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方大曾:遗落与重拾》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e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再寻之旅》新书正式向海内外发行。这本书以新闻人为主角,新闻史为主题,以新闻界为主向,共同向世界讲好我们新闻人的中国故事。
  阅读这本书,让我們穿越时空,看到陌生而熟悉的好记者:永远25岁、今天依然年轻的小方,也让我们瞩目身边,打量平凡而高尚的好记者:曾经年轻、今天有点苍老的老冯。正如方汉奇先生所言,小方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在抗战新闻史上与范长江双峰并峙,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书。而冯雪松作为新时代的真记者,努力走向历史深处,从小方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深入现场挖掘史料,坚持19年之久今天依然还在路上,今天我们手上的这本书是迄今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这一成果已有5本书、4种语言出版,港澳台和国外关注他的成果,读他讲述的中国故事,从他身上也深深在感受到中国记者的职业精神。
  眼前的这本书和之前出版的姊妹篇《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对于新闻史和抗战史是补白之作,更是求索新闻精神,传递新闻理想的力作,方汉奇先生评价,“‘为学当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当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这是前人对学者治学态度的一种期许。这种期许,在冯雪松的这两部新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两本书的作者为了发掘和深入研究方大曾这一历史人物所作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努力,和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充分赞扬和肯定的。”
  以人为镜,以史为鉴,我们发现:两个记者的故事,追寻的是同一种精神。他俩,都是为新闻而生,为记者而奋,为生命而歌;他俩,都是记录特别时代,传承特殊精神,体现独特价值。如果可以,我想用一副对联来概括他们和他们耦合时代的共同意味:低头低调低碳方行远,适时适宜适度事成久。
  低头采写中国故事。他们两个人都是低头族,因为他们低头向下,面向生活,面向基层。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在卢沟桥等地采访拍摄“中国抗战第一照”,成为“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的方大曾,可谓是把现战场当现场、把现场当职场,最后消失在国际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一线。不计个人得失、坚持深入采访,19年如一日在全国各地搜集资料还原历史真相、拍摄方大曾事迹纪录片和出版专著的记者冯雪松,可谓是把职场当职业、把职业当事业,今天仍然奋战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岗位上。
  低调作好新闻报道。直插一线,离炮火更近一些,这是一种低调的坚持高风。深入一线,离人民更近一些,这是一种低调的调查精神。克服困难,用心倾听,不务虚名,作品说话,这是一种低调的做事态度。小方的眼晴是向下的,关注底层民众生存状态;他的眼晴是向前的,逆行于撤退的人流;他的眼睛是向着远方的,思考战争之伦和平之理。他做的事是记录历史的大事,两年多时间留下了这么多文章和照片,但他是静水流深,以至他的消失都是以特别的方式低调消失于媒体版面,以至于像闪电一样消失于新闻界。从生命长短来看,他是不幸的;如果没有冯雪松的长期挖掘,后来者对他都难有深刻印象。但他又是有幸的,冯雪松和陈申、范苏苏等接续努力,引来今天中国新闻史家挖掘整理他的作品和众多优秀新闻记者来研究他学习他。冯雪松与小方的共同之处是心里有国家、眼里有人民,通过记录别人的命运,启示人们慢慢发现历史真相背后的特殊意义。从拍摄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到出版《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解读方大曾》等书籍,19年间,冯雪松走进基层一线进行采写,查阅大量的文献和影像资料,努力寻找知情者,沿着方大曾通讯报道中提及的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蠡县的最后路线进行寻访,行走集宁、四子王旗、呼和浩特等地,往返行程数千公里,访问了百余位战争亲历者、专家学者和新闻同行,20多万字的工作笔记,40个小时的素材资料,还原历史的方大曾,展现出他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他的低调隐身镜头背后,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走在寻找小方的路上,以至于像时光一样,春去秋来没有让人特别关注。
  低碳做出不凡事业。小方是低碳工作和生活的先行者,写文章是作特约记者,新闻报道是前线特别报道,摄影作品多是自己洗印,投稿也是广泛撒网,他可以精确计算投入产出,但他没有多写也没有繁报,而是以最精炼的笔墨和最简洁的画面来表现鲜明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社会公认他的文字是有水平的,奔赴战场的实录,聚焦前线军民,虽饱含家国情怀,却很少用形容词,多是名词、动词和直接引语组成的事实,至今读来,现场的氛围扑面而来。摄影界后来者更承认他是抗战新闻摄影第一人,有人把他喻为中国的卡帕。冯雪松的书记载了有血有身份的小方:他一骑绝尘,见解独到,角度独特,思想独立,是一名风格独具的先锋青年;他一剑独响,文字有春秋笔,摄影有夏冬度,驰骋长城内外,是一名情怀热烈的杰出记者。追寻小方19年,冯雪松本人似乎也是小方低碳精神的践行者,用脚去丈量当年的采访足迹,用心去体会历史的心灵深处,在为文同时,到30多所高校去巡讲方大曾故事。正如他不求虚名后来得大名、不求成功后来成大事,做这件事他并不求立功立名因而为新闻立心为记者立命,人们认为他所做的事是正确的,而且将和小方一样写在历史的大地上。
  适时而作时代之事。在哪个时代生,就应该干那个时代应该干的事。生命是否与时而歌,奏出旋律自然不同;每个命运的交响,因为抚摸琴弦的人不一样而有不同温度,也诞生不同的韵律。作为新闻人,小方总是出现在人民群众的现场,他因此被定格为深刻记录人民苦难的新闻记者、体现深层人文关怀的文化作者;小方及时出现在抗战的战场,他因此也被定格在国际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的先锋战士、中国抗战新闻史的先烈英雄。他是耀眼的,文字是他的刺刀!他是响亮的,图片是他的火炮!他是深刻的,作品是他的灵魂。
  有人讲,范长江是方大曾的第一个伯乐。也许,真正的第一个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早就应被106年前出生的方大曾81年前获取。因为他用生命践行和诠释了范长江精神。而冯雪松也许是小方新时代的又一个伯乐。小方命运多难,驰骋长城内外,报道救亡救国,突然消失前线,竟然杳无踪迹。时人查了多次,没有丝毫踪影,那些熟悉的文字和照片空使后人怀念。而冯雪松来了,他找到了在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方大曾为中国新闻史留下的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新闻记录,为当代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永远的丰碑,他用19年时间历经艰难采写记录方大曾的前生今世,将碎片化的材料逐渐拼接出一个鲜活的方大曾,填补了中国新闻史、摄影史和抗战史的空白。   适宜而作本人的事。他们两人都是把热爱当作事业来追求的人。因此他们无声无息地投入地爱一次新闻事业,也无怨无悔地做好一次次采訪工作。小方无疑家庭是优越的,职业可以有多种选择;小方无疑素质是较高的,成绩可以是其他方面的。但是他选择了新闻工作,他的文字和摄影都达到较高水平。也许摄影没有思想,但摄影家必须有思想,他选择了新闻摄影,他就有了特殊的个性:尽管摄影对象是物质的,但摄影作品是有精神的。他的摄影作品多用生活习俗来描写百姓生活,展示时代的变化特色和人民的苦难坚强;用普通事实显示残酷的战争和事件的特征,用克制的情感写事件故事和拍人物事件,因此是通过这样的作品来体现人类命运的柔弱和国家的悲伧,来暗喻长城的悲壮和相对弱者的伟大。他的减法做到了恰到好处,他的除法做到了精细精到。
  冯雪松也是如此,既然身为中央电视台记者,考虑的事情就不能只是小己小我在,而必须心怀大局、服务中心。但他更令人称道是记者的坚韧精神,长期坚持作一件事,坚持一种作风。这种坚持往往是成事之道,也是成大事之基也。即使遇到不理解、不支持,他也忍了;即使再难,这条路他也认了。因此陈申老师之托是命运之手,也是机遇之爱。是小方,是方澄敏、是陈申,是范苏苏,等等众人的接力扶持,鼓励的人越来越多了。心里孤独的人往往有着独特的思想,而寂寞之旅往往需要高贵的品格支撑。一路走来,他的脚印越来越清晰,脚步也越来越坚定。
  适度做好应尽职责。他们是新闻人,永远有一颗柔软的心,热爱生活、亲近土地,热爱人民、忠诚祖国。作为新闻人,永远需要敬业爱岗、奉献执着精神,但更需要全面、客观、公正、冷静的头脑和真诚笔触、切实记录。小方了不起,我们更不能忘记时代的特殊性,一个民族的英雄诞生,在国家相册里理当有一帧小方的硕大肖像;一部新闻的历史记忆,在博物馆里理当有一尊小方的坚强雕像。我们更不能忘记小方只有25岁,虽然有志不在年高、年少未必无高峰,他的羽毛值得我们珍惜:正义,勇敢,忘我,敬业和爱国,珍惜他珍贵的独立精神、意识、行业、操守。我们更不能忘记他也是年轻人,不仅是物质的时尚,而且是精神的先行者,一位早觉醒、觉悟、觉察的中国年轻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不仅是作品的表达,而且是实践的先驱者,一位敢于追求、甘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中国爱国青年的杰出代表,一位经常在新闻现场、战场、用鲜活画卷记录时代的悲怆和人民的苦难的优秀记者。冯雪松也是一样,他对方大曾的事迹的发掘和呈现,无疑是对中国新闻史人物研究和中国战地新闻摄影史研究的重要贡献。方大曾作为“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他有关卢沟桥事变和抗日军事活动的一大批新闻报道和新闻照片,是对伟大的全面抗战的忠实纪录,体现了抗日军民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冯雪松因为小方而作的贡献,历史一定会给予他重要的记录。他的传承,使我们中国记者必须牢记:始终面向现实,求真务实,不畏艰难困苦,忠实记录时代,时刻牢记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鼓与呼,奉献自己的力量。站在今天的时代,我们如果把握历史,用新闻的职业精神,只要客观、全面、历史地看,一定会有适度的视角和自己的恰当答案。
  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不少新闻往往只有一日之辉煌,但是因为传承着一种精神,一些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就不会因时光流失而过时。这些记天下风云者记天地浩气者记家国情怀者,也不会因为风吹雨打被人忘记。我们更应展望未来,做好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不让今人和后人失望。
  纪念方大曾,感谢冯雪松,激励我们:用生命追寻新闻理想,用责任弘扬职业精神,用品格来彰显时代使命,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镜头,真实记录人民追求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
  (作者系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
其他文献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合作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技能。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参与和合作精神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课程改革针对学生个体学习的诸多弊端,倡导合作学习的理念,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已经有不少教师开始了小组合作教学的尝试。学生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既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与人交往能力,又可以合理利用课堂上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别,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强的要求。由于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等的不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时表现出的能力差异似乎更明显一些。信息技术教师更应重视和面对学生的这些差异,运用差异教学法,改善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各得其所,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那么,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
信息技术在理科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就技术的应用价值和创新价值而言,目前还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例如,虽然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了数字化,但没有真正解决学生认知困难的问题;信息技术中的互动特性仅仅停留在提高媒体使用的灵活性上,并没有真正切入课程设计和实施,没有体现互动的创新之处;传感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简单数据获取的浅层阶段,谈不上深入面向学生知识建构的学习过程等等。面对这些状况
余华是我喜欢的作家,他直抵现世的勇气和疏离社会的气质一度让我着迷,他作品中的温情与冷酷、荒诞与实在,以及作品中的诸多细节让我难忘。然而,《第七天》的阅读,却是一场巨大期待中收获的遗憾。说遗憾,不是说小说的情节不吸引人,不是说小说的语言不精到,也不是说余华面对现实时不够犀利,而是说,《第七天》中,现实的控制力胜过了作家的想象力,繁杂的信息抑制了经验的书写。  从《第七天》出版到现在,迎接这部作品更多
目前,我国的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作为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古老民族,民俗的传承举足轻重。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入手,只有让青少年参与其中,才能避免断层并使其焕发活力。《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法……。”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我们让网络应用与民间美术传承超链接,开拓民间美术
“在信息技术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购买了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然而很多人可能都忽视了一个问题,购买与安装之后的维护和保养有可能需要学校花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6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创新投影技术论坛”上,德州仪器DLP前投产品业务拓展经理Vivek Thakur提醒教育投影机用户,在选择投影机时必须仔细衡量其总持有成本,才能确保达到最高的使用效益。  此次论坛中,在全球投影市场占有50%份
人的世界,充满杀戮;人的社会,是同物种间的互残社会。生物学上有个词语,叫作 cannibalism,常翻译为同类相残,或者同类相食,以为是生物界中最恶劣的行为。古代人类是不是有相食阶段,是有争议的。不过说到相残,人类是最会同类相残的动物。人类为什么这样残忍?我想并非先天基因所致,而是后天发明所致。这些导致人类残忍的发明,重点在武器与群居。动物也有武器,但是和人类的武器不一样。动物也有群居,但是和人
Quest Atlantis(以下简称QA)是由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育学院Sasha Barab教授等人开发的一款教育网络游戏,也是一项公益性、国际性教学项目。该项目集学习、娱乐和培养学生责任感于一体,主要针对9岁~15岁的儿童。自2002年免费向全球开放至今,已有超过2万名儿童注册,并被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丹麦等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应用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    一、QA的特色及关键元素    Q
这个九月,我们要讲述这样一群奋斗在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典型”教师的“典型”故事。他们的梦想与信念激荡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波澜。20世纪80年代,当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刚刚起步之时,他们义无反顾地放下了本已轻车熟路的老学科,从零开始,承担起这门新生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1世纪初,当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渐入正轨之时,他们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积极探索着创新型的教育
编者按:  为什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叫好不叫座?有效的整合途径和方法是怎样的……这是绝大多数一线教师面临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将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应该按照各自的知识体系、特点进行无缝融合,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本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