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的阶段,一些学生由于无节制的饮食,造成体重的快速增加。同时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压力过大,造成运动量无法保证。因此初中生中形成了“肥胖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肥胖学生”对运动感兴趣与否是提高健身效果的关键,体育课上应针对这一现象,采取主动有效的激励措施,认真研究并把握其特点,充分调动其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关键词:肥胖学生;运动兴趣
一、帮助肥胖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大家可能会误认为肥胖生讨厌运动。但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的肥胖学生其实是热爱运动的。因为他们很少有表现的机会,长时间后养成了惰习,并在心理上形成了自卑感。以上原因导致他们对运动敬而远之,从而陷入到:不运动→肥胖→怕运动→更肥胖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要想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首先就要帮助其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不说伤害他们自尊心的话,尽量不要使用肥胖、减肥等带有刺激性的字眼儿,而换成超重、瘦身等表达;教学中发现优点和点滴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在运动中,有意识的安排有利于他们表现的竞赛和对抗性的活动,让他们在竞争中充分发挥潜能,增强其自信心,并形成顽强、果敢的意志品质。
二、构建关爱、乐群、互动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关爱是激发肥胖学生运动兴趣的前提
教师应善于关心爱护和理解宽容肥胖学生。根据罗林塔尔效应,只要学生感受到教师真心的爱,他们就能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苏霍姆林斯说“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肥胖学生的给予特别的关照顾,仔细观察其兴趣的倾向,发挥其主体意识。可以故意安排一些有利于他们的体育项目,如拔河、铅球等,由于他们优势明显,因此会非常积极,且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我能行”的快乐。
(二)乐群是促进肥胖学生融入集体运动的途径
在体育运动中,乐群是肥胖学生身心愉悦的法宝。比如在短跑教学中,可以安排肥胖学生和一些速度相对比较慢的同学进行比赛,比赛中组员不停的给其鼓劲,让他们充满信心,从而对运动产生兴趣。这样不仅体现了小组的合作精神,而且让肥胖学生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另外教师可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如:冲学生点头微笑、竖大拇指、给个赞赏的眼神、轻轻拍一下肩膀等,来点燃肥胖学生运动的激情,增强其溶入集体的信心。
(三)互动是帮助肥胖学生产生运动兴趣的保证
师生之间没有沟通的教学是无法想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情感交流、互动和平等对话的过程。体育是一门以实践课为主的课程,在教学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享胜利的喜悦。教师不应用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而应当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真诚交流、共享经验。在比赛中,教师的加入也能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兴趣。
三、优化并创新运动内容及形式
教学中应根据肥胖学生的运动心理,注重在运动内容设计上下工夫,逐步以趣味性运动去适应其个性心理特征,引导肥胖学生参与并热爱上各种运动。
(一)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练习方法
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肥胖学生往往对某一运动形式很难坚持到底,因此只有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其对运动形式产生更强烈的兴趣。例如将速度素质练习变成行进间高抬腿跑、追逐跑、变速跑、计时跑、跑台阶、下坡跳等,这样既有利于学习多种练习方法,又调动了其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二)创设多种情境激发运动热情
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肥胖学生。针对初中生模仿力强、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可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如现场情境、故事情境等。通过音乐的渲染、语言的描绘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指向运动内容。例如: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擂台赛。首先,用录音机播放枪炮声创设战地情境;然后,教师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导人;最后进入比赛:战斗准备(擦枪操)→进入阵地(走跑交替400米)→在枪林弹雨中穿过障碍(在枪炮声中学生钻“山洞”、过“独木桥”、跨“小溪”、攀“悬岩”)→集体舞欢庆战斗的胜利。如此教学既可丰富运动的内容,又可进一步激发肥胖学生参加运动的热情。
(三)采取传统练习与趣味游戏相结合的方式
传统素质练习虽然有很好的健身价值,但枯燥乏味,学生不易坚持。为扬长避短,可把传统素质练习与趣味性体育游戏相结合。课上多安排一些有利于肥胖学生的游戏,比如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可以让肥胖生当母鸡,用宽厚的臂膀来抵挡老鹰的侵入;在拔河比赛中,肥胖生也能体现出他们的重要作用等,由此增强他们的信心。再如在运球练习中可运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应用绕障碍物、运球互抢等游戏,这样能极大的调动肥胖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
总之,从激发肥胖学生运动兴趣出发,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利于调动肥胖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增强健身娱乐效果,更有利于全面发展他们的心理素质,养成其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达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责任感的教育,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需要的引导,既是我们教育的职责,也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是体育课程教学区别于大众健身的一个重要标志。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决不是一味迎合迁就,重在激发、培养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常汝吉.《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肥胖学生;运动兴趣
一、帮助肥胖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大家可能会误认为肥胖生讨厌运动。但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的肥胖学生其实是热爱运动的。因为他们很少有表现的机会,长时间后养成了惰习,并在心理上形成了自卑感。以上原因导致他们对运动敬而远之,从而陷入到:不运动→肥胖→怕运动→更肥胖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要想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首先就要帮助其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不说伤害他们自尊心的话,尽量不要使用肥胖、减肥等带有刺激性的字眼儿,而换成超重、瘦身等表达;教学中发现优点和点滴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在运动中,有意识的安排有利于他们表现的竞赛和对抗性的活动,让他们在竞争中充分发挥潜能,增强其自信心,并形成顽强、果敢的意志品质。
二、构建关爱、乐群、互动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关爱是激发肥胖学生运动兴趣的前提
教师应善于关心爱护和理解宽容肥胖学生。根据罗林塔尔效应,只要学生感受到教师真心的爱,他们就能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苏霍姆林斯说“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肥胖学生的给予特别的关照顾,仔细观察其兴趣的倾向,发挥其主体意识。可以故意安排一些有利于他们的体育项目,如拔河、铅球等,由于他们优势明显,因此会非常积极,且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我能行”的快乐。
(二)乐群是促进肥胖学生融入集体运动的途径
在体育运动中,乐群是肥胖学生身心愉悦的法宝。比如在短跑教学中,可以安排肥胖学生和一些速度相对比较慢的同学进行比赛,比赛中组员不停的给其鼓劲,让他们充满信心,从而对运动产生兴趣。这样不仅体现了小组的合作精神,而且让肥胖学生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另外教师可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如:冲学生点头微笑、竖大拇指、给个赞赏的眼神、轻轻拍一下肩膀等,来点燃肥胖学生运动的激情,增强其溶入集体的信心。
(三)互动是帮助肥胖学生产生运动兴趣的保证
师生之间没有沟通的教学是无法想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情感交流、互动和平等对话的过程。体育是一门以实践课为主的课程,在教学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享胜利的喜悦。教师不应用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而应当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真诚交流、共享经验。在比赛中,教师的加入也能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兴趣。
三、优化并创新运动内容及形式
教学中应根据肥胖学生的运动心理,注重在运动内容设计上下工夫,逐步以趣味性运动去适应其个性心理特征,引导肥胖学生参与并热爱上各种运动。
(一)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练习方法
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肥胖学生往往对某一运动形式很难坚持到底,因此只有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其对运动形式产生更强烈的兴趣。例如将速度素质练习变成行进间高抬腿跑、追逐跑、变速跑、计时跑、跑台阶、下坡跳等,这样既有利于学习多种练习方法,又调动了其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二)创设多种情境激发运动热情
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肥胖学生。针对初中生模仿力强、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可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如现场情境、故事情境等。通过音乐的渲染、语言的描绘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指向运动内容。例如: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擂台赛。首先,用录音机播放枪炮声创设战地情境;然后,教师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导人;最后进入比赛:战斗准备(擦枪操)→进入阵地(走跑交替400米)→在枪林弹雨中穿过障碍(在枪炮声中学生钻“山洞”、过“独木桥”、跨“小溪”、攀“悬岩”)→集体舞欢庆战斗的胜利。如此教学既可丰富运动的内容,又可进一步激发肥胖学生参加运动的热情。
(三)采取传统练习与趣味游戏相结合的方式
传统素质练习虽然有很好的健身价值,但枯燥乏味,学生不易坚持。为扬长避短,可把传统素质练习与趣味性体育游戏相结合。课上多安排一些有利于肥胖学生的游戏,比如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可以让肥胖生当母鸡,用宽厚的臂膀来抵挡老鹰的侵入;在拔河比赛中,肥胖生也能体现出他们的重要作用等,由此增强他们的信心。再如在运球练习中可运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应用绕障碍物、运球互抢等游戏,这样能极大的调动肥胖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
总之,从激发肥胖学生运动兴趣出发,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利于调动肥胖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增强健身娱乐效果,更有利于全面发展他们的心理素质,养成其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达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责任感的教育,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需要的引导,既是我们教育的职责,也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是体育课程教学区别于大众健身的一个重要标志。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决不是一味迎合迁就,重在激发、培养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常汝吉.《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