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式越来越严峻,同时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林业的发展又必需符合经济的发展。人工混交林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文中从多个方面具体解析了人工混交林营林的必要性和方法。
关键词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111-0093-01
目前我国的森林总量不足,人工林林分质量差,森林的林种、树种结构比例失调,虽然森林面积在不断增长,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致使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在现实林业生产中,许多人对营造混交林存在畏惧心理,总担心混交失败。其症结在于对混交林的营造技术了解不多、不深,对如何营造混交林心里没谱,再加上重视不够,致使营造混交林长期以来停留在口头上,实际生产中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混交林仍然是“凤毛麟角”。下面就怎样营造混交林进行论述。
1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兴利避害,合理混交
选择怎样的混交树种与主要树种搭配是营造人工混交林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关系到种间关系是“有利”还是“有害”。即使是在有利的情况下,混交树种不同,其有利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选择混交树种关系到混交的成败和森林三大效益发挥的程度。混交林中的树种搭配有阳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和阴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其中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是最有利的搭配。
选择混交树种有两种方法:1)借鉴现有成功的混交试验林的树种搭配。如:适宜与杉木混交的树种有檫木、米老排、火力楠、楠木、红椎等,适宜与马尾松混交的树种有红栲、木荷、红椎、火力楠、兰果木等,适宜与桉树混交的树种有台湾相思、马占相思、厚荚相思、大叶相思、黑荆树等。2)在没有成功的树种搭配可借鉴的情况下,可首先考虑混交林树种选择的条件,使其与主要树种的林学特性协调,兴利避害。混交树种选择的具体条件是:①最好具有经济价值较高、繁殖容易和萌蘖能力强的特点;②应与主要树种的林学特性不同,即在生长速度、喜光程度、根型及对水分、养分的要求上与主要树种有一定的差别;③不应与主要树种有共同的病虫害;④应有良好的辅佐、护土和改土作用,为主要树种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从生产的角度出发,应以“借鉴现有成功的混交试验林的树种搭配”为主,在此基础上参照“混交林树种选择的条件”确定。仅按照“混交林树种选择的条件”选择混交树种只适宜于试验林,不能用于生产。因为,即使树种搭配满足所有“混交林树种选择的条件”,也不能保证其“化感作用”是促进而不是抑制。两个树种间的“化感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只有将其搭配在一起种植后才能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选择主要树种,还是选择混交树种,都必须遵循市场需求原则和适地适树原则,在不同的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的立地条件下树种搭配应有所不同。
2研究出科学的混交比例,兼顾森林的三大效益
混交比例决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低。一般来说,混交林中针叶树比例大则经济效益高,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对较差;反之,混交林中阔叶树比例大则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桉树、杨树等除外)。只有比例合理,才能兼顾三方面效益。
确定混交比例应以有利于主要树种生长和主要树种占多数为前提,综合考虑到树种的竞争力和立地条件的差异。在主要树种占多数的前提下,主要树种竞争力强、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应适当增大混交树种的比例;反之,混交树种竞争力强、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可适当减少混交树种的比例。如以杉木或马尾松为主要树种的混交林较适合的比例有8∶2或7∶3,6∶4。当混交树种经济价值与主要树种不相上下时,可采用5∶5或4∶6的比例。
3混交方法得当,协调种间关系
混交方法与混交比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混交比例决定混交方法,但同一比例对应的不只一种方法。如5∶5的比例,对应的混交方法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又如7.5∶2.5的比例,对应的混交方法有星状混交(即隔行株间混交)、行带混交、带状混交(不同树种种植带行数不同)和块状混交(不规则式)。方法不同,种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不一样关系到能否协调发展和能否形成稳定的混交林。因此,确定混交比例后,还应根据相互混交方法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混交方法。从各种混交方法的特点来看,株间混交和行间混交中间关系密切,一旦发生矛盾易趋于尖锐,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才能缓和种间矛盾,可望成功,但施工较麻烦;行带混交、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种间关系相对不那么密切,一旦发生种间矛盾也较缓和,较易成功,且施工也较容易;而星状混交种间矛盾也较缓和,较易成功,但施工较麻烦。从现实生产的角度看,宜采用行带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和星状混交。
4选择适宜的造林时间,调整种间关系发展趋势
营造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搭配的混交林必须保证阳性树种居于上层,阴性树种居于下层,种间关系才能协调发展,并相互促进;而营造阳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搭配的混交林必须保证两个树种的高度不相上下。要确保“阳上阴下”或“不相上下”,选择适合的混交树种最为关键。但由于每个树种组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而且同一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的生长情况不一样,仅靠选择混交树种往往难以“照顾周全”。因此,必须根据相互混交的两个树种的生长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分析两个树种生长的发展趋势,必要时通过控制造林时间先后(即异步造林)来调整。如阳性树种与阴性生长速度有可能不相上下或阴性树种生长稍快时,就必须先种阳性树种,一年或几年后、甚至间伐后再种植阴性树种,使阳性树种在较长时期居于上层,而阴性树种居于下层,使种间关系维持相互有利的状态。同理,在阳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搭配的混交林中,当两个阳性树种的生长速度相差较大时,应先种植生长稍慢的
树种。
5抚育管理是重点,调节好种间关系
通过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确定合理的混交比例、选择适当的混交方法和控制造林时间,在相当长的时期可使种间关系维持相互有利的状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种间和同种个体间的竞争将加剧,阴性树种生长也仍有可能后来居上,两个阳性树种的生长高度也仍有可能产生明显差距,影响混交林的稳定性和混交效果。因此,混交林种植后,除了与纯林一样加强常规抚育管理之外,还要根据混交林种间关系出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间伐、修枝、平茬或偏重施肥等抚育管理措施,使种间关系继续维持相互有利的状态,确保混交林的稳定性。
6结束语
混交林的营造技术与纯林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别。相同之处在于其营造程序和基本技术要求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营造混交林的过程中贯穿着“调节控制种间关系,兴利避害”这样一条主线。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不同:1)在林分结构控制方面,人工纯林的结构决定于林分密度和种植点配置,而人工混交林还与树种搭配、混交比例、混交方法和造林时间控制等因素相关。2)在抚育管理方面,人工纯林主要是改善立地条件、减少病虫害和保证树木个体有足够的营养空间,而人工混交林还要考虑种间关系的调节。注意了这些不同,并正确加以实施,就能调节控制种间关系,兴利避害,合理混交,确保混交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柏松,刘亨平,罗宁,等.试论混交方式与营造技术[J].青海农林科技,2003,4:38-40.
[2]潘天明.浅谈混交林营造技术在德援项目中的运用[J].甘肃林业,2007,4:18-19.
[3]韦如萍,薛立.混交林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2,29(3):78-81.
[4]沈国舫.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111-0093-01
目前我国的森林总量不足,人工林林分质量差,森林的林种、树种结构比例失调,虽然森林面积在不断增长,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致使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在现实林业生产中,许多人对营造混交林存在畏惧心理,总担心混交失败。其症结在于对混交林的营造技术了解不多、不深,对如何营造混交林心里没谱,再加上重视不够,致使营造混交林长期以来停留在口头上,实际生产中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混交林仍然是“凤毛麟角”。下面就怎样营造混交林进行论述。
1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兴利避害,合理混交
选择怎样的混交树种与主要树种搭配是营造人工混交林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关系到种间关系是“有利”还是“有害”。即使是在有利的情况下,混交树种不同,其有利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选择混交树种关系到混交的成败和森林三大效益发挥的程度。混交林中的树种搭配有阳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和阴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其中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是最有利的搭配。
选择混交树种有两种方法:1)借鉴现有成功的混交试验林的树种搭配。如:适宜与杉木混交的树种有檫木、米老排、火力楠、楠木、红椎等,适宜与马尾松混交的树种有红栲、木荷、红椎、火力楠、兰果木等,适宜与桉树混交的树种有台湾相思、马占相思、厚荚相思、大叶相思、黑荆树等。2)在没有成功的树种搭配可借鉴的情况下,可首先考虑混交林树种选择的条件,使其与主要树种的林学特性协调,兴利避害。混交树种选择的具体条件是:①最好具有经济价值较高、繁殖容易和萌蘖能力强的特点;②应与主要树种的林学特性不同,即在生长速度、喜光程度、根型及对水分、养分的要求上与主要树种有一定的差别;③不应与主要树种有共同的病虫害;④应有良好的辅佐、护土和改土作用,为主要树种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从生产的角度出发,应以“借鉴现有成功的混交试验林的树种搭配”为主,在此基础上参照“混交林树种选择的条件”确定。仅按照“混交林树种选择的条件”选择混交树种只适宜于试验林,不能用于生产。因为,即使树种搭配满足所有“混交林树种选择的条件”,也不能保证其“化感作用”是促进而不是抑制。两个树种间的“化感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只有将其搭配在一起种植后才能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选择主要树种,还是选择混交树种,都必须遵循市场需求原则和适地适树原则,在不同的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的立地条件下树种搭配应有所不同。
2研究出科学的混交比例,兼顾森林的三大效益
混交比例决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低。一般来说,混交林中针叶树比例大则经济效益高,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对较差;反之,混交林中阔叶树比例大则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桉树、杨树等除外)。只有比例合理,才能兼顾三方面效益。
确定混交比例应以有利于主要树种生长和主要树种占多数为前提,综合考虑到树种的竞争力和立地条件的差异。在主要树种占多数的前提下,主要树种竞争力强、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应适当增大混交树种的比例;反之,混交树种竞争力强、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可适当减少混交树种的比例。如以杉木或马尾松为主要树种的混交林较适合的比例有8∶2或7∶3,6∶4。当混交树种经济价值与主要树种不相上下时,可采用5∶5或4∶6的比例。
3混交方法得当,协调种间关系
混交方法与混交比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混交比例决定混交方法,但同一比例对应的不只一种方法。如5∶5的比例,对应的混交方法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又如7.5∶2.5的比例,对应的混交方法有星状混交(即隔行株间混交)、行带混交、带状混交(不同树种种植带行数不同)和块状混交(不规则式)。方法不同,种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不一样关系到能否协调发展和能否形成稳定的混交林。因此,确定混交比例后,还应根据相互混交方法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混交方法。从各种混交方法的特点来看,株间混交和行间混交中间关系密切,一旦发生矛盾易趋于尖锐,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才能缓和种间矛盾,可望成功,但施工较麻烦;行带混交、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种间关系相对不那么密切,一旦发生种间矛盾也较缓和,较易成功,且施工也较容易;而星状混交种间矛盾也较缓和,较易成功,但施工较麻烦。从现实生产的角度看,宜采用行带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和星状混交。
4选择适宜的造林时间,调整种间关系发展趋势
营造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搭配的混交林必须保证阳性树种居于上层,阴性树种居于下层,种间关系才能协调发展,并相互促进;而营造阳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搭配的混交林必须保证两个树种的高度不相上下。要确保“阳上阴下”或“不相上下”,选择适合的混交树种最为关键。但由于每个树种组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而且同一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的生长情况不一样,仅靠选择混交树种往往难以“照顾周全”。因此,必须根据相互混交的两个树种的生长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分析两个树种生长的发展趋势,必要时通过控制造林时间先后(即异步造林)来调整。如阳性树种与阴性生长速度有可能不相上下或阴性树种生长稍快时,就必须先种阳性树种,一年或几年后、甚至间伐后再种植阴性树种,使阳性树种在较长时期居于上层,而阴性树种居于下层,使种间关系维持相互有利的状态。同理,在阳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搭配的混交林中,当两个阳性树种的生长速度相差较大时,应先种植生长稍慢的
树种。
5抚育管理是重点,调节好种间关系
通过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确定合理的混交比例、选择适当的混交方法和控制造林时间,在相当长的时期可使种间关系维持相互有利的状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种间和同种个体间的竞争将加剧,阴性树种生长也仍有可能后来居上,两个阳性树种的生长高度也仍有可能产生明显差距,影响混交林的稳定性和混交效果。因此,混交林种植后,除了与纯林一样加强常规抚育管理之外,还要根据混交林种间关系出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间伐、修枝、平茬或偏重施肥等抚育管理措施,使种间关系继续维持相互有利的状态,确保混交林的稳定性。
6结束语
混交林的营造技术与纯林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别。相同之处在于其营造程序和基本技术要求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营造混交林的过程中贯穿着“调节控制种间关系,兴利避害”这样一条主线。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不同:1)在林分结构控制方面,人工纯林的结构决定于林分密度和种植点配置,而人工混交林还与树种搭配、混交比例、混交方法和造林时间控制等因素相关。2)在抚育管理方面,人工纯林主要是改善立地条件、减少病虫害和保证树木个体有足够的营养空间,而人工混交林还要考虑种间关系的调节。注意了这些不同,并正确加以实施,就能调节控制种间关系,兴利避害,合理混交,确保混交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柏松,刘亨平,罗宁,等.试论混交方式与营造技术[J].青海农林科技,2003,4:38-40.
[2]潘天明.浅谈混交林营造技术在德援项目中的运用[J].甘肃林业,2007,4:18-19.
[3]韦如萍,薛立.混交林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2,29(3):78-81.
[4]沈国舫.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