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的主要基地和渠道,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的科技意识和创造性的科技灵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科技意识,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科技意识、科技水平发展的教育模式;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科技意识、科技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养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追求创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思想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完成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的特殊的使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适应新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 科技教育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进行科技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2.1 方向性原则
实施科技教育,必须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法规,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方针,并使之贯穿于学校创新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全过程,坚持创新教育和科技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求实创新、协作献身的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进行科技教育时要符合科学原则,对所涉及知识,要经得起科学的理论和科学技术的考验,所得到的结论要符合科学的原理,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引导学生发现和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尽可能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指导进一步的实践活动,为从事科技研究和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整体性原则
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一样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涉及学校各学科的教学中,涉及社会各方面和系统工作。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有机协调和配合。要在学生的不同阶段和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确定科技教育的内容和重、难点,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并使之持续发展,有机渗透,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发挥学校科技教育的整体性功能。
2.4 针对性原则
科技教育的內容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个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科技活动的项目,并结合各学科所学习的知识,兼顾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人爱好,在发展学生丰满个性的同时,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技水平,促进全面提高。
2.5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首先要求教师在进行科技教育的同时,要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动脑又动手,从找资料、定研究题目、阅读文献材料、做实验、搞制作、观察、记录到获得成果,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验证,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并从实践中得出结论。
2.6 创新性原则
所谓创新,就是运用已知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工艺、新技术、新作品等思维成果的物化形态。而创新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教育帮助下,独立、自主地学习并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发展的综合能力。创新性原则,不仅仅是能力方面的综合体现,它也是指导帮助学生发明创造的动力源泉。
3 科技教育的途径
3.1 调整课堂教学目标,使观念由研究应试型教学向能力培养型教学转变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是当今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要实现这方面教学的突破,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那种“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观念,克服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培养、激发与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重新组合,或转换,或悟新,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放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上,要站在人才这个高度上再认识,要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培养一大批具有研究能力、开拓进取能力、创新能力、灵感能力型的高级人才。
3.2 突出课堂教学主体,由学生被动接受型教学向主动求知型教学转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不仅仅从教师的讲解中接受知识,而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中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彻底改变那种“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从课本上获得知识,并指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得到满足,继而产生新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对学习和碰到的具体问题感兴趣,诱发科技意识,渗透科技能力的培养。
3.3 明确课堂教学主导,使教师由闭塞牵引型教学向开放指导型教学转变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理、自治、自悟,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科技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联想、想象、开发和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一名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激发者、开发者。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新性、研究性、猜测性,激励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驱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创新、去进行科技研究和自我开发。
3.4 变更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模式由单一型教学向高效立体型教学转变
要正确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加强科技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彻底改变现行的课堂教学手段,要有常新、要有创新、要有变革,让教师自我激励导学,让学生见微知著。信息时代的知识日新月异,创设了学习、发现、创造和革新的广阔天地。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是推进课堂教学主体化,实施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传统媒体与各种现代教育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由平面变为立体,由单向变为多向,教师与学生应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帮助学生开阔思维、探求新的知识,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为科技意识、科技技能、开发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结合课堂教学,实施科技教育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知识体系联系密切,内涵丰富,同时,由于它的发展往往与众多化学家的奋斗史联系在一起,因此,加强化学的科技教育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通过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发展观,特别是在现阶段,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化学的研究成果很多,特别是化学家为研究化学的精神,更是众多学习者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化学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化学的发展与奋斗史,是化学研究成果的一次大的展示,更是化学研究者不断追求的目标,通过科学史的教学,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出化学的内涵,重要的是教育后者为学习化学而发奋努力。
(作者单位:1 潍坊科技学院;2 山东省寿光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的主要基地和渠道,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的科技意识和创造性的科技灵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科技意识,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科技意识、科技水平发展的教育模式;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科技意识、科技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养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追求创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思想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完成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的特殊的使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适应新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 科技教育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进行科技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2.1 方向性原则
实施科技教育,必须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法规,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方针,并使之贯穿于学校创新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全过程,坚持创新教育和科技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求实创新、协作献身的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进行科技教育时要符合科学原则,对所涉及知识,要经得起科学的理论和科学技术的考验,所得到的结论要符合科学的原理,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引导学生发现和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尽可能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指导进一步的实践活动,为从事科技研究和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整体性原则
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一样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涉及学校各学科的教学中,涉及社会各方面和系统工作。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有机协调和配合。要在学生的不同阶段和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确定科技教育的内容和重、难点,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并使之持续发展,有机渗透,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发挥学校科技教育的整体性功能。
2.4 针对性原则
科技教育的內容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个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科技活动的项目,并结合各学科所学习的知识,兼顾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人爱好,在发展学生丰满个性的同时,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技水平,促进全面提高。
2.5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首先要求教师在进行科技教育的同时,要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动脑又动手,从找资料、定研究题目、阅读文献材料、做实验、搞制作、观察、记录到获得成果,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验证,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并从实践中得出结论。
2.6 创新性原则
所谓创新,就是运用已知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工艺、新技术、新作品等思维成果的物化形态。而创新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教育帮助下,独立、自主地学习并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发展的综合能力。创新性原则,不仅仅是能力方面的综合体现,它也是指导帮助学生发明创造的动力源泉。
3 科技教育的途径
3.1 调整课堂教学目标,使观念由研究应试型教学向能力培养型教学转变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是当今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要实现这方面教学的突破,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那种“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观念,克服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培养、激发与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重新组合,或转换,或悟新,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放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上,要站在人才这个高度上再认识,要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培养一大批具有研究能力、开拓进取能力、创新能力、灵感能力型的高级人才。
3.2 突出课堂教学主体,由学生被动接受型教学向主动求知型教学转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不仅仅从教师的讲解中接受知识,而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中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彻底改变那种“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从课本上获得知识,并指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得到满足,继而产生新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对学习和碰到的具体问题感兴趣,诱发科技意识,渗透科技能力的培养。
3.3 明确课堂教学主导,使教师由闭塞牵引型教学向开放指导型教学转变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理、自治、自悟,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科技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联想、想象、开发和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一名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激发者、开发者。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新性、研究性、猜测性,激励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驱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创新、去进行科技研究和自我开发。
3.4 变更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模式由单一型教学向高效立体型教学转变
要正确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加强科技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彻底改变现行的课堂教学手段,要有常新、要有创新、要有变革,让教师自我激励导学,让学生见微知著。信息时代的知识日新月异,创设了学习、发现、创造和革新的广阔天地。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是推进课堂教学主体化,实施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传统媒体与各种现代教育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由平面变为立体,由单向变为多向,教师与学生应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帮助学生开阔思维、探求新的知识,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为科技意识、科技技能、开发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结合课堂教学,实施科技教育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知识体系联系密切,内涵丰富,同时,由于它的发展往往与众多化学家的奋斗史联系在一起,因此,加强化学的科技教育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通过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发展观,特别是在现阶段,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化学的研究成果很多,特别是化学家为研究化学的精神,更是众多学习者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化学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化学的发展与奋斗史,是化学研究成果的一次大的展示,更是化学研究者不断追求的目标,通过科学史的教学,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出化学的内涵,重要的是教育后者为学习化学而发奋努力。
(作者单位:1 潍坊科技学院;2 山东省寿光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