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古镇记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o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到达芙蓉镇的时候是在晚上,这个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已是灯火通明。星星灯火洒在大湘西的静寂山林中,像扑闪扑闪的萤火虫。第二天一早,我便在朋友的带领下走进了这座享有盛名的古镇。
  芙蓉镇:安全幸福代名词
   芙蓉镇原名叫王村,位于湘西州永順县内,有两千多年历史,与龙山里耶镇、泸溪浦市镇、花垣茶峒镇并称“湘西四大名镇”。千百年来,这里来来往往走过无数的客商,承载着湘西挥之不去的历史印记。因小镇中间有一条瀑布悬挂,王村又被称为“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后因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遂更名为“芙蓉镇”。
   前来旅游的人很多,街道两边房子鳞次栉比,不少商家挂着“刘晓庆米豆腐”的名号吆喝生意,这自然跟电影《芙蓉镇》息息相关。那条闻名遐迩的瀑布就挂在古镇中间,将古镇一分为二。在古镇的任何角落几乎都能听到瀑布哗啦啦的流水声。瀑布上面的河道本来有路墩可以过河,遗憾的是恰好下了几场雨,河道涨了水,路墩便被淹没了。
   走在古街上,我努力寻找着古王村的印记。湘西州扶贫办工会主席唐其昭是永顺本地人,告诉我脚下这些规整的青石板都不是以前的道路,两旁的商户所沿用的也不是以前的柜台。唐其昭的老家就在离王村不远的地方,他了解王村的历史。正当我有些失落的时候,唐其昭说了一句话,勾起了我的兴趣:走,我带你去看一段以前的路,去看看河码头。
   他带我看过的那段原始古道仅一小段,并不在正街中。古道用青砖竖向排列砌成,看起来很结实精致。由于下了雨,古道上很湿滑,体验了一段我们便折回了。而以前的柜台,我们没能找到它们的印记,只来到一户老木门前,望见了一把精致的小锁和安装在门上的老锁环。我驻足不前,望着那一方锁了的老木门发起了呆。唐其昭喊我快些走,说是要走完这条街,还得不少时间呢。
   沿着古街往前走可以直通河码头,可是距离却不短,走得人有些气喘吁吁。
   “这就走不动了?要说以前的王村古街,可足有五六公里长哩。”唐其昭走到一节上坡阶梯前,回头等我,“你仔细看,从河码头往集镇走,所有的阶梯都是上坡,意味着‘走上坡路’,只有一节是下坡。以前的人们就是沿着这条路挑着担子来赶集的”。
   “要走这么远,还要挑着担子走上坡路?”
   “那你就有所不知了,百姓们其实最爱走的就是这一段路,猜猜这是为什么?”唐其昭给我打了个哑谜。
   “因为挑来的东西卖了钱,又能买东西回去?”
   “并不是。”唐其昭料到我猜不出来,接着说,“以前生活在山里面的百姓挑东西出来要走很长的山路,再转水路,才能到芙蓉镇。在路上碰到土匪劫道是很平常的事。只有到了芙蓉镇,镇上人多,悬着的心才能落地,至少人是安全的呀!”
   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湘西土匪的故事早有耳闻,却不承想会这么形象地扎进普通百姓的生活里。与其说是穷山恶水滋生土匪,不如说是贫穷容易让人铤而走险。对百姓而言,最大的希求恐怕莫过于有一个太平世道了。
   当走完整条古街,我的脚已经开始发酸。古街的前面是河码头,以前的人们坐船到河码头,下了船挑着担子往芙蓉镇集市上走。眼下的河码头却出奇地平静,仿若一头关在动物园的狮子,已然失去了往日的野性和雄风,只成为芙蓉镇上一处温顺的知名的风景点。
  小溪乡:怀抱千年脱贫梦
   在河码头的附近,坐落着一座很有名的村庄——小溪乡。小溪乡号称湘西的小西藏,居民多住在半山腰。很长一段时间,小溪乡的村民们就是沿着这条静寂的河流,乘船漂流而下,花很长时间才到达河码头,走向热闹的芙蓉镇,开始日常所需的买卖和交易。
   老百姓若是要赶集,得挑个天气晴好的日子。凌晨两三点起床,走两三小时山路,远的地方可能是五六小时。到达芙蓉镇已是日上三竿。挑上一担重重的生活必需品,原路返回,又是好几个小时的水路加陆路,回到家时常是晚上八九点。小溪乡百姓将这样的赶集称之为“两头黑”,若不到万不得已,百姓们是不愿意出一趟集的。
   为了形象地描述小溪乡的生活,原小溪乡村民鲁开忠给我讲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以前有个科级干部去下村,寨子里的百姓心里高兴,决定杀一头猪以作招待。“要知道,在这样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寨,见到一个科级干部已经是很大的官了。”鲁开忠补充道。
   寨子里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一些年过半百的老人家,杀猪的活儿也只能他们来完成。杀猪就像逢年过节,寨子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会来看热闹。几个老汉抓起一头猪,在地坪里开始宰杀,一刀子杀进去,没有致命,猪痛得一阵乱弹,老汉们使尽了浑身力气,愣是没按住。猪一个弹跳,直接跳出地坪,飞到悬崖下面。
   老汉们的房子建在半山腰,朝上朝下都是笔直的悬崖,猪跑了可是一笔大损失,必须捡回来。几个老汉拿着砍刀,绕道而行,终于走到悬崖底下,找到了猪。可猪太重,没人扛得起。几个老汉一商量,好在带了刀,原地将猪解剖了,砍成几块,每人背一块,气喘吁吁往回走,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吃上了猪肉。
   雨阳村算是小溪乡条件最为艰苦的村庄之一了。“雨”“阳”二字的美好寓意没有给这个村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日子,村庄穷得“鼎鼎有名”。没有人愿意嫁到村庄来,以至于娶老婆成了雨阳村的大龄青年们极为头疼的一件事情。
   这个有着美丽景致的原生态乡寨,百姓从前的日子苦不堪言。这种“美丽之困”终于逼走了绝大多数青壮年,留下了孤苦伶仃的老人和孩子。成批成批远走的人,成了大城市漂泊的孤影。他们盼望着回归,却也害怕着回归。乡愁,成了靠不了岸的一叶小舟。
  精准扶贫:春风抚慰百姓心
   千年之困,也是国家之痛。为了解决这令人心疼的贫困,国家想了很多办法,可对小溪乡而言,或许唯一的出路,就是集体搬迁。可如此浩大的工程,谁敢想?谁能做?直到精准扶贫战役在中国大地打响,小溪乡才实现了百年夙愿。
   芙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目前一期已经入住。一期安置的贫困户都是从小溪乡搬迁过来的,有890户3517人。走进搬迁安置区,淡灰色的外立面,橙黄色的实木雕花窗户,古香古色的屋顶,主干道两侧整齐排开的房子,房子周围镶嵌着的成片绿色,耳畔传来一阵小孩说话、读书、打闹的嬉笑声。一切,那么美好,那么祥和,那么明丽,那么新鲜。
   鲁开忠还有另外一重身份——芙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服务中心主任。鲁开忠现在很忙,忙着为乡亲们营造一个温馨的新家,忙着帮助乡亲们改掉在大山里养成的陈规陋习。鲁开忠说:“小溪乡将整体搬迁,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这样的小溪乡,只是精准扶贫大计中一个亮丽的缩影,小溪乡的百姓也只是走出贫困泥淖,拥抱新家园的农民中一部分。
   站在河码头,望着瀑布下方不远处的河道,与喧嚣的芙蓉古镇不同,河水是静寂的。远处熙熙攘攘的民居与忽明忽暗的灯光点缀着静寂的夜,如此普通又如此祥和。这条小河见证着老百姓生活的富足,将幸福涌动在每一个人心里。
   芙蓉镇,承载着古往今来的历史。看似平凡,却隐藏着最大的不凡;看似陈旧古朴,却见证着最明亮的希望。
其他文献
英语是一种以表达交际和阅读写作为主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本身是一门语言,有着其独有的教学特点。而如何借助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优化课程组织形式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已成为
初中物理新课程中,需要学生自己探究寻找答案的问题多了,高科技领域的知识也多了,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提出了“高效课堂”研讨,“先入为主,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通过教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
课堂教学的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前提;随机应变、敏锐反馈是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课堂教学环节的完善结构是教学动态生成的追求。
“党的阳光多灿烂,普照龙升搬迁点。楼上生活楼下生产,就业创业门路宽;上学就医家门前,社区服务很周全……”风景秀丽的锦江边,麻阳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升社区传来一阵动听的歌声。47岁的苗族村民贺春香聊起现在的日子,脸上写满了笑意。  贺春香原住在文昌阁乡雷狮坪村一组,是村里的贫困户,房子年久失修,成了危房。2015年,大女儿读高中,为了陪读,贺春香从浙江绍兴辞工回来,租房度日。贺春香的帮扶人
种了一辈子地的八一村74岁的村民郭百帆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的生活会与100多公里外的省会长沙发生联系。可如今,在益田蔬菜种植合作社的带领下,他在合作社地里忙活的丝瓜、小南瓜、红苋菜等新鲜饱满的时令蔬菜,前一天下午从蔬菜基地采摘下来,当晚就会送到省会长沙的批发市场,第二天就会摆上长沙市民的餐桌。  八一村属益阳市资阳区新桥河镇,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其所属的资阳区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农业种养业长期是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实施有效教学,必须设计可达到的教学目标,开展促进内化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4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的第一站,就是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个多月以前,他在浙江考察期间,也专门前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安吉县余村,了解当地的绿色发展情况。半个多月之后,他在山西考察时又一次强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提出发扬“右玉精神”。从浙江到陕西再到山西,变化的是山川风物,不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工作的高度重视。正如他在调
据《新唐书·卢承庆传》记载,唐太宗时期,卢承庆担任吏部考功员外郎,负责考核官员政绩。有一次,一个负责漕运的官员因为遭遇大风而丢失粮食,卢承庆于是给他评为“中下”,闻知结果后,这名官员神色自若,卢承庆看重他的气量,认为遭遇天灾,非人力所能挽救,又改评为“中中”,这名官员还是形色如常,淡然以对。卢承庆对他的反应十分赞赏,称赞他“宠辱不惊”,最终改评为“中上”,这便是成语“宠辱不惊”的由来。   宠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