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根据惠州农业学校园艺专业与企业联合的实践经历,总结出一套以校企一体化为基础、以“教、产、研、训”一体化为手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中职;园艺人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惠州农业学校与惠州龙门长荣花卉科技有限公司(台资企业)于2007年建立了联合培养中职园艺人才的合作关系,以一个有50名学生的园艺班作为试点,把教学点直接设在长荣花卉公司的厂区——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长荣花卉公司是生产蝴蝶兰、凤梨和红掌等高档花卉的农业高科技公司,有现代化的花卉温室近10万平方米。学校园艺专业与企业密切合作,联合展开研究,初步建立了以校企一体化为基础,以“教、产、研、训”一体化为手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教学点设在企业厂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一体化,采取“教、产、研、训”多手段并举的方式培养学生。
具体来讲,就是以“教”来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知识基础化、综合化,让学生抓住事物的共性,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以“产”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产中掌握岗位职业技能,使他们一毕业即能上岗;以“研”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参加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过程,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训”来使学生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融合。
“教、产、研、训”一体化既强调了多手段的并举,又注重手段、方法之间的融合与协调,使分组教学与集中教学有机结合,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方法。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工边学、工中有学、学中有工、时学时工、有工有学”的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实现了“八个一体化”,即厂房与课室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教师与师傅一体化、理论与实操一体化、作品与产品一体化、厂纪与校纪一体化、教学效果与生产效益一体化、学校考评与企业评价一体化。(见图1)
通过市场调查和企业参与,我们改造了旧的课程模式,建立了全新的课程体系。(见图2)
新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即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和职业研训四个模块。根据企业要求,文化课程、德育课程贯穿第一和第二学年,在文化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如《论语》《中庸》《大学》《弟子规》等)和企业文化内容,在德育课程中增加安全教育、厂规厂纪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加“ISO9000,ISO14000,MPS-ABC,MPS-GAP”等国际管理体系标准、花卉环境计划、良好农业规范等内容。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中,增加了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和园艺设施的教学内容,采取项目教学法。在专业关联课程中,我们开发了特色课程,如“食用菌栽培”课程,它是我校研究时间最长、研究水平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拳头项目,也是我校高级讲师、惠州市首席教师杨自轩主讲的精品课程。
在综合训练课和技术研发课中,我们将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设计为综合训练课程,同时将承担的省、市科研课题移植到企业,指导学生参与完成,如我们承担的惠州市“台林红天使V31蝴蝶兰栽培技术规程”项目就是在园艺专业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
3.开发了一批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为了适应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教学需要,突出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本土性和技能性,我们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产一线人员合作,编写了一些教材及书籍。比如说,为了适应项目教学法,我们编写了《插花艺术基础训练》;为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适应现代农业企业农药使用规范,我们编写了《农药概论与环境毒理》等校本教材;为了适应中专生认知特点,改进教科书彩图少的弊端,我们编写了《切花图鉴》等多部彩页逼真、内容详实的教学参考书;为了便于学生携带,我们还编写了《观赏花卉》等口袋书,深受学生欢迎。
4.实践了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了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如在花卉种植的教学中,我们首先把学生带到种植场地,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具;其次,进行操作示范;第三步,要求学生牢记知识点,明确操作步骤;第四步,由学生独立确定具体实施项目,开展协助学习,按时完成花卉种植;第五步,开展自评、小组评定和老师评定,评出优质项目;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这种项目教学法很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反映,“不仅记得牢,而且有趣味。”
在管理模式上,我们充分利用企业制度和文化来强化半工半读学生的德育教育,实行校企联席会议制、双班主任制、双奖励制、“双纪”约束制(即校纪、厂纪双重约束机制)、班级管理“三合一”制(即班长与生产队长合一,学习委员与工作委员合一,班级组长与作业组长合一)等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建立了学校与企业双元评价机制。
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我们建立了学校与企业双元评价机制,除了对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理论这些“应知”的知识进行考评外,还重点考评学生“应会”的专业技能、岗位操行、职业道德等。这种双元评价不仅更加科学全面,还促进了教学方向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另外,学校和企业还建立了双重奖励机制,设立双重奖学金,制定单项突出贡献奖励制度,学校与企业共同以能力和贡献为依据评价学生,克服了过去只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弊端。双重奖励机制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均起到了显著作用。我们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目前还在职业研训模块的实施阶段,实习对口率高达100%,企业满意率远远高于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有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已担任了项目组长,正发挥着技术骨干的作用。
三、结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校办学行为与企业需求的接轨,突出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改思想,推进了教学方式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对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质量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推广应用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企业配合。目前,我校已把最近两届的园艺专业学生列为该模式的研究对象,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便不断完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惠州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1] 程 凯.专业紧贴市场,校企互动相长[J].广东教育—职教2008,(2):57-58.
[2] 黄尧. 要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5-8.
见习编辑陈敏
关键词:中职;园艺人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惠州农业学校与惠州龙门长荣花卉科技有限公司(台资企业)于2007年建立了联合培养中职园艺人才的合作关系,以一个有50名学生的园艺班作为试点,把教学点直接设在长荣花卉公司的厂区——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长荣花卉公司是生产蝴蝶兰、凤梨和红掌等高档花卉的农业高科技公司,有现代化的花卉温室近10万平方米。学校园艺专业与企业密切合作,联合展开研究,初步建立了以校企一体化为基础,以“教、产、研、训”一体化为手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教学点设在企业厂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一体化,采取“教、产、研、训”多手段并举的方式培养学生。
具体来讲,就是以“教”来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知识基础化、综合化,让学生抓住事物的共性,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以“产”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产中掌握岗位职业技能,使他们一毕业即能上岗;以“研”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参加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过程,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训”来使学生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融合。
“教、产、研、训”一体化既强调了多手段的并举,又注重手段、方法之间的融合与协调,使分组教学与集中教学有机结合,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方法。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工边学、工中有学、学中有工、时学时工、有工有学”的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实现了“八个一体化”,即厂房与课室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教师与师傅一体化、理论与实操一体化、作品与产品一体化、厂纪与校纪一体化、教学效果与生产效益一体化、学校考评与企业评价一体化。(见图1)

通过市场调查和企业参与,我们改造了旧的课程模式,建立了全新的课程体系。(见图2)
新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即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和职业研训四个模块。根据企业要求,文化课程、德育课程贯穿第一和第二学年,在文化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如《论语》《中庸》《大学》《弟子规》等)和企业文化内容,在德育课程中增加安全教育、厂规厂纪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加“ISO9000,ISO14000,MPS-ABC,MPS-GAP”等国际管理体系标准、花卉环境计划、良好农业规范等内容。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中,增加了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和园艺设施的教学内容,采取项目教学法。在专业关联课程中,我们开发了特色课程,如“食用菌栽培”课程,它是我校研究时间最长、研究水平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拳头项目,也是我校高级讲师、惠州市首席教师杨自轩主讲的精品课程。
在综合训练课和技术研发课中,我们将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设计为综合训练课程,同时将承担的省、市科研课题移植到企业,指导学生参与完成,如我们承担的惠州市“台林红天使V31蝴蝶兰栽培技术规程”项目就是在园艺专业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
3.开发了一批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为了适应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教学需要,突出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本土性和技能性,我们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产一线人员合作,编写了一些教材及书籍。比如说,为了适应项目教学法,我们编写了《插花艺术基础训练》;为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适应现代农业企业农药使用规范,我们编写了《农药概论与环境毒理》等校本教材;为了适应中专生认知特点,改进教科书彩图少的弊端,我们编写了《切花图鉴》等多部彩页逼真、内容详实的教学参考书;为了便于学生携带,我们还编写了《观赏花卉》等口袋书,深受学生欢迎。
4.实践了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了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如在花卉种植的教学中,我们首先把学生带到种植场地,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具;其次,进行操作示范;第三步,要求学生牢记知识点,明确操作步骤;第四步,由学生独立确定具体实施项目,开展协助学习,按时完成花卉种植;第五步,开展自评、小组评定和老师评定,评出优质项目;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这种项目教学法很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反映,“不仅记得牢,而且有趣味。”
在管理模式上,我们充分利用企业制度和文化来强化半工半读学生的德育教育,实行校企联席会议制、双班主任制、双奖励制、“双纪”约束制(即校纪、厂纪双重约束机制)、班级管理“三合一”制(即班长与生产队长合一,学习委员与工作委员合一,班级组长与作业组长合一)等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建立了学校与企业双元评价机制。
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我们建立了学校与企业双元评价机制,除了对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理论这些“应知”的知识进行考评外,还重点考评学生“应会”的专业技能、岗位操行、职业道德等。这种双元评价不仅更加科学全面,还促进了教学方向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另外,学校和企业还建立了双重奖励机制,设立双重奖学金,制定单项突出贡献奖励制度,学校与企业共同以能力和贡献为依据评价学生,克服了过去只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弊端。双重奖励机制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均起到了显著作用。我们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目前还在职业研训模块的实施阶段,实习对口率高达100%,企业满意率远远高于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有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已担任了项目组长,正发挥着技术骨干的作用。
三、结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校办学行为与企业需求的接轨,突出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改思想,推进了教学方式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对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质量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推广应用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企业配合。目前,我校已把最近两届的园艺专业学生列为该模式的研究对象,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便不断完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惠州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1] 程 凯.专业紧贴市场,校企互动相长[J].广东教育—职教2008,(2):57-58.
[2] 黄尧. 要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5-8.
见习编辑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