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枪印象(1)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o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手枪靠性能卖座,而卢格手枪例外——它靠情怀就行。
  在笔者看来,枪械应该遵守性能“本位”。诸如德国的毛瑟98、苏联的AK47、美国的M16,它们都是当年性能卓著的枪械,因此得以“枪”史留名。至于那些噱头大于实质的枪械,虽会红极一时,但终难流芳百世。
  而卢格手枪并不遵守以上规律。它的性能并不优异,全枪充斥着在今天看来莫名其妙的设计,甚至连“传承”都十分有限——尽管名气很大,但现代枪械中已经基本看不到卢格的“衣钵”。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卢格手枪的名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大。
尽管乔治·约翰·卢格是奥地利人,但卢格手枪却是一款“正经”的德国枪

  看看卢格到底有什么秘密,一直是笔者长期以来的一个心愿。但遗憾的是,国内的卢格手枪,大多状态不佳,堪称“十枪九残”。去年,笔者终于有机会接触到了一支还算完好的卢格手枪,好好把卢格手枪研究了一番。

卢格的基本知识


  卢格手枪是最早期的自动手枪之一,由奥地利设计师乔治·约翰·卢格,在博查特C93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卢格手枪诞生于1898年,最早的量产型号诞生于1900年,最为出名的型号是1908年被德军装备的P08型。
  卢格手枪和著名的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师出同源”。在自动手枪诞生初期,转轮手枪惯用的凸缘弹普遍和自动手枪“八字不合”。不得已之下,设计师开始为自动手枪研发专用的配套枪弹。因此,早期自动手枪“一枪一弹”的情况十分普遍。今天全球通用的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其实就是卢格手枪的配套枪弹。因此,最早的卢格手枪也被称为“巴拉贝鲁姆手枪”。但一开始,卢格手枪使用的是7.65x21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至于后来红遍全球的9x1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则是1901年在7.65毫米巴弹的基础上改进诞生的。
博查特C93体积巨大、外形古怪,根本不像一款手枪,而“长得莫名其妙”是早期自动手枪的通病

  在自动手枪诞生初期,手枪的采购工作并不像现代一样整齐划一,而是有数不清的改型——尽管这些改型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以卢格为例,德国海军和陆军装备的卢格就不一样,甚至兵种之间,比如炮兵和步兵装备的卢格也不一样。卢格手枪的量产工作从190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43年,总产量为300万支左右。
  卢格手枪的自动方式为手枪中常见的管退式,更细分是枪管短后坐式,闭锁方式为肘节闭锁。以9毫米口径、100毫米枪管版本为例,卢格手枪的初速为370米/秒左右,容弹量为8发,重量为900克左右,长为220毫米。除了这个版本,常见的卢格手枪还有200毫米长枪管版本,以及使用7.65毫米巴弹、枪管长120毫米的版本。
转轮手枪弹的凸缘和转轮(弹巢)后方配合,能够定位枪弹在转轮内的位置。但对于使用弹匣的自动手枪而言,凸出于表面的凸缘多余而无用

7.65×21毫米巴拉貝鲁姆手枪弹,又称7.65毫米卢格或者.30卢格弹,该枪弹在7.65×25毫米博查特枪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

M1911( 左上)、GLOCK17与卢格, 这三款枪的握把角度分别为108 °、115°与125°,分别代表手枪中正常、偏大、很大的握把角度

标题卢格手枪也可以使用容弹量为32发的蜗牛形弹鼓。这个弹鼓造价高昂、可靠性低、装弹困难,但在当年却是“人无我有”的优势

卢格的“手感”


  在接触到卢格之前,笔者也有一些美好幻想,比如卢格手枪看起来瘦瘦的、很干练,握持感应该不错;独特的125。握把夹角,应该会有奇特的舒适体验;在原理上非常优秀的肘节闭锁,应该是非常顺滑的机构;而精准的德国工艺,一定是手感一流的。
  但现实很“骨感”。卢格手枪的握持感并不好。尽管卢格手枪采用了单排弹匣,但它的握把还是偏大,尤其是宽度偏大。作为使用9毫米巴弹的单排手枪,卢格过于宽大的握把完全是人为造成的。   握把偏宽偏大首先和125°的握把夹角相关。我们知道,当枪弹上下垂直排列时,也就是握把夹角为90°时,握把的宽度就是枪弹的长度 握把、弹匣的壁厚。而当枪弹前后错位时,握把宽度就要加上枪弹的前后错位差。
  卢格的握把角度达到了125°,个人感觉指向性尚可。实际上,笔者接触的手枪中,从握把角度正常的M1911到角度偏大的GLOCK17,再到角度非常大的卢格,指向性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换而言之,手掌对握把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好的,有限的角度变化并不能对指向性造成巨大的影响。
  但是,握把角度对弹匣宽度的变化却非常明显。枪弹在弹匣内基本呈现为水平排列,在125°的夹角下,枪弹尾端必然有一个巨大的夹角空间,额外增加了握把的宽度。因此,现代手枪,尤其是那些大口径手枪,很少采用大角度握把,也是一件不难理解的事情了。
  如果说125°的握把仅仅是不合适,那卢格的复进簧设计简直是古怪了。现代手枪设计的套筒内有充足空间,可以用于布置体积巨大的复进簧。但卢格的枪管周围却是光秃秃的,设计师不得已把复进簧布置在了弹匣后方。一般手枪弹匣后方仅仅是“小个子”的击锤簧,握把不至于太宽。但复进簧是一个“大号”弹簧,需要占用相当大的空间,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卢格握把的宽度。
  至于上膛手感,卢格手枪同样不如人意。受制于肘节闭锁机构的特性,卢格手枪上膛时,射手要用手指勾住肘节向斜向方拉,此时上膛动作比较顺畅。如果射手像现代手枪的操作习惯一样,直接向后方拉肘节,倒也能正常上膛——肘节会撞击开锁面,让枪械自动开锁,但在撞击感影响下,上膛动作会相当别扭。因此,对于习惯了现代手枪的人而言,卢格的上膛动作并不流畅。
  最后,卢格的做工还是很不错的,对得起“德国制造”的优良传统。但“单科优秀”不能拔高“总分”。优秀的做工必然带来不菲的成本,再加上并不算优秀的性能,既不物美又不价廉的卢格,多多少少让人感到名不副实。
9毫米口径卢格手枪的剖视图。在实际条件下,枪弹在弹匣内不可能像图中一样水平排列,但差异并不大

卢格手枪的肘节外刻有防滑纹,后方是开锁面,圆圆的肘节撞击开锁面后会向后、向上运动,迫使枪械开锁

卢格的“小方块”。第一眼看到扳机杠杆转轴(Z形铁丝)时,笔者还以为是转轴丢了,有人随便找了个铁丝当“临时转轴”,只能说这个小东西长得太怪了

诡异的分解


  手感不佳不足以破坏一款名枪的名声,但诡异的不完全分解过程却完全在事实上搞坏了一款枪的美名。
  和任何手枪一样,卢格不完全分解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卸掉弹匣,并检查弹膛、确保枪械安全。卢格分解的第二步是用力后推枪管5毫米,或者把枪管支撑在一个物体上,用力按压5毫米后顺时针转动枪身上的一个小手柄(分解钮)大概90°。转动分解钮后,可以取下位于扳机上方的“小方块”(英文中称为扳机板,实际上后推枪管5毫米后,扳机板大概率会自己掉下来),最后就可以向前推出槍管和肘节机构,冲出肘节机构尾端的销子分离肘节和枪管,不完全分解过程就算完成了。
  拆很容易,装却很困难。卢格的肘节机构尾端,有一鱼钩形的T形钩(肘节钩),在结合时,射手要把T形钩伸进握把座上的一个凹槽内,再推动枪管和肘节机构向后,钩住和复进簧配合的“L”型杠杆。经过笔者验证,这个过程并不好操作,经常出现“脱钩”的情况,并且到底脱钩与否不好察觉,操作者要多操作几次才能钩好。
  卢格手枪上位于扳机侧面的“小方块”也是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设计。这个方头方脑的“小方块”缺乏方向感,人无法凭借直觉找到上下左右——尽管设计师做了一定的引导防止错装,但安装过程依然容易出错,这会给安装带来巨大的麻烦,甚至造成枪械的损坏。
空仓挂机状态的卢格手枪,可以明显看见枪械上方大面积“裸露”,污垢很容易进入枪械造成故障

  卢格手枪的“小方块”背后设计有扳机杠杆和扳机杠杆轴,两个零件的设计都非常“奇葩”。笔者接触的那支卢格,扳机杠杆轴装反了,“小方块”无法完全装到位,分解钮自然无法完全扣上。前者不得已进行了暴力操作,强行把分解钮扣上了,导致分解钮轻微变形。同时,由于扳机杠杆轴安装不到位,那支卢格的扳机完全“空转”,根本无法释放击针。
  幸运的是,在经过笔者一个师弟的维修后,那支卢格基本康复。我们无法过度苛责把扳机杠杆轴装反的前者。一方面,出于维护和学习需要,我们经常要对枪械进行拆解、检查和维护。另一方面,卢格确实太古怪了,一些维护、保养枪械的高手也很可能在卢格手枪上折戟。一般而言,枪械不好装、拆下装不上,就会导致错装、乱装甚至毁坏性安装,而这最终又会导致无人敢做细致的维护。恶性循环之下,国内的卢格“十枪九残”也就不难理解了。

并不罕见的肘节闭锁


  如今,很多人把肘节闭锁机构视为卢格手枪的特色机构,但实际上在卢格那个时代,肘节闭锁并不罕见——当时多如牛毛的馬克沁机枪才是肘节闭锁的“老祖宗”,卢格只是借用了这个闭锁机构而已。
  在理论上,肘节闭锁有相当巨大的优越性。作为一个“仿生”结构,肘节模仿的就是人的手臂,和司空见惯的曲柄滑块机构高度类似。当我们把手臂伸直时,我们的手臂可以推动很重的物体而不会打弯。但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完全可以用很小的力量弯曲手臂。肘节闭锁的原理和手臂完全相同,肘节的前肘臂和后轴臂共线时(即处于“死点”位置时)起到闭锁支撑作用。在枪械后坐时,肘节碰到开锁面被迫向上抬起,前、后轴臂之间距离大幅度缩短,枪械就实现了开锁。
卢格手枪的肘节钩和“L”形杠杆。除了不好操作外,这两个零件较为薄弱,强度和寿命也很成问题

  肘节闭锁逻辑简单,其机构加工难度较小、易于实现,具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因此,肘节成为了早期自动武器的通用闭锁机构。但肘节闭锁的缺点同样明显。从原理上讲,闭锁除了看强度,还要看刚度。肘节的前、后肘臂之间跨度相当大。狭长的轴臂参与闭锁、承受巨大的膛压时,在沿轴臂方向难免有较大变形。此外,为保证运动灵活性,作为回转机构的肘节必然存在较大间隙,这都会大幅度降低闭锁的刚度。
  刚度不足的闭锁机构很难撑得住威力巨大的枪弹,但对于后坐力不大的手枪弹而言,闭锁机构刚度小的缺陷并不是什么太要紧的事情。真正让肘节机构逐渐和手枪“绝缘”的恰恰是肘节所占用的夸张空间,而这也成了卢格可靠性的“阿喀琉斯之踵”。
  肘节闭锁机构在开锁时,前、后肘壁必然会弯曲抬起。此时,看起来“没多大”的肘节高高抬起,占用相当大的空间,这对手枪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设计师很难同空间富裕的机枪一样,给肘节加一个“罩子”,以防止杂物进入肘节影响可靠性。而反观以M1911为代表的套筒式手枪,它们的套筒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封闭作用。
  枪械的可靠性一直有“堵”和“疏”两条路。堵手段通过较好的密封性,防止杂物进入枪械造成故障,比如美国的M16/M4/AR15就是堵手段的集大成者。而“疏”手段的高手则要首推AK步枪,其内部空间较大,自动机能量充裕,即使有杂物进入,也不会对枪械的机构运动造成影响。
  对于枪械而言,“堵”手段和“疏”手段缺一不可。但对于卢格而言,作为核心机构之一,“裸奔”的肘节无疑是可靠性木桶上最短的“木板”。此外,可能是枪龄太大的原因,笔者接触的卢格击针簧偏硬,复进簧偏软,这导致卢格在释放肘节时,肘节很难回平,而是时不时半翘起来,需要稍微推一下才能复位。
卢格手枪的阻铁和阻铁簧(阻铁簧是片簧),注意阻铁上有编号。外置阻铁的糟糕设计被日本南部九四手枪学了去,加上糟糕的做工,南部九四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自然大打折扣

卢格手枪的弹匣。对于民用枪械而言,弹匣刻槽是一种很不错的设计,观察、维护都很方便, 重量也更小,但对于军用就不一定了

有趣的弹匣


  卢格手枪的弹匣上设计有一个压弹器,射手按下压弹器就可以从容地向弹匣内装填枪弹。有人认为这个压弹器是人性化设计的体验,但笔者看来,这是纯属无奈之举。
  卢格手枪的握把角度达到了125°,弹匣的角度因此也达到了125°,但弹匣内的枪弹基本上是水平排列的,也就是说枪弹和弹匣的夹角接近35°。在如此大的角度下,枪弹在弹匣内实际上是“翘起来”的,定位非常不稳,射手装填子弹的过程中,子弹很容易翻滚打转。为此,卢格手枪才不得不设计了压弹器。
  这种压弹器代价很大。在徒增成本之余,压弹器导致弹匣刻槽,降低了弹匣的刚度和强度,也使得污垢更容易进入弹匣造成故障。军用枪械对于弹匣可靠性要求很高,弹匣应该耐用、耐摔、抗变形能力好,而这都是刻槽弹匣所不具备的。因此,卢格的弹匣压弹器,完全是一个不得已的设计。
《兄弟连》中酷爱卢格的胡伯勒

卢格手枪的安全性


  在美剧《兄弟连》中,笔者一直对一个情节念念不忘。在剧中,一个美军士兵对卢格手枪青睐有加,一直想得到一支卢格手枪,无奈长期不得如愿。后来他终于如愿缴获一支卢格,士兵对它呵护备至,装在裤子口袋里贴身携带,结果卢格手枪走火,反而要了他的性命。
  不同于当年主流的击锤枪,卢格是一款击针枪,而在一定时间内,击针枪几乎就是不安全的代名词,尤其是在南部九四、南部十四这两款臭名昭著的击针枪的影响下。因此,《兄弟连》中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
  在理论上,卢格的安全性并不理想。卢格的阻铁设计在枪械外表,很多卢格的左视图中那个“亮晶晶”、有编号的长条实际上就是阻铁。对于阻铁而言,“外露”的设计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可靠性、维护性都很不理想。此外,在卢格手枪上,击针作为一个内藏零部件,它的指示效果不尽人意。对于外置击锤枪而言,击锤体积较大,待击/释放状态差异明显,射手只需要看一眼,就知道击锤到底是处于释放还是待击状态,但对于以卢格为代表的击针枪而言,射手判断击针状态就要麻烦一些了,这种缺陷最终都会体现在安全性上。   如今,在扳机保险、击针保险等多个保险的助力下,击针枪的安全性已经大大增强,完全可以和击锤枪媲美。但在卢格的那个年代,这些保险机构还没有诞生。换而言之,当年击针枪保险和安全性设计并没有“进化”好,卢格有安全性问题也就不奇怪了。
高速摄影下,夜晚射击的FN57手枪,枪口焰非常巨大,堪称是手枪中的火箭筒

卢格和它的后继者P38(左)。P38“老老实实”用上了套筒和击锤,但它依然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设计,同时也是一款被过誉的枪械,性价比也不高

使用5.7×28毫米枪弹的FN57 手枪(上)与使用9毫米巴弹的FN509手枪,握把宽度的差异非常明显

从左到右依次为9毫米巴弹、40S
其他文献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小学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设课程正式纳入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体系。十年来,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英语课程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正是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小学英语课程发展的实际,以
跑道内部构造  跑道一般分四层,最上面一层是用水泥混凝土铺成的,叫做“水泥混凝土道面”,简称“道面”;第二层是用砂子铺的,叫“砂找平层”;第三层是用碎石铺成的,叫“碎石基础”,简称“基础”;最底下一层是土基。跑道的总厚度是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来设计的。为了防冻,在东北等严寒地区,跑道的厚度可达一米左右,南方机场半米左右。  跑道虽然很厚,但日晒、雨淋、冰冻、地下水等的影响加上飞机机轮的压力,时
2015年3月8日,伊朗公开了名为“苏穆尔”(Soumar)的远程地对地巡航导弹及其发射视频。该导弹外形与俄制Kh-55巡航导弹非常相似。与Kh-55不同的是,“苏穆尔”导弹在尾部加装了一个助推器以增强动力,射程可达2000千米以上,打击范围不仅覆盖包括以色列在内的整个中东地区,更具备打击东欧甚至东非地区的能力。它的出现再次显示了伊朗自主国防工业的实力。  发展概况  在近年来的多场局部战争中,巡
2017年12月18日,得克萨斯州阿马里洛市,贝尔直升机公司研制的V-280“勇士”(Valor)倾转旋翼验证机停放在总装厂的测试跑道上,等待第一次升空。下午1时59分,随着发动机轰鸣,巨大的螺旋桨开始加速旋转,V-280缓缓升空,在距离地面6~9米的高度持续盘旋了大约20分钟,初步测试了传动系统的基本性能,以垂直起降模式成功地完成首次飞行。  此举标志着贝尔公司在为美国国防部提供下一代垂直起降飞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达成这一目标,音乐教学必须以知识的整合与人文精神的弘扬为基点,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人
多域跨域、认知对抗、赛博空间  记:多域与跨域作战,这里的“域”,不仅仅是陆海空天等地理域吧?  吴:是的。陆、海、空、天是物理域,或者叫地理域。智能化战争的多域和跨域作战,还包括信息域、认知域、社会域、生物域等功能域。网络攻防、电子战、情报战、舆论战、宣传战等,就属于功能域范畴。包括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护,广义上讲应属于生物域安全范畴,只不过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与传统意义上的作战对手完全不同。 
俄空天军S-500第五代远程防空导弹系统阵地部署想像图  2020年年初以来,为应对美国严厉的经济制裁和新冠病毒蔓延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俄罗斯开始削减国防科研军费开支,其中包括取消研制PAK-DP(即米格-41新型远程截击机)等计划。但俄国防部宣布的2021年将装备首套S-500第五代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的重磅消息,也许能够缓解战斗民族的不爽。因为,作为应对美国欲在欧洲部署中程和近程对地导弹的撒手锏
制导炮弹的出现,使中口径舰炮的作战能力得到了革命性变化,极大地提高了舰炮对各类目标的打击精度和毁伤概率,中口径舰炮具备了用于防空反导拦截作战的可能。  舰炮用制导炮弹防空的优点  虽然现代水面舰艇普遍配备了各种射程的舰空导弹系统,具有攻击范围大、拦截成功率高的优点,但中口径舰炮用于防空作战时也有着导弹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100毫米口径以下的中口径舰炮具有射速高、火力猛、备弹量大、反应速度快、防御范
“前进”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  为了在夜间实现对轰炸机的引导,纳粹空军先后启用了“拐腿”、“X-装置”和“Y-装置”等无线电波束导航系统。虽然三者的工作原理不尽相同,但都需要依靠一条波束笔直地指向目标,轰炸机必须沿着这条波束飞行,才能到达目的地。在轰炸机部队起飞之前数小时,导航台就需要向目标发射波束并进行校准。这些导航波束往往能够被英军监听部队侦收到,英国人可以由此准确地推测出当晚德军要空袭的城市,
苏联涅瓦设计局在1160型核动力航母方案被苏共中央否定后,在海军总司令部的要求下,继续研制后续型号。1984年,设计局正式开始了工程编号为“1143.7”的大型核动力航母的设计工作,最初由L·贝洛夫负责,他退休后,尤·瓦弗洛梅夫耶夫继续他的工作。  这时,坚决反对建造大型航母的苏共中央上层人物都先后去世,机会真是千载难逢。经过图纸设计、技术设计等一系列的流程之后,苏共中央与苏联部长会议批准了二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