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疫病的正确识别与防治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of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豇豆疫病是土传性病害,仅为害豇豆。植株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生长后期为重,主要为害茎蔓和叶片,有时也能为害豆荚。露地栽培病害流行期为6~7月,保护地栽培为3~5月,轻者减产10%左右,重者达20%以上。
  1. 识别要点
  ①茎蔓受害。一般发生在近地面的节部和节部附近,开始出现水渍状暗绿色不定形病斑,后来病斑扩展环绕茎部1周,病部缢缩呈灰褐色、褐色或红褐色,从病处倒折,发病部位以上叶片萎蔫,最后病秧枯死。天气潮湿时,皮层腐烂后表面长有稀疏的白霉。
  ②叶片受害。起初产生水渍状暗绿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浅褐色斑,湿度大时表面生有稀疏的白霉,严重时引起叶片腐烂,晴天干燥后病处呈青白色、易破碎。
  ③叶柄、花梗受害。症状与茎蔓受害相同。叶柄受害后,其上着生的叶片转为黄绿色萎垂而死亡。
  ④豆荚受害。初期出现水渍状浅绿色斑点,后扩展成不规则的暗色病斑,潮湿时病部组织呈软腐状,病部表面也长有稀疏的白霉,很快致全荚软腐。天气干燥时病处失水变细,且呈不规则弯曲。
  2. 发生规律
  该病由鞭毛菌亚门的豇豆疫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病菌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主要靠风雨和流水传播,病土、移栽的带病土菜苗、被污染的农具及人畜活动等也可传播病菌。
  病菌生长发育温度13~35℃,最适温度25~28℃。相对湿度95%以上有利于病菌生长发育和侵染。夏季雨多,特别是雨后乍晴,疫病发展快。病地重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过多过勤,田间积水,种植过密,施用未腐熟带病残体的有机肥,播种带菌种子,病秧、病残体未经高温处理施入菜田,则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雾、重露或寒流来早时易发病。大棚栽培未及时放风排湿,湿度过大时易发病。
  3. 防治技术
  ①农业防治。选用耐病品种,与其他蔬菜轮作2年以上。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高畦深沟或垄作栽培,并铺盖地膜;种植密度适宜,保持行间通风透光;浇水时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发现病叶、病荚、病秧及时摘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给病穴施药或生石灰。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闲期给棚内灌水、地面盖上地膜,然后闭棚几日,利用高温灭菌。
  不能轮作的重病地,可在三夏高温期间进行处理。拉秧后,每亩施石灰100千克加碎稻草500千克,均匀施在地表上。深翻土壤40~50厘米,起高垄30厘米,垄沟里灌水,要求处理期间沟里始终装满水,然后覆盖地膜,四周用土压紧,保持10~15天。
  ②化学防治。病害刚发生时,可选用8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噴雾防治;发病较多时,可选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25%阿米西达(嘧菌脂)悬浮剂1000~2000倍液等喷雾,隔6~7天喷1次,连续喷3~4次,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除喷叶、荚外,重点喷茎蔓部。
  (作者联系地址: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蔬菜局 邮编:413002)
其他文献
在我国北方,利用山谷型水库的水域资源和充足的野杂鱼资源进行鳜鱼网箱养殖,不失为库区渔民发家致富的一个好项目。网箱养殖水质比较清新,鱼类发病相对较少。但网箱养殖疾病防治难度较大,一是因为放养密度大,一旦发生疾病则感染、蔓延快,短时间内危害严重;二是由于箱内外水体不断地进行交换,用药比较困难,药物难以达到防病治病所要求的有效浓度和作用时间;此外,鳜鱼只吃活饵,疾病治疗就更困难。下面将网箱养殖鳜鱼的病害
办公自动化学会于1983年在北京成立,是由从事办公自动化技术、产品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的专家、学者及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有关人士组成的科技社团。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发展也进一步完善,全球商业语言的公允价值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也为财务会计准则提供了重要的衡量标准。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以财务会计发展现
大肠癌(结直肠癌)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肠癌仅次于肺癌居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在我国,1990~1992年全国十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发现,大肠癌平均调整死亡率为4.5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深化国家机构改革的时代。为实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推进依法治国、加强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在全面依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