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合成学会多重曝光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e_h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重曝光这个摄影名词对于广大影友来说并不陌生,但许多人总觉得这是一门非常高深的技术,很多影友在学习多重曝光时总是抓不住它的脉搏。实际上,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提升,多重曝光已经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数码相机里的强大的多重曝光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相机多重曝光的拍摄效果,更加便捷、更加简单、更加直观。今天在这里,我们就为大家揭开多重曝光摄影技巧的神秘面纱。
  思维大于技法
  每一次成功的多重曝光实验,都将是对自我的挑战,是想象力的突破和对技术掌握程度的考验,能够给我们带来创作的愉悦、满足还有全新的视觉效果。多重曝光摄影既然是一门创意摄影,那么在创意之前就必须有一定的思维,也就是说,我们在拍摄之前都要经过构思与规划,才能用“多重曝光”把几个画面叠加到一起,形成一张有内涵、有形式、主题鲜明的图像,而不是盲目地将多个所谓的漂亮元素胡乱地叠加在一起。
  加法模式:
  这种模式与胶片相机的多重曝光基本一致,是叠加整体图像的模式,通过多次曝光叠加图像的暗部与中间调为主,图像叠加后产生的透明效果是相互重叠的。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多重曝光模式,适用于所有较暗的画面。如果将多张多重曝光的图像,按正常曝光量拍摄的话,多曝合成后的照片比合成前的原图要更亮,所以称之为“加法”。在“加法”模式下,叠加的图像越多,就会越亮,因此必须对每次多曝的图像进行欠曝光。一般来说,第一次曝光的原始图像,应该在正常曝光的基础上减少1档曝光,在进行第二次拍摄时也同样减少1档曝光补偿,叠加第3张时曝光补偿减少1.5挡,这样容易获得亮度合适的照片。由于每次多重曝光时,都可以改变图像曝光量,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背景与创意需要,有意识地大幅改变特定照片的曝光,获得更加个性化的视觉效果。我们通过数码相机液晶屏可以立马检查多重曝光后的叠加效果,从而可以及时修改第二次曝光的曝光补偿,因此,对于数码相机而言,第一张图像的曝光量控制很重要,如果太亮就会直接影响到第二次重曝的效果,而第二次曝光的结果是可以随时修改的,所以并不是特别重要。
  第一次曝光使用1秒的曝光时间,移动相机拍虚背景,使用闪光灯定格跳舞的人们;第二次曝光使用“明亮”模式,打开屏幕取景,将路灯安排在人物脚下,用4秒的曝光时间,晃动相机,使灯光形成弧形的光轨,由于打开屏幕取景构图,在第二次曝光时可以看见跳舞的人们所处的画面位置,这样在对着灯光晃动长曝光时,能够避免光线晃动到人物的上半身与脸部。经过第二次曝光后,地面形成了光轨的韵律,但是天空仍显平淡,缺少呼应,缺少氛围,于是进行第三次曝光,仍然选择“明亮”模式,打开屏幕取景,将远景的路灯对准画面天空的位置,使用2秒的曝光时间平移相机,令天空留下光轨。由于“平均”模式只会留下高亮的光线,暗部会被完全过滤,因此使用“明亮”模式拍摄该画面是最佳选择。虽然这个多曝题材拍摄用“加法”模式也能得到差不多的画面,但是图像的暗部会有轻微叠加,而“明亮”模式拍出的暗部丝毫不会影响。   以上四种多重曝光模式并不是所有数码相机都有的功能,佳能的专业单反基本都具有这些功能,另外尼康D5单反相机也具有该功能。当我们真正理解这四种多曝模式的原理后,还需要针对不同的现场,不同的影调,不同的创意,合理地去运用这四种模式,或者更加巧妙地将多个模式组合去进行3次,4次的多重曝光,从而创作出更惊艳的多重曝光作品。
  什么样的画面适合多重曝光
  我在无数次的多重曝光实践中,总结出它的一些拍摄规律,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析。第一点是要明白画面简洁的重要性。从画面层面来理解,是“简” “简”的交替规则,第一层的“简”可以理解为被摄主体拍得一定要简洁,第二层的“简”则是环境素材也必须简洁,这样主体与陪体的组合才能具有章法与布局,才不杂乱。第二点是要理解影调的结构与分布对于多重曝光的重要性。因为,多重曝光对影调的构成有一定的要求,而理解了影调的结构后才能在多重曝光时合理地选择陪体,控制各次曝光的叠加。这一切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控制曝光,精心布局,才得以孵化出主题突出,繁而不乱的画面。
  “黑暗”模式:
  “黑暗”模式是不让画面中较暗部分重叠,会在白色(明亮)部分叠加图像。换句话说,“黑暗”是将基础的图像与合成其上的图像比较后,只合成较暗部分,适合在想要强调主被摄体轮廓的图像合成时使用。
  “黑暗”模式特别适合针对大面积的浅色天空,白墙背景,浅色的水面等画面进行多重曝光。例如,通过多重曝光替换苍白的天空、水面等。这种模式是传统胶片相机望尘莫及的一种模式。
  曝光控制决定成败
  多重曝光时对于第一次与后面的其他次曝光量的控制,决定着多重曝光画面的成败。除了“黑暗”模式在第一次曝光需要拍亮背景,第二次曝光需要过曝以外,其他的几种多重曝光模式,如“加法”、“平均”、“明亮”模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第一次曝光与第二次曝光时适当减少曝光量,才能获得更好的叠加效果。
  初学者最常犯的错误是:第一次曝光的图片就很亮,不够简洁,然后在第二次曝光时,又随意的选择一个场景与素材,曝光减少的不够,再去叠加亮度过高与较为杂乱的素材,导致图片暗部完全被第二次曝光的素材覆盖,因此,既看不见主体又显得很杂乱。
  我们通过右图的对比,来看看曝光控制对画面造成的影响。图1与图2所摄主体是曝光量一致的同一主体,所拍的素材也是同一素材,多重曝光模式都是“加法”模式,但由于对图一素材进行第二次曝光时,所减少的曝光量不够,结果导致素材的纹理将主体人物的脸部几乎覆盖了;而图二的第二次曝光拍摄素材时的曝光量比图一减少了2挡,结果人物的脸部只叠加上了恰到好处的素材纹理。通过这个曝光量有差异的案例,我们认识到了,多重曝光时曝光量的控制是多么的重要。
  预留空间精心构图及模式混搭
  在多重曝光创作中,对于构图的要求比普通拍摄更加严格,第一次曝光画面的构图直接影响到后面再曝的构图,所以每一次拍摄都要有缜密的構思与计划,才能确保成功。首先在拍摄前需要确定拍摄主题,构思好主体与陪体的位置,事先预留出第二次曝光的景物的位置,并且要考虑到前后呼应、高低错落、左右平衡的构图关系,还要有主次之分,尽量避免画面杂乱主体不辨的情况。
  后期优化依然重要
  好的照片一定要有好的后期,才能突出重点,渲染气氛。多重曝光拍摄出来的画面,同样也需要经过后期的润色与修改才能焕发光彩。通常情况下,多重曝光的照片在中间调区域往往会叠加较多半透明的纹理与色彩,较大程度影响画面的通透度,因此在后期处理时,往往需要加强画面的对比度与清晰度,以减低中间调里面的半透明元素。另外,多重曝光照片的暗部也往往会叠加上许多不需要的纹理与元素,所以很多时候也要对暗部进行加深处理,这样能够强化需要突出的内容,增强画面效果。许多影友拍好的多重曝光作品,在相机屏幕上看的时候,或许较平淡,或许比较杂乱,或许主体不太突出,或许觉得色彩不好看,导致在拍摄时便失去了信心,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因为缺少后期的思维去看画面,他们所看到的只是相机屏幕上所呈现的效果。要知道摄影是谱曲,后期是演奏,只有通过前、后期的有效配合,才能打造出更完美的摄影作品,所以在这个数码摄影时代,学好后期制作是每个摄影人迫在眉睫的基本技能。
  都说摄影是减法,然而多重曝光明显属于加法,它需要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主题的立意,对创意的构思,对画面的预想,对技术的把控,都是胸有成竹的取舍,才能巧妙地将不同的元素重新融合,孵化出具有美感,具有思想深度的多曝作品。
其他文献
索尼全画幅微单A7RII的轻巧、高画质已经越来越充分地被摄影爱好者们所认识,但一直以来,也有一种观点觉得索尼微单乃至所有无反类相机的对焦和抓拍性能都不能与单反相机相提并论,事实如此吗?还是那句话:实践出真知,在摄影圉则是“有图有真相”。这次,我们请到在体育和动物摄影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名家魏征和周海翔老师来分享他们使用A7RII的感受,相信对大家也是很好的借鉴。  让用索尼全画幅微单A7RII拍体育
选自《孟菲斯,田纳西》廖逸君摄  廖逸君擅长在看似日常的场景中掺杂一丝戏虐和邪恶,她像一个没有剧本的导演,将和伴侣生活的片段进行再加工,精心设计并搭建出符合自己真实感受的故事场景。《实验性生活》可以说是廖逸君对私生活中两性关系的诠释和反思,这些看似非常个人化的私密场景因包含了对两性关系中传统观念的挑战而变得具有公众意义,男性和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在廖逸君眼中,这并没有一个定论,她
鱼与熊掌的博弈  提起索尼的全画幅微单超广角镜头,人们想到的主要是FE16-35mm F2.8 GM和FE12-24mm F4 G。它们分别代表了传统恒定F2.8光圈的“大三元”镜头,和新一代达到12mm焦距但是光圈缩小到F4的超广角镜头。12mm超廣角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特别是拍摄建筑题材的时候。水滴溅到镜片也不成问题,因为前组镜片的抗污氟涂层让我们可以用气吹轻松把水滴吹掉。相机:索尼α7R
卓小芳(湖南张家界) 摄杨虹(广东博罗)摄  2019年春节刚过,我们就看到了这些来自广东、湖南、四川、江西、广西、河南、贵州等十几个省份热气腾腾的影像,有传统中国节庆的热闹红火,也有如城市般生活的律动时尚。  这些来自乡村的图景,有景有人有心情,是中国社会生活的缩影,饱满而丰富,映射着当下乡村日常的点点滴滴。画面中的每一个神态,每一种气息,和我们的想象似有吻合,却蕴含更多差异。  若是提“乡愁”
在公園中拍摄的一对鸳鸯,这或许是在城市中最容易拍到的鸟类行为照片。相机:佳能EOS-IDXMarkⅢ;镜头:EF 200-400mm F4LISUSM EXTENDER1.4X;焦距:386;光圈:F4;快门:1/12S0秒;感光度:ISO-2000。TIPS:佳能EOS-1D X Mark Ⅲ的核心功能  均衡的2010万有效像素,高感出色;光学取景器全新191点自动对焦系统:实时取景全像素双核
短信拜年忙 王天才 摄  家庭生活是不用额外投资的、最便利的摄影资源。摄影师对家庭人员、物资状况最了解,全家人都听你摆布,还不太会有肖像权问题,如果再能拍出点成绩来全家都高兴、都服你,形成良性循环就更支持你玩摄影。  我拍家庭生活,拍著拍着就逐渐地开始加内容、加情节;同时把外面世界的讯息在自己家庭及成员身上的反映及时呈现;过滤平常琐碎小事,选择典型事件、典型瞬间以及反映社会内涵的情节。  拍摄时,
利用线条,是练习摄影构图的有效方式。只要运用合适,线条可以极大地增强照片的视覺感染力。线条主要从两方面影响构图。第一,线条有助于产生情绪、感受,给照片增加情感。第二,线条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某处。画面中的线条主要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锯齿线、弧线和不规则线。本期征集主题为线条,佳作中线条的运用很有魅力。
你也许正想了解那些优秀摄影师是如何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乐趣或问题?他们又是如何保持创作灵感的?“摄影十问”将会站在读者角度,向这些摄影师们抛出十个问题,通过他们的回答,去了解他们对摄影的认知、对艺术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我们邀请了中原工学院的摄影教师、公众号《有艺谈》主持人李楠,共同针对摄影师进行深入的对话和提问。  陈荣辉作为中国最年轻的“荷赛奖”获得者,去年他又憑借《空城计》拿下了第六届“侯登科
宁静的海滩 陈裕 摄/尼康D800E,14-24mm镜头,光圈F22,速度80秒普者黑的早晨 陈裕 摄尼康D800E,24-70mm镜头,光圈F14,速度1/6秒秋色满乡 陈裕 摄尼康D800E,70-200mm镜头,光圈F18,速度2秒石灘 陈裕 摄尼康D800E,14-24mm镜头,光圈F22,速度1秒调德之晨 陈裕 摄尼康D800E,14-24mm镜头,光圈F20,速度30秒  摄影的魅力来
回归 张希正 攝 / 佳能EO S 5D Mark II,光圈F8,速度1/400秒炊烟袅袅 张希正 摄 / 佳能EO S-1D X,光圈F8,速度1/1250秒风云 张希正 摄 / 佳能EO S-1D X,光圈F8,速度1/80秒  意境在风光摄影中最能充分表现出它的精髓。山东潍坊摄影家张希正在大自然中触景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而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他的风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