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表现和说明的中心意思、中心观点叫文章主题,也叫中心思想,在论说文里叫中心论点。不管什么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问题,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关键词 立意 中心思想
看一篇文章如何,首先要看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深刻,是不是有意义。主题是文章的统帅,文章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都要以主题为中心。主题不明确、不集中,文章就容易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材料拉杂,结构散乱等毛病,这种文章让人看了会感到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所以要写好文章,首先必须要有个好的主题,怎樣才能确立一个好的主题呢?以下是我在写作中的两点体会。
1 立意之求新法
立意正确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立意新颖是衡量文章优秀的关键。如果一篇文章重谈前人的老调,重走前人的老路,提不出什么新的见解,提不上给人新的启示,怕也鲜有读者。因此,立意求新应是笔者“求而不舍”的目标。
按住时代的脉搏,这是立意求新的一个具体做法,简而言之,即文章要反映时代特点、时代风貌,揭示时代意义。比如,在回顾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日之际,我们感慨万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依然在中国大地光大延绵。震灾造成了伤痕,“但我们也看到了忍耐、尊严、勇气和爱”,在这永载史册的沉重苦难中,大勇与大爱,让中华民族挺直不屈的脊梁。“逝者安息,生者图强,我们应该坚强,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这些铿锵有力的语言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迸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跳出陈套闯新路,这是立意求新的又一个做法,它要求文章立意要有“与众不同”的见解,有“见人所未见”的看法。总之,不要墨守成规,要力求别出心裁。正因为时时考虑到“别出心裁”,就会努力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
改造旧观念,赋予其新的内涵,这是立意求新的第三个具体做法。比如,中国早就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提法,但是它是针对君王提出的,不具有普遍性。宋朝的范仲淹改造了这一观念,赋予其新意,改之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出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质。今天我们借用范仲淹的这句话,赋予其新的内涵——为自己的祖国、为和谐的社会、为人民大众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样推出的“意”就更新更深刻了。
2 立意之求深法
立意“深”是衡量文章优秀的又一个重要标准。就大多数人来说,所见的人、所遇的事,往往是平凡的居多。然而,只要注意开挖,在“深”字上下工夫,同样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求“深”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刨根问底,深入挖掘
要去发现内在的、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不是把对题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例如,有一位学生写一个疯婆,先去了解一下疯婆的身世,她是因为先后被两个丈夫抛弃而变疯的,为什么会抛弃呢,原因是不会生孩子,这说明了封建主义流毒还残留在新的社会、新的时代里,疯婆就是封建流毒的牺牲品。这样一开掘,就透过了事情表象,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文章的立意也就深刻了。
(2)展开联想的翅膀
写作时,可借助联想、想象的手法,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精神、品质等联系起来,以便更形象、更深刻的表现中心。例如郭沫若的散文《石榴》,作者托物言志,形神兼备的把石榴比喻为“夏天的心脏”,作者借助石榴表达了自己对火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层层铺垫,随着一连串的联想的展开,白杨树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一主旨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s
(3)从比较中见深旨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了比较,才有鉴别;有了鉴别,才能对人、事、物的意义有深一层的认识,有利于“意”的开掘。例如有一篇文章《写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文章开篇先叙述了中外灾难概况:翻开中国灾难史,大灾之后往往继之大乱;纵观世界灾难史,乱象频生的,往往集中于灾后这一年。疫病蔓延、治安混乱、资源浪费、重建缓慢……接着叙述了中国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情况,没有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更没有引发社会动荡。悲痛中的中国,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从比较中见深旨:人们看到了领导层的质量和人民的品质,看到了上下同心造就的万众一心,看到了由此进发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立意的技法有很多种,虽然技法不是写好作文的灵丹妙药,但学而用之者,往往能够以简驭繁,以易驭难,学一当十,省时省力,所以学会一些技法对写作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文章的主题是关键,掌握一定的立意技巧,既可让自己的文章别出心裁,又可使文章立意鲜明深刻。
关键词 立意 中心思想
看一篇文章如何,首先要看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深刻,是不是有意义。主题是文章的统帅,文章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都要以主题为中心。主题不明确、不集中,文章就容易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材料拉杂,结构散乱等毛病,这种文章让人看了会感到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所以要写好文章,首先必须要有个好的主题,怎樣才能确立一个好的主题呢?以下是我在写作中的两点体会。
1 立意之求新法
立意正确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立意新颖是衡量文章优秀的关键。如果一篇文章重谈前人的老调,重走前人的老路,提不出什么新的见解,提不上给人新的启示,怕也鲜有读者。因此,立意求新应是笔者“求而不舍”的目标。
按住时代的脉搏,这是立意求新的一个具体做法,简而言之,即文章要反映时代特点、时代风貌,揭示时代意义。比如,在回顾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日之际,我们感慨万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依然在中国大地光大延绵。震灾造成了伤痕,“但我们也看到了忍耐、尊严、勇气和爱”,在这永载史册的沉重苦难中,大勇与大爱,让中华民族挺直不屈的脊梁。“逝者安息,生者图强,我们应该坚强,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这些铿锵有力的语言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迸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跳出陈套闯新路,这是立意求新的又一个做法,它要求文章立意要有“与众不同”的见解,有“见人所未见”的看法。总之,不要墨守成规,要力求别出心裁。正因为时时考虑到“别出心裁”,就会努力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
改造旧观念,赋予其新的内涵,这是立意求新的第三个具体做法。比如,中国早就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提法,但是它是针对君王提出的,不具有普遍性。宋朝的范仲淹改造了这一观念,赋予其新意,改之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出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质。今天我们借用范仲淹的这句话,赋予其新的内涵——为自己的祖国、为和谐的社会、为人民大众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样推出的“意”就更新更深刻了。
2 立意之求深法
立意“深”是衡量文章优秀的又一个重要标准。就大多数人来说,所见的人、所遇的事,往往是平凡的居多。然而,只要注意开挖,在“深”字上下工夫,同样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求“深”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刨根问底,深入挖掘
要去发现内在的、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不是把对题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例如,有一位学生写一个疯婆,先去了解一下疯婆的身世,她是因为先后被两个丈夫抛弃而变疯的,为什么会抛弃呢,原因是不会生孩子,这说明了封建主义流毒还残留在新的社会、新的时代里,疯婆就是封建流毒的牺牲品。这样一开掘,就透过了事情表象,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文章的立意也就深刻了。
(2)展开联想的翅膀
写作时,可借助联想、想象的手法,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精神、品质等联系起来,以便更形象、更深刻的表现中心。例如郭沫若的散文《石榴》,作者托物言志,形神兼备的把石榴比喻为“夏天的心脏”,作者借助石榴表达了自己对火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层层铺垫,随着一连串的联想的展开,白杨树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一主旨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s
(3)从比较中见深旨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了比较,才有鉴别;有了鉴别,才能对人、事、物的意义有深一层的认识,有利于“意”的开掘。例如有一篇文章《写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文章开篇先叙述了中外灾难概况:翻开中国灾难史,大灾之后往往继之大乱;纵观世界灾难史,乱象频生的,往往集中于灾后这一年。疫病蔓延、治安混乱、资源浪费、重建缓慢……接着叙述了中国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情况,没有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更没有引发社会动荡。悲痛中的中国,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从比较中见深旨:人们看到了领导层的质量和人民的品质,看到了上下同心造就的万众一心,看到了由此进发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立意的技法有很多种,虽然技法不是写好作文的灵丹妙药,但学而用之者,往往能够以简驭繁,以易驭难,学一当十,省时省力,所以学会一些技法对写作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文章的主题是关键,掌握一定的立意技巧,既可让自己的文章别出心裁,又可使文章立意鲜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