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权利私力救济的局限及合法行使

来源 :企业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0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事权利的救济之中,私力救济有其相当的作用,虽然长久以来公力救济为人们所强调,但是在现实生活之中私力救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私力救济因为其纠纷解决机制的先天缺陷,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私力救济合法行使的要求包括其只能在公力救济力所不及、不违反法律、不与公力救济相冲突的情况下适用。
  关键词:私力救济;公力救济;合法性
  一、民事权利私力救济的局限
  私力救济在具有其灵活性的优势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和弊端。首先因为私力救济缺乏外在力量的约束和控制,在实体权利和程序公正层面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而使得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行使由当事人主体的力量决定而脱离了权利义务本身。这容易造成救济中出现不公平现象和非正义结果。其次,私立救济常常非但没有解决纠纷,反而成为纠纷升级的缘由,因而具有不彻底性。虽然私力救济的成本较低,但是因为其不彻底性造成了社会资源尤其是宝贵的司法资源的进一步浪费。最后,私立救济因为当事人主导的属性较强,在矛盾激化的時候会成为社会不良风气的助推器,诸如侦探公司侵犯他人隐私以维权、要债公司通过侵犯债务人人身权利以达成其收款目的等等。这一部分的私立救济其实是游离于法治建设之外的。
  二、私力救济合法行使的途径
  因为其局限性的所在,所以民事权利的私力救济必须有相应的限制。如果私力救济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笔者认为私力救济要合法行使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一)私力救济之前提。私力救济不应和公力救济相冲突,而应以公力救济无法适用或者不能及时适用为其前提。换言之,私力救济仅仅是公力救济的补充。私力救济中的自助和临时性的行为皆因国家公权力无法及时应对,特别地,在自助行为中,行为人必须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协助,集中体现了现代法治国家对滥用私力救济的防范态度。
  (二)私力救济应之合法性。在法治社会,私力救济应具有合法性,即为法律所承认,但各国在私力救济方面,无论是在救济方式还是构成要件上都有所不同。大多数国家都把请求、自助、自卫行为作为法定的私力救济方式,并规定了构成要件。请求是指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有关当事人得以直接向侵害人要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或赔偿损失的救济方式。自助行为指为保护自己之权利,而对他人之自由或财产施以拘束或毁损之行为。自卫行为包括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在行使私力救济的过程中,其采取的措施方法及后果都必须符合法律,这是私力救济的基础。无论私力救济的方式如何发展,其最终的效果都要由法律来进行评价,换言之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助是否超出必要限度或是否存在重大过错最终的成立与否要取决于国家公权力机关。私力救济当然地不能和公力救济相冲突,这是与私力救济本身就是公权力运用的补充有关。只要是公权力运用的范畴则必须完全地排斥私力救济的使用。相反的一个方面就是私力救济的滥用,那是将私力救济的作用范围无限制地扩大的结果,不仅公民滥用私权利会破坏法律的权威,这对于私力救济本身的价值的体现也有负面的效用。私力救济仅在这样一个范畴内应该被与以使用:即超越公力救济范畴之外,不能被公力救济所保护的那部分当事人权益收到侵犯的时候,私力救济不能也不应超越这样一个范畴。
  (三)私力救济与公序良俗。通过私力救济如果损害了公序良俗则意味着通过损害一个法益来保护另一个受损的法益,这是为法律所不能容忍的。同时,对于私力救济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是否符合了公序良俗,则一方面要依据法律的基本规定,另一方面则需要对私力救济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无论如何,私力救济只能在公序良俗的指引下发挥其作用,诸如商场搜身等等既不符合法律规定,又违反公序良俗的救济方式,是为正当的私力救济所不容的。
  (四)私力救济不应有重大过错。私力救济如不允许过错,则当事人采取私力救济的成本则会骤增,这无疑削弱了私力救济相较于公力救济的优势。同时因为私力救济的行使一般处于事态紧急的情况下,所以严格要求当事人没有任何过错是过于严苛的。因此,对于私力救济应该只要求没有重大过错。重大过错即在当私力救济显得必要而公力救济所不能及的时候,当事人采取了过激的行为致使他人人身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往往这种损失必当事人所维护的法益还要更大。这里的重大过失需要在具体的语境内才能正确衡量,即私立救济超过了其必要程度的范畴。
  三、结语
  私力救济是补充公力救济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私力救济合法行使的途径必须依照法治之框架,同时遵循公序良俗,且不得有重大过失。
  参考文献:
  [1] 李海菁. 试论私力救济的限度[J]. 科技信息, 2010, (13):114-114.
  [2] 沃耘. 民事私力救济的边界及其制度重建[J]. 中国法学, 2013, (5).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在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指导时,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不断提供优秀人才的贡献。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价值观;方法;意义  一、对当今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  (一)综合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衡量当代大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指标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积累量,还应该是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在大学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以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党支部的特色支部项目——“党员进行时”具体实践为例,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品牌实践研究进行探讨,提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品牌建设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基层党建;高校党建;党建品牌;支部建设  一、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将科学发展观应用到工作实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聯网的广泛应用,读者需求的多元化,电子阅览室的改革是必然趋势。从更新设备到改变环境,从创新理念到服务亮点。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出击。我们只有摒弃以前,建立一套崭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电子阅览室的现状,将电子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读者才能得到最大受益。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电子资源;创新服务  电子阅览室,又称为多媒体阅览室,主要依赖计算机设备、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以及网络
期刊
摘 要:本文对西部11省(区)2005-2012年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与房价的关系分析,结论表明滞后一期房价对当期房价存在显著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次之;经济增长对房价存在负向作用,城乡固定资产差距次之。最后,对稳定房价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城镇化;房价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房子是一种商品,百姓对房子的需求主要是消费,而不是投
期刊
摘 要:《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元成这一人物的性格形成,是其本人与其所处的微系统、外层系统以及宏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系统之间也有机交融,相互作用,共同促动着元成的人格不断朝着扭曲、阴暗、残忍的非正常、非健康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这一个体的灭亡和发展停止。  关键词:生态系统;个体人格;生物因素;环境因素  一、个体人格发展的生态系统论  生态系统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受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的,也
期刊
摘 要:为了全面了解徐州市消费者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运行、就业环境、消费环境、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物价以及对商品房等方面变化走势的预期,本文编制了徐州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对徐州市2014年上、下半年消费者信心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广大消费者对徐州市经济状况抱有比较乐观态度,对未来的发展状况充满较强的信心。  关键词:徐州市;消费者信心指数;金融信心指数;文化信心指数  引言: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者信
期刊
摘 要:简述了地铁车体轻量化对于高效率运输和经济效益方面的积极意义,介绍了地铁铝合金车体的特点及其结构,运用ANSYS软件和模态分析方法建立了地铁铝合金车体的有限元模型,分兩种工况进行了模态计算分析,得出了车体的前6阶模态及振型,结果表明该车体满足动态设计要求,并对车体轻量化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地铁车体;轻量化;ANSYS;模态分析  一、铁道车辆车体轻量化  铁道车辆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的生育政策也逐步改进和调整。然而,生育政策转变对家庭人口数量带来一定影响,同时还对代际关系产生影响。生育政策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意识,进而影响到家庭组成与规模。本文通过文献法和调查研究法,从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生育政策调整动对代际关系的影响分别进行剖析,并根据实际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实现良好的代际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育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测试三种配方的混合材料在不同介质中表现出的不同膨胀特性为出发点,提出了按特性将缓冲/回填材料分层设置的观点。  关键词:缓冲、回填材料;分层设置  引言:甘肃北山被视为修建高放废物处置库的首选地区[1]。依据国内学者对于处置库预选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特征的研究结果,处置库预选区的地下水可以认为是盐溶液环境。而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3]:高水平放射性核废物(高放废物)处置库中的混凝土经长期
期刊
摘 要:环境公益诉讼弥补了传统诉讼模式对环境侵权救济的不足,针对武汉市餐饮油烟的污染现状,结合公共利益的保护、国外立法例及地方司法实践,在武汉地区应以地方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赋予公民、人民检察院、环保NGO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环境公共利益  一、环境公益诉的理论基础  1970年美国《清洁空气法》关于公民诉讼的条款标志着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的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