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围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08-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多发生于下肢,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影响活动,严重者可致残,栓子脱落可发生肺栓塞(PE),病死率高达2%~3%,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1]。我科自2004—2009年4月,对2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早期手术取栓治疗,配合有效的围术期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35—77岁,左下肢22例,右下肢2例。患肢血管彩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包括髂股静脉血栓22例,其中并发腘静脉血栓3例;单纯腘静脉血栓2例。发病到就诊时间14h—5d。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皮温升高。
1.2治疗及效果24例患者确诊后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和给予低分子肝素或者普通抗凝治疗,同时急诊静脉切开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继续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者普通肝素持续经静脉微量泵泵入,同时口服华法林2.5mgQd,肠溶阿斯匹林75-100mg Qd,治疗期间监测出凝血时间(低分子肝素抗凝者除外)。24例除3例发生淋巴管漏切口延期愈合外,其余均一期愈合,患肢肿胀消退,疼痛消失。
2护理干预
2.1术前护理
2.1.1卧床休息术前强调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水平20—30cm,[2]小腿不宜垫枕,以利静脉回流,减轻疼痛与水肿。患肢避免挤压,严禁按摩,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2.1.2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2.1.3心理干预随着社会进步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者不仅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更需要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沟通的人文精神。因患者均为下肢肿胀、疼痛,急诊入院需要立即手术,所以思想顾虑重重,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既想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又担心下肢是否有截肢的危险性。此时需要护理人员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做好心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主动热情、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手术的原理和必要性,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和依从性。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手术。
2.2术后观察及护理
2.2.1密切观察病人手术后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对光反应,有无呕吐等,以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并注意观察呼吸情况。防止肺栓塞的发生。观察肢体温度,肢端皮肤颜色。下肢肿胀程度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的颜色和温度是反应肢端血运的重要标志。当皮肤颜色逐渐红润,肿胀逐渐消退时。说明缺血症状得到改善。日测量、记录并比较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术后患肢抬高20°-30°(且应高于心脏水平),鼓励病人尽早活动,一般为术后12小时,指导并鼓励患者做足背伸屈动作,每天4-6次,5—10分钟/次,以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术后第3天,行抬高、放平患肢运动。术后第6天鼓励患者下床行走,根据患肢疼痛、肿胀、循环情况决定行走时间和距离,活动后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30cm,以免再次血栓形成。
2.2.2观察抗凝状况术后一般使用普通肝素抗凝,目前常用的监测是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肝素的治疗效果应尽快达到和维持抗凝前的1.5~2.5倍,若监测结果不在该范围,应请示医师调整药物剂量。术后我科亦有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的,因只能通过监测抗因子Xa来调整剂量,目前我院无监测条件故放弃该监测指标。一般治疗的第一天即开始加服华法林,从2.5mg Qd开始,INR达1.5后停肝素,调整华法林量使INR尽量靠近2.0以达最佳抗凝效果。通常还口服肠溶阿斯匹林75mg-100mg/天抗血小板聚集。
2.2.3观察出血倾向应用抗凝药物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出血。因此,在抗凝治疗时要严密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和切口渗血情况,一般情况下2—3天复查1次出凝血时间,若有出血倾向随时复查,治疗期间告知患者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以便尽早处理。
2.2.4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3]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2.5预防褥疮防止患肢褥疮的发生,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应注意患肢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平整、无渣屑,床单污染及时更换。可用厚度约lOcm的软垫于患肢,以防长期受压,本组患者中无l例发生褥疮。
3出院健康教育和指导
3.1告诫病人要绝对禁烟,[4]因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应鼓励病人加强日常锻炼,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行走、站立,出院3个月内可多做下肢肌肉收缩运动。卧床时抬高患肢20°-30°,恢复期病人强调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增加行走距离和锻炼下肢肌,以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肢循环的建立。
3.2一般坚持口服肠溶阿司匹林6个月,华法林3—6月,若为两次或以上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则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服用华法林期间定期到医院复查出凝血时间以指导服药剂量。
参考文献
[1] 戴汝平.重视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3):293.
[2] 万金鑫,熊汝威,李鸿儒,等.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49.
[3]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6.
[4] 刘翠芳,王美华.阑尾切除术后并发下肢动静脉血栓1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4):98.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08-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多发生于下肢,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影响活动,严重者可致残,栓子脱落可发生肺栓塞(PE),病死率高达2%~3%,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1]。我科自2004—2009年4月,对2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早期手术取栓治疗,配合有效的围术期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35—77岁,左下肢22例,右下肢2例。患肢血管彩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包括髂股静脉血栓22例,其中并发腘静脉血栓3例;单纯腘静脉血栓2例。发病到就诊时间14h—5d。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皮温升高。
1.2治疗及效果24例患者确诊后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和给予低分子肝素或者普通抗凝治疗,同时急诊静脉切开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继续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者普通肝素持续经静脉微量泵泵入,同时口服华法林2.5mgQd,肠溶阿斯匹林75-100mg Qd,治疗期间监测出凝血时间(低分子肝素抗凝者除外)。24例除3例发生淋巴管漏切口延期愈合外,其余均一期愈合,患肢肿胀消退,疼痛消失。
2护理干预
2.1术前护理
2.1.1卧床休息术前强调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水平20—30cm,[2]小腿不宜垫枕,以利静脉回流,减轻疼痛与水肿。患肢避免挤压,严禁按摩,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2.1.2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2.1.3心理干预随着社会进步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者不仅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更需要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沟通的人文精神。因患者均为下肢肿胀、疼痛,急诊入院需要立即手术,所以思想顾虑重重,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既想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又担心下肢是否有截肢的危险性。此时需要护理人员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做好心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主动热情、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手术的原理和必要性,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和依从性。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手术。
2.2术后观察及护理
2.2.1密切观察病人手术后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对光反应,有无呕吐等,以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并注意观察呼吸情况。防止肺栓塞的发生。观察肢体温度,肢端皮肤颜色。下肢肿胀程度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的颜色和温度是反应肢端血运的重要标志。当皮肤颜色逐渐红润,肿胀逐渐消退时。说明缺血症状得到改善。日测量、记录并比较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术后患肢抬高20°-30°(且应高于心脏水平),鼓励病人尽早活动,一般为术后12小时,指导并鼓励患者做足背伸屈动作,每天4-6次,5—10分钟/次,以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术后第3天,行抬高、放平患肢运动。术后第6天鼓励患者下床行走,根据患肢疼痛、肿胀、循环情况决定行走时间和距离,活动后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30cm,以免再次血栓形成。
2.2.2观察抗凝状况术后一般使用普通肝素抗凝,目前常用的监测是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肝素的治疗效果应尽快达到和维持抗凝前的1.5~2.5倍,若监测结果不在该范围,应请示医师调整药物剂量。术后我科亦有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的,因只能通过监测抗因子Xa来调整剂量,目前我院无监测条件故放弃该监测指标。一般治疗的第一天即开始加服华法林,从2.5mg Qd开始,INR达1.5后停肝素,调整华法林量使INR尽量靠近2.0以达最佳抗凝效果。通常还口服肠溶阿斯匹林75mg-100mg/天抗血小板聚集。
2.2.3观察出血倾向应用抗凝药物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出血。因此,在抗凝治疗时要严密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和切口渗血情况,一般情况下2—3天复查1次出凝血时间,若有出血倾向随时复查,治疗期间告知患者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以便尽早处理。
2.2.4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3]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2.5预防褥疮防止患肢褥疮的发生,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应注意患肢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平整、无渣屑,床单污染及时更换。可用厚度约lOcm的软垫于患肢,以防长期受压,本组患者中无l例发生褥疮。
3出院健康教育和指导
3.1告诫病人要绝对禁烟,[4]因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应鼓励病人加强日常锻炼,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行走、站立,出院3个月内可多做下肢肌肉收缩运动。卧床时抬高患肢20°-30°,恢复期病人强调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增加行走距离和锻炼下肢肌,以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肢循环的建立。
3.2一般坚持口服肠溶阿司匹林6个月,华法林3—6月,若为两次或以上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则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服用华法林期间定期到医院复查出凝血时间以指导服药剂量。
参考文献
[1] 戴汝平.重视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3):293.
[2] 万金鑫,熊汝威,李鸿儒,等.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49.
[3]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6.
[4] 刘翠芳,王美华.阑尾切除术后并发下肢动静脉血栓1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