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人生追寻的永恒主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是让人幸福地生活。教育中的幸福不仅包括学生的幸福,而且应该包括教师的幸福。然而由于各个教师的职业观都不同,他们对教师职业的幸福体验也各不相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感到“单调乏味、厌烦疲倦”,也有的教师感到“充实快乐、幸福无比”。教师是学生走向幸福人生的引导者,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会有学生“幸福地学”。因此,教师“幸福地教”在教育活动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概念界定
  (一)幸福
  幸福是一个多元而模糊的概念。“单是罗马尼禄时代就有200多种关于幸福的相互矛盾的定义”。[1]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是这样解释的: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2]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幸福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心理学界认为“幸福是指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3]对个体而言,幸福感与个人的价值观及人生追求密切相关。有的人因为生活宽裕而感到幸福,有的人因为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感到幸福,有的人因为事业的成功、个人理想的实现而感到幸福。一般来说,幸福是自我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愉悦的感受。
  (二)教师幸福
  一般观点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是指教师本人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激情、责任感和满足感,并能为实现个人的教书育人价值而积极进取的一种精神状态或体验,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由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快乐愉悦体验。[4]教师要获得幸福,首先需要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愿意付出,乐于付出,其付出本身也正是一种幸福。教师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使学生得到了成长,而自身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个人价值得到了实现,这时教师就会从教师职业中体验到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教师幸福的来源
  教师的生活是忙碌而琐碎、单调而平凡的。教师日复一日重复着“备课、上课、坐班、批改作业”等工作,还要承担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和社会、家长的重托等压力,要忍受学生的淘气带来的烦恼。那么教师要如何从如此繁重、琐碎的工作中寻找幸福呢?教师职业幸福的来源在哪里呢?
  (一)爱与被爱的幸福
  这里的爱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能否从职业中感受到幸福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热爱这个职业。如果教师从事这个职业的初衷只是为了通过它而达到其他目的(如谋生或赢得社会地位)等,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职业,那么教师就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很难从教育活动中获得幸福。只有当教育事业真正成为教师内心的需要时,教师才可能会用一种快乐的心情面对学生、面对教学,才能从学生可爱的笑脸中、从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中、从学生的进步中体验到幸福。第二,教师要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5]爱意味着个人从内心深处心甘情愿为所爱的人付出,并且从这种付出中获得快乐和幸福。当教师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孩子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欣赏、关心和爱护学生,而这种爱又会转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使学生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而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回报教师。
  学生对教师的爱也是教师幸福的源泉。学生对教师一句关怀的话语、一声节日的问候,以及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和亲近,都能让教师感到温暖和幸福。教师在对学生付出心血和爱的同时也收获了学生的尊敬和爱,作为教师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和幸福的了。
  (二)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研究者的研究表明,“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而且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体验。幸福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价值感,它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与价值的追问”。[6]对于教师来说,要得到幸福就必须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而教师的成就感主要是通过学生实现的。学生学业的进步、道德的养成、个性的健康成长都可以让教师感到由衷幸福。学生的成就就是教师的成就,当自己所教的学生成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精英,教师的价值就实现了。桃李满天下,这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
  教师价值的实现还表现在自身的成长上。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家长、同事的交流,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自身的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都会不断提高。随着教育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从站在讲台上不知所措到应对自如,教师自我成长的每一步,都会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幸福感。
  (三)师生共享课堂的幸福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主要方式。如何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课程感兴趣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课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如果学生觉得上课就是一种享受,那么这样的教师无疑是成功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是幸福的。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幸福的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师生双方共同的课堂。课堂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通过平等的对话,师生产生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双方不仅能体验到求知的乐趣,而且能享受到情感沟通的快乐与幸福。
  三、教师幸福的实现
  教师幸福的实现需要具备一些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只有当两者统一时教师才会实现幸福。
  (一)客观条件
  1.必要的物质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七个层次。其中前四种是基本需要,或称之为缺失性需要,即不可缺少的需要,后三种是发展需要。[7]物质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人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需要后才有可能产生更高级的需要,才有可能关注精神方面或自我发展所带来的幸福。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为了生存,他们追求基本的物质报酬,他们在基本的生活水平得到保障后,才可能安心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一个教师如果最关注的仍然是自身的生存问题,那么他又怎么可能对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一个教师如果还在为一日三餐发愁,为生计奔波,那么怎么可能从教育中体验到幸福?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尽快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幸福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首先,学校领导应该实施“以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和管理方式。第一,在制定学校制度时应该更多地考虑教师的利益,确保教师具有合理的工作量和足够的休息时间及合理的报酬。此外,尽管学校制度可以从大的方面规范教师的行为,但也要确保教师有必要的自由,以便让教师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风格进行教学。第二,实行民主的管理方式。让教师参与学校事务的监督与管理,真正把学校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又可以让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
  其次,学校领导对待教师要尊重和信任。第一,学校领导对教师要宽容。学校领导要看到教师对学校、对学生尽心尽力的付出,要懂得感激教师在平凡琐碎的教育生活中的每一次创造和超越,而不应对教师偶然一次失误过于苛求。第二,学校领导要学会赏识教师。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和赞美老师,让他们在被赞赏中体验到工作被认可的喜悦与幸福。对于教师的不足,学校领导应该用比较委婉的方式指出,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而不应采用一味批评的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更愉悦的心情、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第三,创造各种机会促进教师成长。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使人获得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一个教不好书、得不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在学校里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幸福的。因此一位好的校长应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并通过鼓励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展各种教研、科研活动为教师的学习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使教师在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中享受幸福。
  (二)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只是教师实现幸福的外部条件,教师要实现幸福更需要自身有创造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1.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范畴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同、从教目的不同,所得到的幸福体验也会各不相同。有的教师把教师职业当做是谋生的一种手段,过于关注工作所带来的薪金与福利,当福利待遇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不免会有诸多怨言,因而很难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只有真正地热爱教育事业,真正乐于从教,教师才有可能用一种平和淡泊的心境看待清贫和辛苦,从平凡而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充实的快乐,从和孩子的相处中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年轻的激情,从学生的成长及家长、学生的普遍认可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
  2.幸福的能力
  幸福能力是一种创造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在同样的境遇下有的人觉得幸福,有的不觉得幸福。由此可见,幸福能力因人而异。对教师来说,幸福能力则意味着爱心、宽容心、平常心。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只有有对学生深深的爱,教师才会为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欣喜不已。其次是有一颗宽容心,学生是还未发展成熟的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只有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放宽心体验学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最后是有一颗平常心,教师职业是一种平凡而伟大的职业,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等于选择了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方式,那么就应该乐于享受这种平淡背后的充实。
  3.良好的知识结构和高超的教育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当自己的课受到学生的认同和喜欢,那么他就是成功的。我想每一位老师在听到学生对自己说:“老师,您的课真有趣,我们很喜欢。老师您的课讲得真清楚,我们很容易就懂了。”这个时候教师肯定是幸福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高超的教育能力。一般说来,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广博的文化性知识,同时应该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观察力、创造力等。
  教师幸福是一种职业境界。在物质待遇极大改善的今天,教师幸福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追寻。对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说,其教师生涯中并不缺少幸福:学生的一声问候、一次理解、一次配合、一次进步,家长的每一次信任的嘱托,这些都能令教师幸福不已。
  
  参考文献:
  [1]葛晨虹.哲学视野中的幸福理念[J].人民论坛,2005,(1).
  [2][4]张清.论当代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严标宾,郑雪,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
  [5]解夏.生命视野下教师幸福理念的阐释[J].教学与管理,2009,(33).
  [6]曹俊军.论教师幸福的追寻[J].教师教育研究,2006,(5).
  [7]陈艳华.谈教师的幸福[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其他文献
本文对影响煤泥浮选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浮选原料煤、浮选药剂及药剂制度、浮选设备、浮选流程。 In this paper,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lime flotation are disc
常用逻辑用语是高考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很有帮助,现以近年高考试题为范例,评析本考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生产和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大好。可是肩负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师资队伍较薄弱;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归根结底,都是没有给予技能培养以足够的重视。所以,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
一、《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特点  电磁理论在广播、电视、无线通信、雷达、导航、无线网络及家用电器、自动控制、仪器仪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讲述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为在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中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主要涉
目的:明确傅青主保产无忧方预防头位难产、减少阴道助产、减少因阴道试产失败而剖宫产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在住院待产的289位宫内单胎妊娠、头位、轻微头
初三英语教学马上就要进入总复习阶段,面对初中五本英语课本语言知识复杂、内容繁多,复习时间却很短暂的情况,如何在短时间里做到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全体初三学生和英语老师面前紧张而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中考英语试卷试题容量大、覆盖面广,不仅加强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突出了对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如何提高中考成绩?以下是我近年来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悉教材、大纲
PLC原理及应用是高职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需要学生应用强电和弱电的知识,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本文分析了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一、《PLC原理与应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方面。  理论教学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教材与教学大纲修订不能与社会主流
一、社会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核算领域和空间拓展越来越广阔,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全面,会计工作不再单纯是记账、算账、报账,它更是一个经营管理手段。因此当前会计专业的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愈来愈高,尤其对于专业能力更为注重,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  二、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高中政治教学注入了新的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素质教育教学的脉搏,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出发,创新教学策略,创设乐学情境,整合教学内容,不断增强政治教学的方向性、必要性、时效性,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从而使政治知识、认知能力、功能效用达到有机统一,用政治理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一、发挥主导作用,增强履职能力,营造亲师信道的教学氛围。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