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筹城乡理念下的科学教育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着力打造城乡统筹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以区县为单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促进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此,笔者谈谈几点思考。
  一、教学资源统筹——城乡科学教育跨越发展的杠杆
  1、硬软件资源统筹
  硬件方面----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是农村学校科学教育的普遍问题。但农村学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结合科学课教学,指导学生制作动植物标本、岩石标本等,提供给城市学校;城市学校又以酒精灯、铁架台等富余的实验器材回赠农村学校,这何尝不是一种城乡交流的有效方式呢?科学教师自制的教具,学生制作的学具,不能仅仅作为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的作品,而应该有选择地将它们推广到平时的科学教学中去,让作品发挥最大的作用,为科学教育服务。
  软件方面----九龙坡区教委和进修校合力打造的“九龙教育信息网”,为我们城乡教师提供了跨时空交流的平台,网络教研的便捷、隐蔽、形象、共享等特点已经让教师们乐此不疲。热烈的探讨,思维的碰撞,对科学教育的促进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农村学校把实地拍摄的教学资源,学生的野外实地调查、探究活动等资料放到网上(如:陶家小学开展的“地沟油会死灰复燃吗”等实践活动),定能给本就活跃的网络教研增光添彩,让城乡教师学生共享、互换优质资源。
  2、课内外资源统筹
  在城乡统筹的新形势下,我认为城乡科学教学都应坚持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挖掘各自的资源优势,注重相互的交流,共同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
  (1)挖掘各自的资源优势,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养成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从小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
  身居城市的学校,有着便捷的网络资源,林立的工厂,气派的博物馆,齐备的实验器材,这些都是城市学校科学课教学的资源优势,为科学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优美的山水环境、多样性的动物和植物、肥沃的土壤、天然的岩石、自然的地质等,这些,都是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重要财富。农村、城市找准各自优势的结合点,突破教材中的时空限制,开创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当地条件、学生思维多维度去思考课,用最理想的课堂结构呈现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做科学”。
  (2)家庭、学校和社会互动,形成科学教育的合力。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曾提出了“2049行动计划”(建国100周年),制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有赖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而这一切则依靠我们的科学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如何争取更多的外援力量,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是每个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科学素养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一个个充满智慧的“牛顿”的奇异想法经常被家长否决,而家长只关心语数成绩;一个个爱动手实验的爱迪生,家长不给予物质、道义上的支持,而只关心东西不能被损害;那么,中国没有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对整个国家来说,是多大的损失。科学教师可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告家长书”等形式,向广大家长阐明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争取他们的认可和支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并乐于协助孩子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有了家长的介入,学生课外探究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这样一举两得的策略,何乐而不为呢?家长这支“外援主力军队伍”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同时,还可发挥科普宣传中孩子对家长的独特影响作用,近而提高成年人的科学素养。
  目前,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社区建设都逐步朝着“文化型”方向发展。社区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为我们科学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舞台。另外,各级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科普中心等场所,都是城乡孩子学习科学、体验科学的好地方。这些场所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科学素养的养成。突出强调要推进校内外未成年人科学教育的整合,通过整合,使作为主渠道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社会化科普活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发挥更好的效益。
  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有义务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形成科学教育的合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精选探究活动,让课堂学习向课外探究延伸。
  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托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城乡学校,科学教师都应结合当地环境和学生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调查、研究,引领学生把课堂学习向课外探究无限延伸。孩子们在活动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多种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科学素养。这正如《科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亲手饲养小动物的感觉与玩电子宠物的感觉毕竟是不同的。
  二、科技成果统筹——城乡科学教育和谐发展的平台
  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展示,给城乡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对科学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笔者发现,现在的科技成果展示方式,一般都是极个别的管理者或老师能亲历现场,连指导老师和作者本人都没有机会了解其他作品,就不用说更多的师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为此,对于科技成果展示,特提出几点建议:
  1、发挥网络的便捷作用,将每次科技成果放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轻松地走近科技成果,感受科学教育的魅力。
  2、举行“科技作品巡回展”,为全区(特别是还没有条件上网的农村小学)学生提供亲历优秀科技成果的机会,让科学教育的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让学生亲眼目睹作品,是纸上或网上间接了解作品所不能取代的。
  3、现在的参赛作品都要求作者有一个系统的文字、图片资料介绍,主办单位只需要把所有的作品稍加分类整理,就能形成一份丰富多彩的“科技作品集”。这样一来,更多的师生也有了拜读的机会,这样的资源共享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发挥电视媒体的大众化作用,在教育频道开设情趣盎然的“科学就在我身边”“金点子行动”“超级变变变”类似的节目,展示普通老百姓的发明创造成果、聪明才智,创设科学教育的人文环境。
其他文献
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着眼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化学教学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从根本提高学生的素质呢?正如著名教育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笔者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的学
期刊
依法治校,就一个学校范围而言,是指广大师生员工依据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法规,结合本校、本科室、本班级的实际情况,通过一定形式建章立制并实际运作,以促进本校、本班级工作法制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中,主体是师生员工,依据是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法规,前提是结合本校、本部门、本班级的实际,方式和过程是建章立制并实际运作,目标是促进工作法制化。  调动师生员工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保证各项工作和活动反映民意、
期刊
随着高校和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尽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等都为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不断地在做调整和完善,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完成得仍然不尽人意。这除了学生基础差等客观原因外,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要求的重点并不在操作和技能
期刊
一、教科研课题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课题研究听起来似乎很神秘——科研课题专家学者所研究的问题,对国家的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做起来似乎很困难——在我17年的教学生涯中,课题研究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申报的不少,研究的很少,结题的更少。正儿八经结题的只有《初中生体验作文研究》一个课题。  产生这种不正常现象一是由于课题研究的大环境不够理想,二是由于教师们的研究意识不够强化。一所真正把“教育科研当作学
期刊
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首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在逐步增多。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网吧、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展了青少年
期刊
思想政治课应努力挖掘其自身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努力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宽容等观念,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审美能力,让政治理论入耳入心,让思想政治课结出更多的人文之果。  一、艺术进课堂——学会审美  审美能力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实际上艺术是各民族的最早的老师”,人的思想和行为源于人的认知,审美能力是认知水平高低的标志。正如席勒所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
期刊
多媒体教育好像清风活水,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异彩纷呈,为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它为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多媒体如一缕春风,吹醒了小学语文教师,大家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多媒体如一池活水,使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精彩;多媒体如催化剂,使学生的素质快速提高。那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哪些作用呢?我就自
期刊
在人的发展中,满足人的合理性需要,一直是人类理想的模式。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逆我的,一种是顺我的,即我们通说的异化和同化,这决定人类幸福指数。教育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途径,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就更加重要了。幸运的是在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一、认识两个概念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