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形态,它包括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还包括远郊甚至大都市经济圈内适应大都市市场需求的农业。它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的产物,是农民增收的又一新的途径。城市近郊区发展这一特色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 休闲农业 乌海 产业调整
随着收入的增加,假日经济的兴起,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和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在我市应运而生。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经营形态。
这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不同于一般农业,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业。休闲农业的产品既是一种或数种农产品,又是旅游产品;休闲农业的过程重在游客参与,让游客在参与中体验;休闲农业的卖点在于特定的乡村地域,突出“乡、土、野”。可以看出,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于一体,投资增加不多,而效益明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休闲农业由于其本身的特质,更彰显出深远的意义。
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要有具备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资源基础。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
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
第四,农业休闲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休闲旅游起步晚,但发展较快。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全国至少有十万家。
二、乌海市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
乌海市地处黄河上游,毗邻宁夏,是华北和西北地区交汇处,东北、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还是“宁蒙陕”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交通便利。
2、农业资源丰富
葡萄种植业发展迅速。全市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8万亩,产量600万公斤,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137个。蔬菜产业以温室生产、保鲜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反季节蔬菜瓜果生产规模,全市温室面积达到4400亩。乳肉产业以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优质牧草种植面积 7万亩,灌木种植面积12万亩。
3、区域特色突出
乌海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三个世界级的旅游产品,一是桌子山岩画群、国家级保护植物四合木;亚洲之最长的石炭纪硅化木。另外,乌海市还有李华中滩、胡杨岛等黄河中少有的滩岛,临近地区也有许多旅游景点,著名的贺兰山自然风景区、西夏王陵、沙湖、成吉思汗陵等。目前已建立了“四合木”保护区、金沙湾生态旅游区、大禹码头、黄河度假村、马堡店生态旅游区等等。
三、乌海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由于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投入不多,就业成本低,因此,开发旅游农业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方向。发展旅游休闲农业,需要一整套配套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治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有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行业等,这就需要大量的服务员、厨师、等,因此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2、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
休闲农业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把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治理人才。通过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传播、带动及与都市游客的交流,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广作用,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3、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打破了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不仅直接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供产销、旅工农、科工贸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品尝、购买、娱乐、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可获得高额经济收入。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传统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其比较利益相对偏低。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旅游观光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5、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的产品除一般的有形产品外,还包括无形产品即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农业中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它既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有利于实现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适合乌海市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目前适合我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有:
1、特色果园型。利用成熟的果园、葡萄园、菜园、等展示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由农民进行那些传统和现代的农作过程表演,供游客观赏;也可提供给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购买及参与生产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我市的葡萄园、蔬菜大棚等可采取这种方式。
2、民俗文化利用型。利用当地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把蒙古族民俗、地方人文历史等文化积淀融进旅游休闲农业,让游客在田园风光里既得到物质享受,又获得文化和精神享受。
3、畜牧、水产养殖型。利用农场和将要建立的水库资源,由工作人员进行喂养过程表演,供游客观赏;也可由游客亲自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一些简单的喂养劳动,让旅客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开发养殖产品的特色食用和具有乡土特色的餐饮,尽量满足游客需求,让游客享受休闲的快乐。
4、休闲度假型。利用黄河沙漠等旅游资源,兴建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具有特色的宾馆,同时开发划船、垂钓、沙漠娱乐节目等项目,让游客能够享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其旅游收入远远在农业之上。
五、发展休闲农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乌海市发展休闲农业潜力巨大,只要积极开发,前景将十分广阔。如何将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农业发展新路子,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项新课题。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一是加强规划。根据各地区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一批观光、休闲农庄,防止无序竞争和布局的不合理;二是加强对休闲农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休闲农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才能发展,否则将很难形成效益,政府应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应在资金上给予帮助,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三是要加强指导企业进行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对服务人员采取一定措施,避免休闲农庄在顾客爆满时随便找些人来当服务员,以致服务质量下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休闲农庄经营活动的不稳定性给休闲农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消极影响,避免较多的服务员因工作不稳定而不愿意长久的在休闲农庄工作。四是要改善休闲农庄的建筑风格。应采取一些措施使农庄内房屋建筑具有当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同时要使休闲农庄的室内设施建设科学化,使住宿即有地方特色,又有现代气息,充分满足休闲者的休闲需求。
【关键词】 休闲农业 乌海 产业调整
随着收入的增加,假日经济的兴起,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和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在我市应运而生。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经营形态。
这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不同于一般农业,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业。休闲农业的产品既是一种或数种农产品,又是旅游产品;休闲农业的过程重在游客参与,让游客在参与中体验;休闲农业的卖点在于特定的乡村地域,突出“乡、土、野”。可以看出,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于一体,投资增加不多,而效益明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休闲农业由于其本身的特质,更彰显出深远的意义。
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要有具备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资源基础。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
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
第四,农业休闲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休闲旅游起步晚,但发展较快。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全国至少有十万家。
二、乌海市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
乌海市地处黄河上游,毗邻宁夏,是华北和西北地区交汇处,东北、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还是“宁蒙陕”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交通便利。
2、农业资源丰富
葡萄种植业发展迅速。全市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8万亩,产量600万公斤,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137个。蔬菜产业以温室生产、保鲜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反季节蔬菜瓜果生产规模,全市温室面积达到4400亩。乳肉产业以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优质牧草种植面积 7万亩,灌木种植面积12万亩。
3、区域特色突出
乌海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三个世界级的旅游产品,一是桌子山岩画群、国家级保护植物四合木;亚洲之最长的石炭纪硅化木。另外,乌海市还有李华中滩、胡杨岛等黄河中少有的滩岛,临近地区也有许多旅游景点,著名的贺兰山自然风景区、西夏王陵、沙湖、成吉思汗陵等。目前已建立了“四合木”保护区、金沙湾生态旅游区、大禹码头、黄河度假村、马堡店生态旅游区等等。
三、乌海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由于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投入不多,就业成本低,因此,开发旅游农业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方向。发展旅游休闲农业,需要一整套配套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治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有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行业等,这就需要大量的服务员、厨师、等,因此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2、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
休闲农业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把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治理人才。通过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传播、带动及与都市游客的交流,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广作用,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3、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打破了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不仅直接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供产销、旅工农、科工贸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品尝、购买、娱乐、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可获得高额经济收入。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传统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其比较利益相对偏低。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旅游观光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5、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的产品除一般的有形产品外,还包括无形产品即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农业中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它既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有利于实现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适合乌海市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目前适合我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有:
1、特色果园型。利用成熟的果园、葡萄园、菜园、等展示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由农民进行那些传统和现代的农作过程表演,供游客观赏;也可提供给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购买及参与生产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我市的葡萄园、蔬菜大棚等可采取这种方式。
2、民俗文化利用型。利用当地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把蒙古族民俗、地方人文历史等文化积淀融进旅游休闲农业,让游客在田园风光里既得到物质享受,又获得文化和精神享受。
3、畜牧、水产养殖型。利用农场和将要建立的水库资源,由工作人员进行喂养过程表演,供游客观赏;也可由游客亲自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一些简单的喂养劳动,让旅客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开发养殖产品的特色食用和具有乡土特色的餐饮,尽量满足游客需求,让游客享受休闲的快乐。
4、休闲度假型。利用黄河沙漠等旅游资源,兴建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具有特色的宾馆,同时开发划船、垂钓、沙漠娱乐节目等项目,让游客能够享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其旅游收入远远在农业之上。
五、发展休闲农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乌海市发展休闲农业潜力巨大,只要积极开发,前景将十分广阔。如何将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农业发展新路子,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项新课题。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一是加强规划。根据各地区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一批观光、休闲农庄,防止无序竞争和布局的不合理;二是加强对休闲农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休闲农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才能发展,否则将很难形成效益,政府应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应在资金上给予帮助,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三是要加强指导企业进行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对服务人员采取一定措施,避免休闲农庄在顾客爆满时随便找些人来当服务员,以致服务质量下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休闲农庄经营活动的不稳定性给休闲农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消极影响,避免较多的服务员因工作不稳定而不愿意长久的在休闲农庄工作。四是要改善休闲农庄的建筑风格。应采取一些措施使农庄内房屋建筑具有当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同时要使休闲农庄的室内设施建设科学化,使住宿即有地方特色,又有现代气息,充分满足休闲者的休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