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是小学到高中的衔接段,升入中学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中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数学教学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何真正把素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中,这些都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作浅显的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 衔接 学习兴趣 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
一、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很多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对于中学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还不太适应,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数学教学,必须解决好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衔接问题。
首先,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因此,要注意数学教学中小学与中学知识的渗透,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尽量与小学有联系,做到过渡性的为学生教学,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现在教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例如,在中学数学中的全等、相似等概念,就是与小学中的学生感知平移、旋转、对称、放缩等现象的延伸。
其次,加强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科少,内容也很浅显,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多表现为作业,课本也仅仅是一本变相的习题集。但上中学后,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 ,内容的加深,学生对老是师依赖性就会表现出来,对初中教学就会表现出不适应。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有老师的讲授,同时也还要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养成自学的习惯;对于小学那种等待老师布置任务的习惯与方法也要进行摒弃,要对学生进行自己安排学习任务的教育,主要表现在老师应该适当放宽控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
二、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时都会保有深厚的兴趣,不管是对哪个学科,但是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后不久就会对一些学科失去兴趣,原因也是各种各样。对于数学失去学习兴趣,几乎是初中刚入学学生比较普遍的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首先,通过对数学课堂生动性与趣味性的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通过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通过把课堂生动化,可以类似于一个表演,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氛围,把数学问题融入这生动的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兴趣,安排更多的实践性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通过一些实验操作,既规范他们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其次,通过第二课堂,激活学生的求知欲。第二课堂的开辟主要通过课余活动的形式来实现,例如开展数学兴趣小组,举办数学知识猜谜、拼图游戏等等。这些课外活动本来就充满了趣味性,对于学生也有着充足的吸引力。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对于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拓宽,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往往会受到思维惰性的阻碍,而思维的积极性却能促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基础。
首先,要从数学教材出发,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训练。教材是学生的根本,因此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发散思维训练是一种寻求不同角度与不同方式思考问题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思考与解决问题方式多样性,这样有利于其发散思维的培养。
其次,对发散思维进行额外训练。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开放性题目即题目的条件与结果都具有多种选择性,这类问题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有着很好的作用。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自己的课堂知识加以利用,同时还能对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
再次,强化基础知识,升华发散思维能力。虽然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但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任何拔高的基础。因此,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切都要建立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上进行。
四、融素质教育理念于数学教学中
新世纪的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更要强化素质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是当前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急切而重要的任务。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能力。课本上的数学概念与规律是通过大量的实际问题抽象而来,在向学生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讲述理论,更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出发,把理论的来由从实际的角度进行讲解。
其次,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此,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就是对其基本数学素养的培养。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种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为老师应该把数学课本中的各种数学思想与方法挖掘出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理解与吸收。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思维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并且形成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巧玲. 浅谈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5).
[2]刘俊梅. 如何提高初中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1(11).
[3]石国华,王秋丽. 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科技咨询导报,2006 (09).
【关键词】初中数学 衔接 学习兴趣 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
一、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很多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对于中学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还不太适应,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数学教学,必须解决好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衔接问题。
首先,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因此,要注意数学教学中小学与中学知识的渗透,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尽量与小学有联系,做到过渡性的为学生教学,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现在教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例如,在中学数学中的全等、相似等概念,就是与小学中的学生感知平移、旋转、对称、放缩等现象的延伸。
其次,加强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科少,内容也很浅显,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多表现为作业,课本也仅仅是一本变相的习题集。但上中学后,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 ,内容的加深,学生对老是师依赖性就会表现出来,对初中教学就会表现出不适应。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有老师的讲授,同时也还要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养成自学的习惯;对于小学那种等待老师布置任务的习惯与方法也要进行摒弃,要对学生进行自己安排学习任务的教育,主要表现在老师应该适当放宽控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
二、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时都会保有深厚的兴趣,不管是对哪个学科,但是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后不久就会对一些学科失去兴趣,原因也是各种各样。对于数学失去学习兴趣,几乎是初中刚入学学生比较普遍的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首先,通过对数学课堂生动性与趣味性的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通过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通过把课堂生动化,可以类似于一个表演,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氛围,把数学问题融入这生动的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兴趣,安排更多的实践性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通过一些实验操作,既规范他们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其次,通过第二课堂,激活学生的求知欲。第二课堂的开辟主要通过课余活动的形式来实现,例如开展数学兴趣小组,举办数学知识猜谜、拼图游戏等等。这些课外活动本来就充满了趣味性,对于学生也有着充足的吸引力。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对于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拓宽,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往往会受到思维惰性的阻碍,而思维的积极性却能促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基础。
首先,要从数学教材出发,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训练。教材是学生的根本,因此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发散思维训练是一种寻求不同角度与不同方式思考问题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思考与解决问题方式多样性,这样有利于其发散思维的培养。
其次,对发散思维进行额外训练。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开放性题目即题目的条件与结果都具有多种选择性,这类问题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有着很好的作用。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自己的课堂知识加以利用,同时还能对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
再次,强化基础知识,升华发散思维能力。虽然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但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任何拔高的基础。因此,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切都要建立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上进行。
四、融素质教育理念于数学教学中
新世纪的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更要强化素质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是当前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急切而重要的任务。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能力。课本上的数学概念与规律是通过大量的实际问题抽象而来,在向学生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讲述理论,更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出发,把理论的来由从实际的角度进行讲解。
其次,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此,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就是对其基本数学素养的培养。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种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为老师应该把数学课本中的各种数学思想与方法挖掘出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理解与吸收。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思维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并且形成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巧玲. 浅谈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5).
[2]刘俊梅. 如何提高初中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1(11).
[3]石国华,王秋丽. 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科技咨询导报,2006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