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监测指导重叠综合征呼吸衰竭无创通气的研究

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通过睡眠监测压力滴定技术指导无创通气压力调节对无创通气治疗重叠综合征(OS)呼吸衰竭的疗效,以期为该类患者制定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无创通气方案.方法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经多导睡眠图(PSG)及经肺功能或曾经肺功能检查明确诊断为重叠综合征并血气分析提示存在二型呼吸衰竭的患者;(2)病情允许接受及患者能够耐受整夜PSG监测;(3)神志清醒,觉醒状态下自主呼吸良好;(4)耐受无创通气.剔除标准:(1)频繁呕吐或咯血;(2)自发性气胸;(3)严重的面部外伤或溃疡;(4)气道分泌物过多.自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共入选27例,其中剔除2例,实际参与研究的患者为25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将25例OS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滴定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分别进行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JP)治疗,滴定组患者均予AutoCPAP于睡眠时进行压力滴定,选择最佳呼气压力[EPAP,(8.8±0.5)cmH2O],作为患者夜间睡眠时的EPAP,晨起后将EPAP再改为5 cmH2O;对照组则持续将EPAP定为5 cmH2O.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上午10点血气分析、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PO2LOW)、治疗后晨起血气分析、夜间呼吸机窒息报警次数、治疗后漏气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有创通气上机率等指标.两组间数据予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滴定组与对照组相比SpO2Low改善[(25.9±11.3)%,(14.9±8.4)%]更加明显(t=2.747,P<0.05).滴定组治疗后晨起PaO2升高程度(29.4±4.4)mmHg与对照组(22.6±2.1)mmng相比显著提高(t=4.941,P<0.0001);而PaCO2下降程度[(16.8±7.3)mmHg,(20.0±6.3)mmH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4,P>0.05).滴定组上午10点PaO2升高程度(28.9±6.7)mmHg与对照组(31.3±7.7)mmH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8,P>0.05);PaCO2下降程度滴定组(23.3±5.7)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18.2±5.0)mmHg(t=2.346,P<0.05).讨论在应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OS呼吸衰竭的患者时,使用AutoCPAP滴定精确选择夜间睡眠最佳EPAP,并结合晨起迅速适当下调EPAP的通气方法,较之以往只注重吸气压的调节而不考虑或盲目调节EPAP的传统通气方法,更能有效地改善夜间低氧血症和降低二氧化碳潴留.此外,OS患者夜间应用最佳EPAP并没有加重二氧化碳潴留,提示是安全和有效的.
其他文献
目的 利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探讨心尖舒张早期旋转角速度峰值在评价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患者舒张早期解旋运动中的价值.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患者20例,正常对照组
目的 通过比较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与2D二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2DDCE MRI)检查和仅2D DCE MRI方法 对慢性肝病基础上肝细胞肝癌(HCC)小病灶的检出敏感性,评价DWI对肝
目的 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短期疗效的评价价值.方法 1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获取心尖长轴观测量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
目的 探讨改良的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分析用改良HSG法检查的100例造影患者输卵管通畅、造影剂逆流及HSC后妊娠情况.结果 100例造影片均显影满意,发
组织胞浆菌病是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传染性真菌病,好发于6个月~2岁儿童,在我国发病率不高。本院2008年6月收治1例患儿。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男,3岁,因反复发热10余天
目的 评价双重超声造影在胃癌手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2例经胃镜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行双重超声造影检查进行术前分期,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对照.结果 胃窗超声造
目的观察盐酸吉西他滨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bcr/abl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盐酸吉西他滨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水溶性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
目的 研究晚期卵巢癌患者经一线化疗后体内Tc1/Tc2免疫细胞亚群漂移及免疫应答功能的动态变化,以期明确化疗后机体是否存在抗肿瘤免疫抑制暂时逆转的"窗口期".方法 选取术后
目的 探讨构成名老中医临证能力模型的各种要素,有效挖掘当代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方法 研究运用文献学、心理学、统计学的方法,确定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建构名老中医临证能力模型
目的 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发病与血液流变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SA系列血液流变测试仪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 36例视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