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与方法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V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95-01
  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调控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艺术,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有效课堂提问呢?下面针对课堂提问技巧与方法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提问目的要明确。
  有经验的教师,他的课堂提问一定是有目的性的。目前,还是有许多老师很不明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提了之后也从来没想过今天我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更不用说反思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备课充分,针对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好问题,比如说需要在哪个环节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该怎样来引入?这样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等等这些都要提前想一想,千万不能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在提问前,不论是对于教学的目标、教材的分析、教学的过程,还是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困惑,都应有所考虑,做到有的放矢。
  不同的课型,教学的不同环节,提问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时提问是为了更好地导入新课,引入话题;有时提问是为了检查旧知,导入新知;但更多的提问是为了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问答的交互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优化课堂教学。
  二、提问要把握时机。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的次数是不定的,但一定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什么时候提问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仔细思考和观察,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深入展开提问,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需要老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得知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时,我顺势问道:“作者小时候知道杨桃的样子吗?”“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他当时是怎样画的?”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从而弄清作者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他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他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接着课件出示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引导学生从这个重点句子中体会作者画画的认真态度以及父亲对他的影响。
  三、提问要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迫切的心理需要,那么,学生就会为满足这种需要而采取有效的行为活动,通过阅读、思考、交流,以寻求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决定其参与程度。
  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分别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请学生描述画面内容, 接着,课件同时出示两幅插图,问学生“为什么同样一群孩子,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场面呢?他们的情绪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引发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
  在“感悟可贵,回报爱”这一教学环节,我出示了这句话“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然后问道:为什么孩子做得不够好反而说他们“可爱”呢?同学们积极思考,从而明白因为孩子们在足足一分钟的沉默里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要回报父母的爱。
  四、提问要有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语文课堂提问,应当有合理的程序。提问时,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新高度。若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跳跃性比较大,学生就会不明所以,来不及思考。
  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为此,在教学的“升华情感”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感受了珍珠鸟对作者的信赖,我顺势问学生“信赖就像什么?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有感而发,“信赖像一杯热茶,温暖彼此的心灵。”“信赖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信赖像一座桥,让我们心灵相通”多么精辟,多么传神!学生的发言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只有在理解信赖、感悟信赖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信赖,学生才会有感而发,乐于表达。这不就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吗?
  五、教会学生质疑。
  语文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被大大地扼杀了。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然,我们承认人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能够独自提出问题,而有的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质疑解疑。
  教会学生质疑,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二)紧扣课题,引发质疑。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三)从重点入手引发质疑。文章的重点是指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揭示中心的重点句段等,这些重点处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在文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些重点处质疑,能起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四)在矛盾处点拨,引发质疑。(五)利用课文留白引发质疑。一篇课文,一般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在故事的结尾处设下悬念,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在事件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处就是等待着读者用想象去填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已经成为衡量一名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提问艺术,认真思考“问什么”和“怎么问”,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完善,让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平台,放飞学生 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分类号】G632.3  说明部分  目的:利用家乡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家的灵魂,推行探究实践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热爱家乡;大部分学校都有美术课,我们要找到自己特色,学习与众不同的美术。  类型:选修  年级:初一、初二  学时:十课时  本文部分  目标:(1)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感悟自己劳动创作的乐趣,激发热情。
为了制止非法采伐和保护热带雨林,4月19日,欧盟议会同意签署与中非共和圈和利比里亚的森林保护协定。这两个非洲国家热带雨林的面积都很大。
比较了小麦不同基因型籽粒生长期旗叶与穗、茎、鞘等非叶绿色器官光合速率及光合碳同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籽粒生长早期非叶器官净光合速率最大值低
目的:子宫内膜从正常到异常的形态学谱系中,组织结构复杂多样.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分类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现将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分类及其病因、临床病理表现和治疗模式及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