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谁主沉浮?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xust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20年,是中国发展最快的20年,同样也是地方改革者风云辈出的20年。
  20年里,很多改革者的名字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一方百姓,他们的改革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兴衰,他们是中国高速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第一要务”。过去20年,地方改革者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的问题。绝大多数改革,也都是为了破除发展的种种障碍。改革者们如同在荒野里披荆斩棘、开荒拓土,他们面对的是贫穷落后的现状,保守的小农意识、封闭的官场生态,以及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从传统体制向现代制度转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原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他们通过改革把它压缩到了20年。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痛苦和代价,但这样的阵痛无疑是最小的。
  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如今,中国已经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转折点上,我们看到,发展不再是唯一重要的命题,其他诸如发展模式升级、资源和环境约束、社会管理挑战等等,这些同等重要。下一个20年,改革者会在什么领域涌现?地方改革又将从何处破题?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对改革的要求会更高,风险会更大。
  过去20年,绝大多数的地方改革,都是改革者出于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进行的自发的改革。这样的改革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政治智慧。然而在这个官本位思想浓烈、潜规则盛行的时代,改革无论成功或失败,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改革者往往沦为官场“另类”。
  我们一直在说,要鼓励改革、宽容失败,但现实中有多少改革者得到了保护?下一个20年,改革者能否告别多舛命运?
  对于诸多改革者而言,面临同样的困惑是,每当遇到深层次问题,改革便很难进行下去。即使有所突破,也免不了人走政息,甚至遭致反弹。每到此时,人们便希望改革能自上而下。
  下一个20年,中国将步入改革深水区,地方改革到底应该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
  对于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很多人把它看作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转折点,期待能有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而不用再“摸着石头过河”。但对于地方改革者而言,改革可能更多的还是着眼于克服当下的问题,破除阻力、寻求突破。过去是这样,未来亦如是。
  过去对于改革者的一个终极争论是,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人治”,成了反对者攻击的最有力武器,也是改革者们最忌惮的“帽子”。姑且不论谁是谁非,因为只要有改革,争论便永不会停息。我们关注的是,下一个20年,随着中国的法治建设越来越完善,我们是否需要改革者?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因为在任何法治的社会,都会有改革者的舞台。只是在不同的舞台上,改革者需要把握不同的艺术。
  过去20年,本刊有幸近距离接触诸多可敬可佩的改革者,见证了他们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传奇;下一个20年,我们仍将与改革者同行,为地方改革鼓与呼!
  20年来,谁主沉浮?未来20年,谁又能引领风骚?
其他文献
名字是个特殊的载体。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识别人与事物的符号,更是一种特殊的可持续的教育资源,用心琢磨,就会发现:小小名字乾坤大。  不管是学生的名字,还是老师的名字,抑或是班级的名字,都可以因人、因时、因地而巧用。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多维关系:譬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增强学生、老师的责任心,让名字变成学生与老师的正能量。  第一周:“两栖”第一课 
<正> 《货殖列传》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的经济史传,它在我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货殖列传》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论述商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