑、解惑。这样,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还可以使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科学提取信息,快速、准确、规范地将答案书写出来。
5.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
在“学案”设计过程中,要通过集体备课,进行学案和教案设计,开展教师个体反思与经验共享的教研活动,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教学设计意识、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学案的编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大有益处。老教师编写的“学案”有利于青年教师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借鉴更多种类的知识呈现方式和时机,青年教师编写“学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严格要求、高质量的备课过程,真正做到了备考点、备学情、备教法、备策略,再通过课堂的实践操作,反思改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通过半年多的教学实践,师生都切实感受到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并值得大家共同研究、完善和推广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它改进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将学习知识与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