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举例说明了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几种反映。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同人类社会的文化息息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无不打上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烙印。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既包括一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也包括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还包括语言以及与语言相关的一些非语言交际手段(如身体语言等)(胡文仲,1989)。文化形态或文化模式上的差异反映在语言这个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上的差异。学习语言,就应该了解其赖以生存的文化,不然,积淀于语言系统内的文化因素就会造成交际信息差,给交流和沟通带来障碍。通过学习一门语言,可以了解一种文化,而了解一种文化,又可帮助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无不包含着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有必要把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向学生展示英语国家的社会风貌、民族风情,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使学生在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对方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或文化信息,交际时势必会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交际效果。因此,若想达到交际的成功,不仅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而且要克服由文化因素造成的障碍。“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Sapir《语言论》)。这就给我们的外语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要注意相应文化的导入。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 ·布瑞拜克(Winston Brembeck)曾指出:“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形式及意义中的反映
  
  东、西方文化丰富多彩,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许多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都讲究“重道轻器”、“重无轻有”、“重虚轻实”、“重了悟不重形式”。例如:在文学艺术方面,中国人的绘画讲究意境、神似、气韵;中国的书法“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注重流动的线条、飞动的美;“文以意为主”,“意在笔先”,“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又是中国的文学传统;中国的音乐注重旋律的优美动听、婉转悠扬,实际上是体现一种意、一种精神;中国的建筑艺术侧重于群体的序列推移、整体的神韵气度,不同于西方那样讲究单体的造型欣赏、局部的雕琢。西方文化则是注重知性、理性的追求,注重形式,用数学、逻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从分析的角度去观察现实世界。例如:在绘画艺术上,西方油画的特点是在形体上下工夫,以形似为目标;在文学上,西方的戏剧追求静态凝重的孤立造型,让人体验的是一种雕塑性的美,不同于中国戏曲中灵活多变且具有很高的形象特征和写意性的动作;在音乐上,西方以和声见长,实际上追求的就是一种形式美、一种空间结构。中、西方文化这种一个重意、一个求形的巨大差异深深地蕴藏于中、西语言之中。西方语言注重形式,即“表层结构”,语法观念特别重要,形成了一套严密细致、纷繁复杂的语法体系。而汉语却注重语言的内容、意义、精神,即“深层结构”,追求的是表达功能的完美,讲究以意统形、以神摄形,语法的地位并不重要,语意是关键。这并不是说汉语没有语法,而是汉语在表达上比较灵活。正是汉语与西方语言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差异,因而学习外语的人经常以本民族的语言规则去理解和运用外语,以致在学习中和跨文化的交际中出现许多错误,造成了许多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例如,我们说“这是我从未看过的最好的电影”,学生们容易译成:This is the best film I have ever seen. 这是一个病句,中国学生看到“从未”这样的字眼,马上想到“never”与之对应,但是句中的“never”应改为“ever”。中国学生的思维是这样的:这是一部最好的电影,我以前从未看过;而讲英语的人却这样思维:在我所看过的影片中,这部最好。这是东、西方人思维角度的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
  考察分析一下学生的学习或跨文化中的交际情况,就会发现在所谓的“语言错误”中,很多是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缺乏了解或了解不够,以致从本民族的文化角度出发,去理解或运用外语而造成的。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褒贬词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与民族的深层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有关。深层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制约着词义的引申取向。有些词在英语中是褒义词,可对中国人来说,却有着某些反面消极的趣味。如:“ambitious”一词,意思是有雄心的,有抱负的,可中国人常把它作为贬义词来用,指对权利或名利有着巨大而非分的欲望,意同“野心勃勃的”,这主要是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基督文化和西方哲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是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点是强调自我价值、个人奋斗和个性解放。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有雄心的”个人奋斗自然是被社会认可的。而中国文化自古强调群体意识、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了词汇意义上的不等和理解上的偏差。再比如说,在我们学过的一篇有关面试的课文中(《实用英语》第二册),作者写到:在面试结束之前,应聘者可以问及一些相关问题,包括“晋升的前景”,学到这里,教师不妨穿插讲解一下东、西方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告诉学生这样的问题去应聘某些企事业单位时提出来是不合时宜的。
  
  三、文化差异在语言运用中的反映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语用方面的,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文化、离不开环境。语言行为是人们进行交际时的语句。根据语言行为理论,语句有两种意义(1)命题意义,这是语句的字面意义,(2)施为意义,这是指语句在听者方面所产生的意义。说汉语的人在跨文化交际时常犯的语用失误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施为意义上的失误。例如,汉语询问型问候语体现的是汉人群体文化的特点,既表达问候,又表示关切,遵循的是汉文化的交际规则。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不可作语言的直译,否则就会造成文化误解。英国学者奥特(Oatey)认为,将汉语的常用问候语“你干什么去呀?”直译成英语会使英语国家的人产生误解,误认为中国人喜欢监视别人的行动去向,喜欢干涉他人隐私。她说:不回答你的问题会不礼貌,如果含糊地回答又像是回避问题,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如实地回答,正因为如此,这种形式的问候语极易触犯西方人(1987)。再比如说:西方人在得到了良好的服务或帮助时,总要说声“Thank you”,如果按照我们的习惯,随之说一声:“不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就会令对方很尴尬,这种回答在语言上没有错,但从语用的施为意义上看,很容易使西方人想到:你本不愿为我服务,只不过是责任在身而已,所以我们应该说:It is my pleasure(很高兴为您效劳)。
  
  四、文化差异在非语言交际中的反映
  
  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也要重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因为语言不是人类交际的唯一工具。非语言交际包括体态语(如姿势、身势、身体各部分的动作、体触行为等)、副语言(如沉默、非语言声音等)、客体语(如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家具和车辆所传递的信息等)和环境语(如空间信息、身体距离、座位安排、灯光、颜色等)。非语言交际手段是交际行为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对语言行为起到良好的辅助和配合作用,在语言交际遇到障碍时,还可以起到代替、维持或挽救的作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和语言有着盘根错节、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交际中总是伴随着语言,帮助人们弥补语言交际的不足,增强语言交际的效果,起着一种妙不可言的作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指出:“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种社会行为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外延之一,也是被文化模式化的。因此,如果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彼此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不了解非语言交际在对方文化中所起的交际作用和交际效果,交际时就很可能出现不得体甚至冒犯对方的情况。如:我们都知道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V”型手势可以表示胜利的意思,但做这个动作时,手掌要向外对着对方,否则,手掌向内则表示粗俗嘲弄之意。又如:在我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性的年轻人跨着对方的胳膊在大街上款款而行,但如果同西方人交际时也这样表示亲密,就会令对方很难堪,因为他们为避“同性恋”之嫌是不会这样做的。再如,对否定问句应答时汉英文化之间点头与摇头的差异常常引起误解甚至文化冲突。相反,恰当地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1981年一艘日本货船不幸沉没了,其责任在于美国潜艇。因而,美国驻日本大使对事故深表歉意,在前去拜会日本外相时,他按日本方式向外相深鞠一躬,这一躬胜过多少语言的表白,这一躬为美国政府赢得谅解,这一躬为大使本人赢得了赞誉:“非常了解日本人心态的难得的外交家”。
  
  结论
  
  语言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应占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外语教师有责任帮助自己的学生学会克服文化休克的干扰,提高文化适应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以适应多元文化环境,学到真正的适应跨文化生活环境与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本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及东、西方文化差异,当然,同时也要注意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语言教师还应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M].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1989.3.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要:中西方神话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和审美情趣导致中西方神话产生巨大的差异。同时也造成了中西方在政治领域中产生的政治文明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文明建设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神话;差异;政治文明    一、引言    所谓文明,在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文明的内涵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
期刊
摘 要:本文着重探讨一下高等职业教育中财会专业的技能培训与培养,以及应达到的标准。介绍了珠算技术与点钞技术、书法技能、应用写作技能、英语技能、社交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说明了职业教育要在发展中不断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    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方兴未艾的高等职业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发展二十一世纪的职业教育,尤其是技能培养,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生活中,寻求机遇,迎接挑战
期刊
摘 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 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的教育制度仍不完善。探讨教育与经济、自然的相互制约以及利用教育育才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育;教育与经济;自然;育才    关于教育,多年来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颇为深刻的研究,而且也取得了相对明显的效果,但是对教育的研究还不能停止。在此,我仅用一些浅
期刊
摘 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在知识经济的全新挑战下,高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合理的结构,过硬的业务能力,健康的身心,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等基本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以便更好的履行职责,培养出众多的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优秀人才,是学生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者;素质提高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是21世纪全新挑战的时代,在时代挑战
期刊
摘要:工程量清单(Bill of Quantities,简称B.o.Q单)报价,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工程招、投标报价方式。国家建设部发布的第119号公告,批准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为国家标准,自2003年7月1日起实施。[1]《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是我国工程造价计价方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由传统“量价合一”的计划模式向“量价分
期刊
摘 要: 为适应素质教育对考试制度改革的要求,我们在政治学科中尝试了一种新的考试形式:合作修改教材,现从测试的宗旨和基本要求、测试功能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考试制度;合作性;政治学科;修改教材     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这将会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其中重点是考试制度的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总的来说侧重于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而对于学生求知能力、实践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县级机构改革给基层文化市场稽查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如:编制问题、经费问题、人员素质和执法质量问题。  关键词:县级机构改革;编制;经费;人员素质;执法质量    随着文化市场20年来的不断发展,各地稽查机构的组织建设,都在不断探索中发展,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从整体来说,发展的步伐不快,而且始终没有树立起应自的法定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
期刊
摘 要: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不仅具有专业技能,同时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这就要求学校要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举。教师,尤其是会计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应注意培养个人人格魅力。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师;人格魅力;学生素质; 影响    在越来越法律化、规范化的社会,会计不仅应具备专业能力的素质,更需要具有
期刊
摘要:我国个人教育收益率在经历了脑体收入相对倒挂的低收入阶段后,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年提高,论文从新就业人员的教育收益率角度做了实证研究,并从劳动力市场制度沿革等角度分析个人教育收益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教育产品的供给、教育管理体制以及就业观念等三个因素对当前个人教育收益率提高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个人收益率;对策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环
期刊
摘要:20世纪中国的教育研究主要是科学和人文两大范式的争论,以复杂科学为代表的新理论将改变教育研究范式的这种二元对立,走向多元整合的综合性研究范式,回归到符合中国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论。  关键词:科学;人文;复杂性;综合;传统    一、中国教育研究概况  伴随着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和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开始了有意识有系统的教育研究。从早期生搬硬套的“目的——方法”为思维特征的教育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