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作为君子之至德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nia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君子之德是德性教化中关键的一环,在此过程中,君子之德起到垂范与导向作用。因而,作为至德的中庸,不仅是孔子希冀全“民”具备的理想德性,更是道德教化中起导向作用的君子所应当具备的必要德性。
  关键词:君子;中庸;至德;孔子;论语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
  一、中庸至德与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
  早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词已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孔子处,“君子”被扩充为人格上的较高等级,主要指有德性的人。《学而》篇有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外,孔子进一步指出了形成德性的具体行动:“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以文。”“亲仁”是对仁的希冀,“学文”是对知的要求,君子作为理想人格,更是仁与智的统一。
  仁与知在内涵上有所区别,但两者的外延密切相关。孔子认为,知是道德行为的重要条件:“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有知,方能进一步把所知的道德法则付诸现实。根据推己及人的“仁之方”——忠恕之道,其内在要义已包涵知与道德行为的发生学顺序:每个人都具备判断是非的理性,进而可以把是非、善恶的判断方法作为普遍法则运用于他人。同理,《卫灵公》中“知及之,仁能守之”的出发点正是理性自觉,知既是仁的前提,又需要由仁来守护。
  作为仁与知相统一的君子,离不开中庸之道对仁与知的结合。首先,仁与知彼此密切关联;进一步讲,君子的仁与知,正是有了中庸的调和,方能完满地结合,既非”过“,也非”不及“,而达到恰到好处的中道。达到中道的仁,能够确保主体的行为坚定不移地朝着合乎道法的方向发展。“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志于仁德的人不会为非作歹——不为恶是道德行为的底线,恰当的仁确保了这条底线不被冲破。不能用仁来守护的知,必将最终失去,这显然不是道法所要求的;反之以礼来守护知,不仅避免了仁的不及,而且避免的知的过度。因此,中庸这样的至德可以看做是常与变的统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仁确定了行为方向遵循道的方向而恒常不变,如高山;知使得为善的过程通权达变,犹如灵活无滞的流水。君子是最具可实现性的理想人格,既有知又近仁;而中庸合仁知又高于一般仁德,故中庸之道在君子人格中也作为至德而存在。
  二、中庸至德与克己复礼的道德主线
  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客观标准则是礼。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方面,孔子将礼作为行为约束的标准,另一方面,君子的道法实践实质上就是践礼而行。然而,这样的道德实践也只有以中庸为指导,才是最完美的,此中原因何在?
  首先,践行礼仪若是没有达到标准,固然不好;但若超过礼仪的范围,同样不可取。所谓“不学礼,无以立”,原因在于“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而不学礼则没有“礼教恭俭庄敬”的立身之本,因此礼的不及状态将直接导致立身之本的缺失。除此之外,知礼却僭越礼也是失礼的表现,是君子不可忍受的行为。《论语·八佾篇》有言:“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认为,僭礼的行为实属目中无礼,是对政治秩序的一种破坏,更是对道的一种违背,非君子所为。另外,礼要求恭敬谦让、节用爱人,但如果过了头,则会变成谄媚虚伪、铺张浪费,“巧言令色鲜矣仁”直指这种看似恭顺谦和实则越礼谄媚的虚伪行为,它不仅高出礼的要求,而且丢失了仁德。同样,履行礼仪,必须把握礼仪所体现的道德要求的整体性,而不可偏执一端。
  礼仪的整体性把握还表现在文与质的协调与统一。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仪包括文与质两个方面,而无论是文还是质,若在天平的两端若是不能保持平衡,就会粗野或虚浮;只有文质相称,二者兼顾,才是君子所为。
  三、中庸至德与和而不同的德政理想
  “为政以德”代表着孔子的为政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其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要求为政者必须是“修己”成德之君子,以和而不同为政治理想目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来比喻为政以德,这个比喻本身展现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图景。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要实现这样的政治局面,就需要把全部的道德水准提高到相应的程度;中庸作为至德,正是由于它是和而不同的政治局面的道德体现。
  孔子不仅在制度上推崇周礼,在德性上也认为今不如古,表现在哪里呢?在他看来,古今都有狂者、矜者与愚者,但古代的人比今人好在并没有像今天的人一样把这些推向极端,而是在这些品质中蕴含值得肯定的肆、廉、直,这就意味着古代民众的道德水准比当代民众更接近中庸之法,也是为政者在道德上所要推崇的标准。简言之,古代道德水准高于当代道德水准之因,正是其更接近中庸之道,因而为实现理想的政治局面,必须将当今的道德水平想中庸处提高。因而为政的君子首先要将道德水准提高到中庸之德,而中庸作为至德,也正是因为唯有这种德性方能与君子的为政理想相匹配。那么,若要在民众中推行中庸之法,为政者应当率先示范。《论语·尧曰》曾经提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尧对舜治理天下的告诫,在于“允执其中”,以坚持中庸之道。
  参考文献:
  [1]《论语》.
  [2]朱熹:《论语 大学 中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课题“跆拳道与中国武术文化符号双向契合研究_以段位制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SB0046 )。  摘 要:跆拳道的文化结构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表层文化,表层文化是跆拳道身体文化,它受到中西身体文化的影响并逐渐表现为融合东西文化互为补充的运动项目;第二层,中层文化,中层文化为跆拳道制度文化,它主要指的是跆拳道机构组织、制度设立等维持跆拳道项目运转的文化部分;第三部分,核
摘 要:现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并不理想,而对于那些言情小说、盗墓小说、穿越小说等被称为“快餐式”文学却十分感兴趣,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选择怎样的书来读,为什么大学生的阅读呈现一种趋势变化问题值得深思。  关键词:快餐式文学;功利性;兴趣性;价值观;阅读方式  作者简介:熊子威(1996-),男,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目的:通过1.5TMR,人体腕管内正中神经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可行的,不仅适用于正常人,对腕管综合征(CTS)患者亦适用;并通过对一组健康志愿者(简称志愿者)与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豌
作者简介:易生(1966.9-),藏族,若尔盖县人,阿坝州文化馆馆员,四川美院本科毕业,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  藏戏作为一个大的生命系统,是一个活泼多元艺术的综合体。藏区各地的藏戏,有不同的差异,各有不同的秉性,但从根本上看,所有藏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表现出了藏民族的精神生活层面的功德。
心血管事件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中血管、心脏瓣膜钙化是ESRD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深入研究血
摘 要:自古以来,长寿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所共同的祈愿。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本文从庆寿典故、长寿象征物这两个个方面,阐述中国人渴望长寿的文化心理,勾画中华民族民间的寿文化。  关键词:寿;民间;文化  作者简介:李代燕(1990-),女,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言学、汉语与壮侗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摘 要: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很容易意会,但是难以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也就是无法实现言传,对此,本文就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学生能更加深刻的感悟文学类文本的内涵。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阅读;意会;言传  作者简介:李逍逍(1996-),女,汉族,沈阳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的   对部分控制或未控制的哮喘患者采用布地奈得/福莫特罗(信必可都保)维持和缓解治疗观察疗效。   方法   37例门诊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使用信必可都保(160μ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