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玉首饰的时代特征及演化动因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软玉首饰作为一种特殊的首饰,既具有工艺美术的特征,又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息息相关。软玉首饰自身演进的过程,具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和运行轨迹。文章根据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社会意识的更迭,说明影响软玉首饰发展的三大动因,装饰功能、宗教功能和政治功能,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程,揭示软玉首饰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魅力。
  关键词:软玉;首饰;装饰功能;宗教功能;政治功能
  软玉为透闪石质玉,色泽光洁柔美,质地坚韧细腻,温润含蓄,符合国人的审美观念,深得人们的喜爱[1]。软玉首饰是玉器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饰不但蔚为大观,且都有自己的特色。软玉首饰含头饰、项饰、胸饰、臂饰、手饰、腰饰等各种玉制的人身装饰品,有男用,也有女用[2]。中国古代软玉的产地主要有新疆和田、辽宁岫岩、江苏溧阳。新石器时代出土的软玉首饰多就地取材,如辽宁红山文化中的软玉来自辽宁岫岩,浙江良渚文化中的软玉来自江苏溧阳[3]。自商代起,中央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有能力获取来自远方的新疆和田玉,殷商妇好墓中出土大量来自新疆和田的软玉首饰[4]。自西周至晚清,软玉首饰的材质更加精美,逐渐向新疆和田玉单一方向发展[5]。
  软玉首饰作为首饰,首先要满足人们生理本能的美感,体现“人体美化”的效果。同时,由于我国玉文化均涉及到历朝的宗教信仰、典章制度、社会道德,所以软玉首饰的宗教功能和政治功能也是软玉首饰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动因[6]。本文从软玉首饰装饰功能、宗教功能和政治功能三个方面,论述软玉首饰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演变的历史过程,在软玉首饰意蕴、形制、纹样、用途的承接和变化中,映射出中国社会情怀、人文情怀和审美观念的演变过程。
  1 新石器时代软玉首饰——与天地通灵
  软玉首饰真正开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約6500~4000年。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东北的红山文化、山东的大汶口和龙山文化、华中的大溪文化、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华南的石峡文化和台湾的卑南文化[7]。新石器时代的软玉首饰,由于先人对自然的崇拜之心,认为罕见的玉石是使人通天地神灵的重要媒介之一,所以石器时代的软玉首饰大都是具有宗教含义的装饰品[8]。新石器时代的软玉首饰主要有冠饰、发笄、额饰、耳饰、项饰、胸饰、臂饰和手饰。
  新石器时代软玉首饰中,有象征“天圆”的玉璧、玉环、玉玦和玉镯,玉玦通常用来作为耳饰,玉璧和玉环在新石器时代通常作为额头装饰品和项链。象征“地方”的琮(琮型镯),在良渚文化较早的墓葬中出土了内外皆圆、雕琢精美的手镯式玉琮(图1)。行如彩虹的玉璜,两端穿孔系绳,出土于墓主人的颈下,为项饰组成部分[9]。凤、水和海潮产生的水波和漩涡形成外缘有牙的旋转玉饰,这种漩涡形玉饰(图2)[9]在新石器时代墓葬中较为常见,最大外径很少超过20厘米,小的只有几厘米,可作为胸饰和项饰。无限变幻的云团形成勾云纹,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中均发现勾云纹的玉佩,直径一般15厘米左右,体型较大的通常作为祭祀时胸前的装饰。代表崇拜的神祇或掌管祭祀的巫师形象的人形玉饰(项链),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图案,如兽面纹(图1)、饕餮纹、神人兽面纹等[9]。
  2 商代软玉首饰——诡秘富丽
  建立于公元前17世纪的商朝,拥有庞大的政权机器。此时的商王再也不是那种氏族社会中的军事酋长或巫师形象,已成为古代国家至高无上的专制君主。商代中央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决定了商代软玉饰品走向国家高度垄断的局面,成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此时,商代对鬼神的信奉虽有所松动,但仍非常盛行,因而整个商代的软玉首饰宗教功能有所减弱,体现了神权政治的政治功能特征鲜明,呈现出诡秘富丽的风格[10]。商代软玉首饰的类型与新石器时代基本一致,但材质更加优良,雕刻技法更加高超和精湛,外型更加精美和成熟[11]。
  商代软玉首饰表面多雕有复杂华丽的纹样,素面非常少见,纹路主要有饕餮纹、勾云纹、兽面纹、几何纹、云纹、鳞纹、日纹等[12]。商代软玉首饰代表权利的神怪艺术形象较为常见,主要有龙、凤和怪鸟怪兽。商代出现没有缺口的龙形玉玦(图3),可作为耳饰和佩饰;龙形玉璜(图4)和龙形玉璧,可作为项饰。龙多呈卷曲之状,饰有云纹、鳞纹、菱形和三角形等纹样。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凤,形态优美,呈欲飞之态,是我国最早的一件造型成熟的玉凤,可用来作挂件。商代软玉首饰上的怪鸟怪兽,形态各异,寓意不详,采用圆雕、浮雕或透雕的技法,表面饰有纹样,构思奇特,颇有感染力,通常用来作为佩件或挂件[12]。商代软玉首饰中的玉雕动物形象也较为常见,带有通神和通天的功能,通常体型较小,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纹饰夸张,多数钻有小孔,用来佩戴[12]。商代玉饰品中,玉雕人物有两种:一种口有獠牙,双耳带环,面目狰狞,通常作为冠饰,带这种冠的人可能是与神有关的人物;另外一种玉饰人物,神态自然,方脸大耳,巨眼高冠,通常用来作挂饰,体现了由崇拜神向崇拜人的转变[12]。
  3 西周软玉首饰——以礼为先
  周灭商之初,一方面,对商代的政治、经济、体制未作太大的变动,这便是能够保持社会文化连续性的前提。因此,西周软玉首饰的造型和纹样延续了商代诡秘富丽的风格。另一方面,西周在政治上实施了分封制和典章制度,每一次分封诸侯都要借珠玉圭瓒举行隆重的大典。周代所实行的典章制度中,第一次从用玉的指导思想、品种形制、礼用方式,建立和完善了用玉制度,把用玉提高到了国家政治标志的高度。周代分封制和典章制虽然改变了商代软玉首饰高度垄断的状况,但西周民间仍不能买卖玉制品,诸侯贵族用玉,在名称、形制、材料、组绶上也有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不得逾越[13]。受周代礼制思想的影响,西周软玉首饰品质和数量与阶级地位紧密相连,从《周礼》关于大夫墓葬等级的规定可见一斑。于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佩戴成套的软玉首饰成为时尚。其中西周作为胸饰的组玉佩组合繁多,复杂而华丽,体现了周王朝的贵族在玉饰品的佩戴上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图5)。   西周以弱胜强,“天降祥瑞”起了很大的作用。凤鸟作为祥瑞的艺术形象,经常出现在首饰造型和纹样中[14]。同时,周人从商灭亡的教训中认识到“天命靡长“的规律,在天命的氛围中开始认识到人的作用,崇拜神怪的宗教功能出现松动,兽面纹和饕餮纹消失,代表人间帝王的龙形及龙纹首饰更加成熟(图6)[14]。西周的玉佩饰已经不再以单个为佩,而是向有一定规律格式的组佩方向发展。此外,王后和贵妇人的等级不同,佩戴的发饰也不同,体现在发笄的数量和材质上。而且,戴笄也有不少讲究,如隆重场合带吉笄,材质多为象牙;位尊者用玉,卑者用骨;治丧之类则用恶笄,材料为桑木、榛木、理木或细竹条[15]。
  4 春秋战国软玉首饰——丰富多彩
  自周平王东迁以后,周朝政权王纲的宗法制度和世族世官制度走向瓦解,君主的权威逐渐丧失,诸侯称雄。再后来诸侯的腐朽,导致士大夫专政,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16]。由于君权消弱,各诸侯纷纷篡用天子之礼,春秋战国的墓葬中逾礼用玉的现象相当普遍。代表君权的用玉制度虽然崩溃,但代表极权的用玉思想更加盛行,各诸侯用玉显示自己的地位,因而软玉首饰的政治功能反而加强。春秋战国神权政治发生动摇,自新石器时代盛行的鬼神思想,在殷商盛行的天命思想下开始走向衰弱,“民本”意识萌芽[17],软玉首饰的宗教功能逐渐减弱,装饰功能受到重视。春秋战国时期,人首、神首、人面像逐渐消失,商周盛行的动物玉饰也逐渐减少,仅见虎、蝉、鱼、马等造型,神灵动物中,虽龙凤尚存,但趋向细小和更抽象变形,且多以纹图形式表现,且罕见单个为饰品者[18]。软玉首饰的装饰功能更为突显,以往神异和写实并举的饰纹演化成装饰性较强的几何形纹图,而且形式繁多。
  最具有代表性的组玉佩在春秋时期更加盛行,且形式也更加复杂,出现上有珩,中有璧和环,下左、右分列璜和冲牙,组玉佩各器间缀串琚、瑀。到了战国时期,组玉佩逐漸抛弃了礼制的约束,成为贵族们身份的象征。玉佩的组件和格式发生巨大改变,可以将丝缕与玉饰编成绳带,也可以将各种造型的玉饰串联在一起。可以在腰部两侧悬挂,也可以在腰部前中悬挂,可以垂到膝盖下方,也可以垂到膝盖上方。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一组16节龙凤佩饰,采用分雕连接的制作工艺,将五块玉料分割16节,各节之间由玉环相连,每节均可以活动折卷,设计精巧,雕刻精湛,完全脱离了礼制的约束(图7)。战国后期,软玉首饰中的装饰几何纹样主要有谷纹、涡状的卧蚕纹(图8)、如意形的云朵纹和勾连云纹。这些纹饰有规律布局,繁密地紧连在一起,装饰效果非常美观。此外,春秋时期出现了腰饰的新品种——玉带勾。至战国时期,玉带钩的数量由少至多,且形式千变万化,史称“满堂宾客,视钩各异于环带间”正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5 秦汉首饰——金玉交错
  秦统一中国只有15年。汉朝延续了秦的大一统,发展成第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秦汉文化本身是从周文化的母体中成长起来的,尽管当时“周礼”的用玉制度历经春秋战国的大潮已呈现“礼崩”之势,但仍然继承着一部分以玉祀神的传统礼制和以玉示礼的宫廷习俗[19]。礼制对软玉首饰的影响逐渐消失,玉璜呈全面衰弱之势,玉璧更趋向于装饰性,造型更加优美,完全突破了“璧圆示天”的礼玉传统[20]。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透雕龙凤涡纹玉璧,双连玉璧,还有东汉的做工更加精美并加有吉祥文字的“宜子孙玉璧”。汉代土地私有化,可以自由买卖,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和多样化,导致玉不再与社会地位息息相关,软玉首饰的社会阶层的象征意义严重弱化。软玉首饰的政治功能仅体现在儒家思想对软玉的推崇,导致软玉首饰在全国范围内大量佩戴和流行,但主要为佩饰,且以单件饰品出现[21]。总体来说,秦汉的软玉首饰仍保留部分宗教功能(主要用于祭祀),政治功能大大弱化,装饰功能得到重视。
  另一方面,受西域制金技术的影响,秦汉饰品中大量出现金银饰品,如簪、钗、步摇、耳饰、臂饰、手镯、戒指等。软玉由于较为昂贵,数量较少,在金银饰品中仅作为装饰件,金镶玉首饰雏形已经显现。两汉软玉首饰中的佩饰主要为腰饰。汉代的玉佩多为片状,佩饰雕刻手法多样,透雕和阴线雕刻的技术更加成熟。题材上,多以纪念和驱邪为内容,如玉舞人(图9)、玉翁仲、玉刚卯、玉严贸等单个玉佩。玉鞢佩是汉代流行且颇具特色的单件玉佩之一,呈心形,常用阴线刻划流云纹、卷云纹,中间有一圆孔,男女均可佩戴(图10)。汉代继承了楚国鬼神思想,笃信神仙,偏好巫术。在软玉首饰的题材和纹路上,此前已见的龙、凤、螭等仍大量存在,形象更为丰满。带饰主要有玉带钩、玉带头、玉带鐍、玉带扣等(图11)。带饰为男性饰品,多采用浮雕的手法,题材多为象征力量的动物形象,如虎、马、羊等,或者神话中的动物,如龙、蟠螭、蚩尤、四神等。
  6 三国、两晋、南北朝软玉首饰——繁杂善变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经400年之久,先后建立了30多个政权,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最富于变化的时代。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战乱打破了中国自古以来制定的礼制,古时佩戴礼玉的观念逐渐消失[22]。这个时期,统治阶级显示财富的已不仅仅是玉器,而是金银,软玉首饰的政治功能严重弱化。金银饰品开始流行,玉饰品(如玉簪、玉钗)虽有出土,但数量十分罕见。其他领域的审美观念的冲击,也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人们对玉的独爱[23]。特别是印度的佛教文化由新疆、敦煌传入内地,使首饰文化融合了北方民族和印度文化风格,首饰造型和制作上具有了域外特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一些名贵宝石相继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首饰装饰上的突出题材。如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出土的镶珍珠、玛瑙、蓝宝石、绿松石和贝壳的金头饰;湖南长沙东郊晋墓出土的镶嵌宝石花钿,极为精美。魏晋南北朝软玉首饰,从总体来看处于发展史的低潮期,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变化和新意。玉佩有在汉代常见的单件佩饰玉鞢;在周代流行而汉代禁止的成组佩玉,至此期复有出现,但形式较简单,且多无纹饰。用玉制作的带饰,此前仅见玉带钩,及至南北朝晚期,首次出现一种新型的带饰,因在革带上嵌缀有玉带板,以代表一定的等级,故又称玉带[24]。   7 唐、宋、元、明、清软玉首饰——走向民间
  自从汉朝灭亡,曾经从巫到儒逐渐发展起来的六器六瑞的礼玉体系走向瓦解,软玉首饰的政治功能彻底消失。但作为国家标志的宗法制度依然存在,所以自唐而下,至元明清,政治用玉依然存在,用玉的内容、盛况及其虔诚程度基本一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祭用玉,二是舆服用玉,礼祭还用玉祀天地,祀日月星辰,祀列祖列宗,舆服则有玉辂、衮冕、圭笏以及玉玺、玉册等国家重器。民间用玉热情高涨,丰富多彩,充满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软玉首饰发展的主流。民间用玉得益于经济的繁荣和开放的政策,首饰贸易范围扩大,国外大量的珍珠、宝石流入中国。首饰工匠们在设计和选材方面,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生活,软玉首饰的装饰功能体现了朝代的审美潮流。
  7.1 唐代软玉首饰——自由富贵
  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中西文化的交流,导致唐朝对美的释放,唐朝审美趋向雍容华贵、自由开放[25]。软玉步摇、发簪头、玉佩纹样中都出现了花卉和祥瑞的动物[26]。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唐代软玉首饰中玉飞天的造型及纹样较为常见(图12)[27]。唐代的金镶玉的手镯设计奇特,分为三节,每段两头部都用金花纹链相联,可以屈伸,合之为圆,华贵无比(图13)。
  7.2 宋代软玉首饰——追崇祥瑞
  宋代的审美富有浓厚文人气息,具有伦理道德和祈求福、禄、寿愿望[28,29]。软玉首饰设计简约而不简陋,精致而不繁琐,体现了清雅、闲适的意境。象征吉祥幸福的青白玉孔雀形钗(图14),代表高雅纯洁的莲花白玉发冠,所插为碧玉发簪(图15),象征祥瑞、吉兆的白玉双鹤衔芝玉佩,枝叶繁茂的花卉挂件等。
  7.3 辽、金、西夏、元软玉首饰——向往自然
  辽、金、西夏、元代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首饰的材质趋向多样化,体现了自然和谐一致的审美意识[30,31]。软玉首饰在此时期数量减少,设计上延续了宋雅致的风格,如辽代的白玉飞天耳饰(图16)和白玉佩饰(图17);又用写实的手法,以鱼、鹰、鹿、大雁等的生活场景作为设计主题,更富有生活气息,如象征春天和秋天狩猎场景的春水玉佩和秋山玉佩。
  7.4 明代软玉首饰——珍贵典雅
  明朝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而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代也是历史上又一个国力强盛的时代。由于明代人对宝石的喜爱,明代首饰趋于宝石镶嵌,华丽浓艳、色彩斑斓、宫廷气息浓厚,如北京昌平县十三陵出土的白玉镂空寿字镶宝玉石金簪(图18)和白玉累金丝镶宝石鎏金银簪。明代软玉首饰多选择花草禽鸟组织成各种祥瑞图案,而纹样中各个事物也谐音吉祥之意(图19)[33]。如明代青玉福禄寿佩饰和上海陆氏墓出土的白玉簪,白玉簪体为方形,四周阴刻螭龙纹,铭文刻“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各在一簪上,顶端浮雕麒麟,作回首状。
  7.5 清代软玉首饰——登峰造极
  清代是满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受到满汉交融、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综合文化形态的影响,清朝首饰以珠宝为主角,点翠为主要的装饰手法,软玉在首饰仅以配件作为点缀,如来自民间的银镀金嵌宝石玉蟹纹簪和宫廷用银镀金玉兔镶宝石纹簪。软玉在首饰中作为主体,主要出现在扁方、耳饰、戒指、手镯和佩件中。清朝宫廷软玉扁方和耳饰多装饰宝石,尽显奢侈豪华,如宫廷用白玉嵌珠宝翠花卉扁方(图20)、白玉镶红宝石镂空如意纹耳环(图21)、白玉凸雕缠枝花玉手镯。清朝佩饰可谓集古今之大成,纹图的内容和形式包罗万象,凡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天地物象、人神仙佛无所不见,帝王后妃以龙、凤、螭、兽面最盛行,民间则以宋元的吉祥纹样多见,反映文人故事情节和农夫、渔民的图纹更为新颖突出[33,34],如和田玉镂雕荷莲叶香囊、和田玉镂雕双凤玉佩、和田青白玉人物圆佩等。
  7.6 唐、宋、元、明、清玉带饰
  自隋唐至明代,玉带之用较为普遍,唐朝凡二品以上官员皆可使用,并以带板件数的多少、饰纹图的差异,分别代表不同官阶品级和文武任职(图22)[35]。宋元除了玉带外,还出现一种由环和带钩组合在一起的玉带环(图23),其使用一直延續到清代。明朝十分重视带饰,“莽夫玉带”正是这个时间高官显赫的真实写照。在发现的明代墓葬中,墓主身份从平民、高官、亲王直到皇帝,都有样式不同的玉带饰[36]。明朝官僚腰饰宽而圆,松垮地拖于腰间,束腰功能消失,装饰功能增强,许多玉带制作十分华美,由多块嵌宝围金的玉雕件组成,是珍贵的饰品。明代各级命妇也采用腰带制度,如山东邹城的鲁荒王墓出土的由20块白玉带板组成的金雕花玉带(图24)和甘肃省兰州市上西园彭泽墓出土尚书夫人用青玉花鸟纹玉带(图25)。清朝发生大规模的改装易服,玉带制度被废止,小块的玉佩成为腰间挂件[37]。在帝王、贵族、名人雅士的腰间,佩戴雕琢精美的玉饰必不可少。
  8 总结
  软玉首饰,首先作为首饰,最根本的功能是对人体的装饰和美化,与各朝代的文化体系紧密关联,贯穿于软玉首饰发展的历史历程。另一方面,中国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对软玉功能的阐释和需求不同,因而在社会中表现出不同的功用,主要有祭祀鬼神的宗教功能和权利象征的政治功能。这两大功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贯穿于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这两个功能是互为消长的。越往古代,软玉首饰的宗教功能越明显,到夏、商、周三代,宗教功能和政治功能并存,因而软玉首饰有着明显的神权政治特征。秦、汉建立,中国步入封建社会,礼神的用玉体系走向崩溃,用于装饰、代表权利的软玉首饰逐渐盛行,但软玉首饰还处于国家垄断之中,只能为上层贵族佩戴。
  唐朝以后,直至清灭亡为止,时间跨度约1300年之久,此时间段虽然以玉事神和舆服用玉依然存在,但只是宗法统治的一种形式和号召旗帜而已。软玉首饰已经冲破国家垄断的限制,重新根植于民众中。由于社会政治及学术文化的日益活跃,软玉首饰接受了各种意识形态和艺术形式的熏陶,如隋唐的佛教、宋明的理学以及明清以来的文学艺术、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都对软玉首饰产生巨大的影响,软玉首饰再也不仅局限于神灵巫术和政治地位的范围内,而是在人性的方向上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江.中国首饰发展简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1-20.
  [2]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
  [3]姚士奇.中国的玉文化[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49-90.
  [4]廖宗廷,周祖翼,丁倩.中国玉石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34-74.
  [5]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探源[J].中原文物,2004(2):54-58.
  [6]赵永魁,孙凤民.玉器鉴赏与评估[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48.
  [7]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J].文物,2009(3):47-56.
  [8]邓茂兰.浅谈古代玉器的装饰手法和艺术风格——古玉在红山、良渚文化、商、汉及明清四个高峰时期的特色[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4):112-113.
  [9]刘红军.对古代玉器鉴赏的几种认识[J].收藏界,2014(8):34-37.
  [10]盘霄远.鬼神文化观念在商代玉器中的体现[J].文教资料,2016(11):56-57.
  [11]常庆林.殷商玉器收藏与研究(精)[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258-270.
  [12]倪建林.殷商玉雕艺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2003(2):49-51.
  [13]方其.品味西周玉器之凤鸟纹[J].收藏界,2012(5):24-26.
  [14]方其.西周玉器之组玉佩及龙纹饰[J].收藏界,2014(12):26-32.
  [15]朱志荣,王永梅.西周玉器的审美特征[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0-13.
  [16]周南泉.春秋战国玉器[J].收藏,2007(9):100-104.
  [17]章海虹.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纹饰艺术[J].美术大观,2009(1):30-31.
  [18]张慧光.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艺术特色[J].艺海,2011(9):138-138.
  [19]陈倩.汉代玉器造型与纹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0]何松.中国汉代玉器的主要特征与文化特色[J].超硬材料工程,2007(1):55-60.
  [21]陈艾丽.浅析汉代玉器的文化内涵[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0.
  [22]周南泉.秦汉至南北朝玉器[J].收藏,2008(3):108-113.
  [23]李南.浅谈影响魏晋南北朝玉器发展的因素[J].艺术市场,2006(8):72-73.
  [24]罗宗真.魏晋南北朝出土玉器研究[J].东南文化,2003(2):84-93.
  [25]汪彦君.唐代玉器上的胡风东渐[J].天津美術学院学报,2010(2):66-70.
  [26]华黎静.论唐代玉器纹样“世俗化”的倾向[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43-46.
  [27]张婷婷.唐代玉器的特征及文化内涵探讨[J].大众文艺,2017(2).
  [28]何松.中国宋代玉器的主要特征与文化艺术风格(下)[J].超硬材料工程,2010(1):58-62.
  [29]夏文峰.清新自然的宋代玉器[J].当代人,2017(5):32-33.
  [30]李海.出土元代玉器及工艺特色综述[J].东方博物,2008(3):20-29.
  [31]冯宁.粗犷豪放的元代玉器[J].东方收藏,2017(2):61-68.
  [32]张莉.浅谈明代玉器的特点[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2):60-61.
  [33]王锦平.清代玉器纹饰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34]何松.中国清代玉器的主要成就·艺术特征·文化内涵[J].超硬材料工程,2006(1):54-58.
  [35]王斌.中国古代玉带饰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9.
  [36]古方.品味多彩多姿的佩饰玉(四)玉带饰[J].中国宝石,2015(6):183-187.
  [37]袁伟.漫谈玉带饰[J].收藏家,2003(6):52-58.
其他文献
摘 要: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在摸索中前进,并完成了基础网络设施的搭建、重点文物数据的采集及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藏品管理系统、票务系统、语音导览系统四个业务子系统的创建。在提升博物馆陈展科技性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比起智慧博物馆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智慧:设计;问题  从智慧博物馆金字塔构建图解中,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必须基于一定的数据量,它是由数据、数据库、数据共享
期刊
摘 要:叶圣陶是国内知名的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其撰写的《稻草人》《多收了三五斗》等童话都曾编入语文教材,影响了几代人。他长达94年的一生跨越了中国的新旧更替,亲历了从清末、民国再到新中国的完整过程,可以说,他本身的阅历就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文献。  关键词:展品;展览;叶圣陶  “叶圣陶文献展(第一期)”(图1、图2)由苏州市名人馆、苏州美术馆主办,于2018年7月14日在苏州美术馆开幕。至2018年
期刊
摘 要:《孟子》云:“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经济民俗学的观察视角对山西祁县贾令村丧葬礼仪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是将目光放在丧葬礼仪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上。通过对祁县贾令村丧葬礼仪的传承、变迁及再造与创新的综合分析,归纳出丧葬仪式变迁的内在逻辑,探讨在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过程中,传统丧礼的传承面临的各种难题及其发展方向,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改革政
期刊
摘 要:会宁史前时期生态环境良好,孕育了发达的史前文化,会宁彩陶以器形丰富、图案精美、花纹瑰丽、工艺精湛闻名于世。作者结合会宁县博物馆馆藏精品彩陶,探讨了会宁彩陶的纹饰,以期与大家共赏。  关键词:会宁彩陶;文化遗产;纹饰  祖厉河是会宁人民的母亲河,它像一条彩带,连接着灿烂悠久的彩陶之路,也连接着数千年生生不息的黄土情缘。  每每观赏古物,笔者总会想:那些千年万年前的物事,跨越了多少障碍,才能与
期刊
摘 要:《独虎图》邮票由于发行量少、发行时间短、发行范围小及发行主体特殊等原因,成为邮界罕品。通过大量资料查阅,作者对《独虎图》邮票的发行时间、背景、版次等信息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并对馆藏《独虎图》邮票进行考证。  关键词:《独虎图》邮票;抗日邮票;发行;使用  1 《独虎图》邮票发行的特殊背景  独虎图邮票在我国邮票史上之所以特殊,是由于其发行的特殊背景、动因及发行前后的特殊经历。《独虎图》邮票发
期刊
摘 要:终辽一代,汉官在其政权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梁河之战前,辽政权自辽世宗与辽穆宗两朝陷入中衰危局后,政局不稳,国力衰退。辽景宗继位后,推行了封建化改革,重用了一批汉族的文臣、良将,积极实施汉化政策,为辽王朝中兴做了充足准备。高梁河之战后,辽政权挫败了宋政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企图,国力日益强盛。汉官集团进入辽政权决策机构,积极推进封建化改革,促进了北方的开发和民族大融合。宋、辽高梁河之战
期刊
摘 要: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区位,历代朝廷将其作为谪官之所。流寓海南的仕人在海南兴办教育,发展生产,积极投身地方建设。谪琼的名人中苏轼被誉为开启海南人文盛世的一代文宗。文章从苏轼的生平事迹、人格魅力、治政经验、家国情怀等方面,结合宋代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来阐释一代文宗苏轼对海南人文教育的启始之功。新时代、新形势下,苏轼作为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给予后人以启迪。  关键词:苏轼;海南;人文  海南
期刊
摘 要:古书画是各大博物馆馆藏中的重要类别之一。优秀的仿古书画经过历代的发展,成为弥足珍贵的藏品和资料,供人们学习和欣赏,是博物馆书画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章以河南博物院馆藏明清时期仿古书画为例,探讨仿古书画在博物馆馆藏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功能;仿古书画;明清时期;河南博物院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名画,在世界艺术史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也越来越备受关注,传播学作为实现博物馆社会职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关键词:博物馆;传播学;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博物馆的出现最初是源于对物品的收藏,《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
期刊
摘 要:在1987年对唐代皇家寺院法门寺遗址的寺塔地宫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上千件高等级的文物,鎏金铜浮屠是其中之一。从现有研究资料来看,对鎏金铜浮屠的研究多局限于描述层面,对其独特造型和深层意蕴之间的微妙联系尚未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文章以文物实体的独特造型(鎏金铜浮屠踏步呈极为罕见的拱形)为突破口,结合文献资料对文物独特造型与其深层意蕴之间的关系做出论证,即文物造型与其意蕴之间具有互释关系。具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