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讲: 陈益林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作文题】
“俗”字可组词为“通俗”“雅俗”“民俗”“风俗”“僧俗”“俗语”“俗套”“俗气”“庸俗”“恶俗”等众多词语。字小乾坤大,一个“俗”字可以引发人不少的联想。
请以“俗”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提示】
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与包容度的作文题。题中所列的“通俗”“雅俗”等词语,为同学们打开思路、找寻写作角度提供了便利。写作时可以多方比较,在众多词语中选取自己觉得最有“说头”的一个来作文。这样,一则文章有话可说,二则角度小巧,便于驾驭。对同学们来说,“民俗”“风俗”“俗语”“俗气”“庸俗”“恶俗”等主题会比较好写,比如“民俗”“风俗”中有意义的仪式、“俗语”中表现出的民间智慧和幽默等,都是较好的题材。
写作时应切忌两个问题:一是面铺得太广。这“俗”那“俗”说了好多种,但没有一样说得深刻,是不会得高分的。二是对概念内涵把握不准。比如把并列结构的词语“雅俗”误认为是偏正结构的,把“俗”分为“雅的俗”和“俗的俗”,说法牵强、生硬。又比如,“庸俗”指品格情趣方面的低下,若把它理解为“守旧”,大谈创新的重要性,会让人觉得文不对题,写得再好也得不到高分。
夹叙夹议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在叙述一个事例之后适当发发议论,能点明、凸显文章主题。从这个角度上说,“议”比“叙”更重要。但同学们往往在叙述上花大篇幅,议论却只有寥寥数语,不是高谈阔论、不痛不痒,就是蜻蜓点水、欠缺力度,这样只会影响文章的深度。比如下面这篇文章。
夹叙夹议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在叙述一个事例之后适当发发议论,能点明、凸显文章主题。从这个角度上说,“议”比“叙”更重要。但同学们往往在叙述上花大篇幅,议论却只有寥寥数语,不是高谈阔论、不痛不痒,就是蜻蜓点水、欠缺力度,这样只会影响文章的深度。比如下面这篇文章。
俗的大海烟波浩渺,我独舀“民俗”这一瓢来说事。
历史悠悠,泱泱华夏,在五千年的时间长河里,孕育了千姿百态。而各地的民俗,正是最完美的展现。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滚滚浓烟,有些东西正渐渐远去……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一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遇。”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中的话轻轻在耳旁响起。
在西藏,你随处可见转经的信徒们,不论是在农家门口,还是在市场角落。在通往大昭寺、小昭寺的路上,永远有人在虔诚地跪拜叩首,为所爱之人祈求上天的恩惠。在羊卓雍措边上,你可以感受到人们转湖时的简单、虔诚。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信仰。中国,曾经是个有信仰的国度。而现在,大概只剩这里,还在虔诚地守候吧!因为信仰,人们转经,过得安宁而快乐。
愿转经永恒。
文章开篇以比喻入题,简洁明快,生动形象。
感叹华夏独特风俗的消泯,其情可感,其意可悯。但下文所举三个材料都是尚且保留着的民俗,这里用“有些东西正渐渐远去”引出下文,语意有矛盾。
用仓央嘉措的话引出西藏民俗的话题,过渡巧妙。
先写西藏,是因为这里的传统民俗保存较好。虽然汉族的民俗消逝情况严重,但下文还是提到了两处汉族民俗保存较好的地方,此处适当补充对汉藏两族民俗传承的议论,便能前后呼应。
考场作文,要时时注意扣题。比如将“在这里”改为“在雪域高原的民俗活动中”,使民俗的主题得到彰显。
与藏族相比,“信仰”在汉族中正日渐缺失,这是不争的事实。抓住这一点生发感慨,进行议论,更有现实针对性,也能把文章叙述的对象更自然地由藏族过渡到汉族。
好在我们还有阆中。阆中的雨,不知敲开多少历史的门,从中又走出了多少曼妙的女子。一纸油伞,一袭白衣,总让你觉得是在戴望舒的雨巷里。而一声吆喝会将你拉回现实。
在这里,仍旧有艄公戴着斗笠,撑着竹篙,大声吆喝你上船,小心摆渡你到对岸。当夕阳坠山,暮至人散,艄公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走向一个地方。在那里,有最爽口的“张飞牛肉”。烫一壶酒,上两盘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吃饱喝够侃足了,倒头便睡,老板是绝不会赶你走的。
在这里,豪情暖意仍在。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小心翼翼;有的只是古道热肠、率真随意。中国民俗中的古朴温馨,就这样镶嵌在边城的山之隈、水之湄。
抚过斑驳城墙,背靠夕阳,面向生活。游弋在古都西安,你依然可以领略到民俗中安步当车、慢食当肉的那份从容。
人们往往早上八九点起床,然后找一家自己喜欢的馆子,好好吃上一顿早餐,十点钟再慢悠悠地去各干各的活。中午休息,便找个宁静的去处,浅浅地喝上一杯茶。
让人不由得想起林清玄说的他姥姥说过的一句话:你吃那么急,要去赶死吗?
可不是吗?春有繁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要保有淡定的心情、饱满的心灵,少不得要有点“比慢精神”。“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民俗中,“诗意的栖居方式”尽在其中。
愿西安长存。
民俗能够沿习至今的,已不多了,多数都被碾碎在现代化的车轮下。我所列举的,不知在若干年后是否也会消失。
中国,请留下你独特的民俗,留下你的文化之魂,给你的子子孙孙吧!华夏儿女,该是独特的!华夏民俗,应当永恒。
如果说,西藏的民俗反映的是民俗中虔诚执着的那一面,那么边城阆中的民俗则很好地反映出了民俗中自然率真的一面,而古城西安的民俗则反映出从容的闲适韵味。
在展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分镜头后,结尾两段只有寥寥数语表达对民俗消逝的哀叹以及苍白无力的祈求,显得勿忙而粗疏。如果能在结尾点出民俗文化濒临危机的原因,并相应指出挽救民俗文化的方向、意义,文章会显得更为深刻。 这篇文章开头入题迅速,生动形象。文章选材恰当,所选择的三幅民俗画面各具特色,反映出中华民俗中“有滋味”的神韵。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让人在领略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得到不少哲理启迪。语言方面,整体来说清丽顺畅,弥漫文中的文化韵味,让人回味隽永。可以说这是一篇比较不错的考场作文。
但是,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可资推敲之处还有不少,比如第2段“历史悠悠,泱泱华夏”结构不对称,“孕育了千姿百态”成分残缺。议论部分的力度也需要再加强,才能体现文章的深度。下面这篇修改后的文章,在完善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之外,着重增强了议论部分,既表达了对汉民族信仰缺失、民俗消隐的忧虑,又对民俗保护提出见解,比原来空洞地说“愿……永恒”“愿……长存”有深度得多,文章自然就更上一个层次。
俗的大海烟波浩渺,我独舀“民俗”这一瓢来说事。
泱泱华夏,悠悠历史,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千姿百态、独具特色、回味隽永的民俗之花。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滚滚浓烟,有些东西正渐渐远去。当我们终于惊觉,我们开始急急搜寻,殷殷挽留那些硕果仅存的华夏风味。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一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遇。”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中的话轻轻在耳旁响起。
就在我们感叹华夏民族民俗风味日渐稀汤寡水时,珠穆朗玛峰下执拗而淳朴的梵呗却在宣示着藏族人民的坚守与护持。
在西藏,你随处可见转经的信徒们,不论是在农家门口,还是在市场角落。在通往大昭寺、小昭寺的路上,永远有人在虔诚地跪拜叩首,为所爱之人祈求上天的恩惠。在羊卓雍措边上,你可以感受到,人们转湖时的简单、虔诚。
在雪域高原的民俗活动中,每个人都有一个信仰。相比较而言,如今的汉民族,对于民俗的轻忽、对于信仰的漠视就不能不令人倍加关注。须知,民俗的消隐、信仰的缺失,将导致一个民族“根”的枯萎。
好在我们还有阆中。阆中的雨,不知敲开多少历史的门,从中又走出了多少曼妙的女子。一纸油伞,一袭白衣,总让你觉得是在戴望舒的雨巷里。而一声吆喝会将你拉回现实。
在这里,仍旧有艄公戴着斗笠,撑着竹篙,大声吆喝你上船,小心摆渡你到对岸。当夕阳坠山,暮至人散,艄公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走向一个地方。在那里,有最爽口的“张飞牛肉”。烫一壶酒,上两盘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吃饱喝够侃足了,倒头便睡,老板是绝不会赶你走的。
在这里,豪情暖意仍在。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小心翼翼;有的只是古道热肠、率真随意。中国民俗中的古朴温馨,就这样镶嵌在边城的山之隈、水之湄。
抚过斑驳城墙,背靠夕阳,面向生活。游弋在古都西安,你依然可以领略到民俗中安步当车、慢食当肉的那份从容。
人们往往早上八九点起床,然后找一家自己喜欢的馆子,好好吃上一顿早餐,十点钟再慢悠悠地去各干各的活。中午休息,便找个宁静的去处,浅浅地喝上一杯茶。
让人不由得想起林清玄说的他姥姥说过的一句话:你吃那么急,要去赶死吗?
可不是吗?春有繁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要保有淡定的心情、饱满的心灵,少不得要有点“比慢精神”。“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民俗中,“诗意的栖居方式”尽在其中。
在搜寻中觉悟,在觉悟中呵护和重建,我们的民俗之花才能长开不败。西风东渐、唯洋是从的心态要不得。黄皮肤、黑头发是祖先赠予的种族印记,刻镂着我们的来处、我们的渊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的佳风美俗,在新时代里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理性,让谣言走开·
谣言: A型血的人最招蚊子。这类抱怨还包括AB型、O型和B型等不同版本。
真相: 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能证明不同血型的血液对蚊子的吸引力有异。只要你在呼吸、出汗或散发热量,你的体温,释放出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汗液中的丙酮、辛烯醇、乳酸等林林总总几十种因素都能诱惑蚊子。所以,刚做完运动、大汗淋漓的人是蚊子的最爱,他们大口喘气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汗水中的化学物质对蚊子极具吸引力。
蚊子的视觉系统在阴暗的环境中最为活跃,反光效果较弱的黑色最吸引它们,所以深色衣服易招蚊子。
要避免蚊子的叮咬,应注意个人卫生,适当选择驱蚊产品,并选择浅色着装。
谣言: 在野外遇到熊时,最好躺下装死,因为熊不吃动物的尸体。
真相: 熊虽然是杂食性动物,但大多数熊更爱吃肉,对动物的尸体也来者不拒。“装死逃过熊掌”的案例往往是因为当时熊并不饿,而当事人蜷缩躺下、用手护住头颈装死的举动,能避免熊受惊进行自卫性攻击。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作文题】
“俗”字可组词为“通俗”“雅俗”“民俗”“风俗”“僧俗”“俗语”“俗套”“俗气”“庸俗”“恶俗”等众多词语。字小乾坤大,一个“俗”字可以引发人不少的联想。
请以“俗”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提示】
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与包容度的作文题。题中所列的“通俗”“雅俗”等词语,为同学们打开思路、找寻写作角度提供了便利。写作时可以多方比较,在众多词语中选取自己觉得最有“说头”的一个来作文。这样,一则文章有话可说,二则角度小巧,便于驾驭。对同学们来说,“民俗”“风俗”“俗语”“俗气”“庸俗”“恶俗”等主题会比较好写,比如“民俗”“风俗”中有意义的仪式、“俗语”中表现出的民间智慧和幽默等,都是较好的题材。
写作时应切忌两个问题:一是面铺得太广。这“俗”那“俗”说了好多种,但没有一样说得深刻,是不会得高分的。二是对概念内涵把握不准。比如把并列结构的词语“雅俗”误认为是偏正结构的,把“俗”分为“雅的俗”和“俗的俗”,说法牵强、生硬。又比如,“庸俗”指品格情趣方面的低下,若把它理解为“守旧”,大谈创新的重要性,会让人觉得文不对题,写得再好也得不到高分。
夹叙夹议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在叙述一个事例之后适当发发议论,能点明、凸显文章主题。从这个角度上说,“议”比“叙”更重要。但同学们往往在叙述上花大篇幅,议论却只有寥寥数语,不是高谈阔论、不痛不痒,就是蜻蜓点水、欠缺力度,这样只会影响文章的深度。比如下面这篇文章。
夹叙夹议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在叙述一个事例之后适当发发议论,能点明、凸显文章主题。从这个角度上说,“议”比“叙”更重要。但同学们往往在叙述上花大篇幅,议论却只有寥寥数语,不是高谈阔论、不痛不痒,就是蜻蜓点水、欠缺力度,这样只会影响文章的深度。比如下面这篇文章。
俗的大海烟波浩渺,我独舀“民俗”这一瓢来说事。
历史悠悠,泱泱华夏,在五千年的时间长河里,孕育了千姿百态。而各地的民俗,正是最完美的展现。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滚滚浓烟,有些东西正渐渐远去……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一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遇。”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中的话轻轻在耳旁响起。
在西藏,你随处可见转经的信徒们,不论是在农家门口,还是在市场角落。在通往大昭寺、小昭寺的路上,永远有人在虔诚地跪拜叩首,为所爱之人祈求上天的恩惠。在羊卓雍措边上,你可以感受到人们转湖时的简单、虔诚。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信仰。中国,曾经是个有信仰的国度。而现在,大概只剩这里,还在虔诚地守候吧!因为信仰,人们转经,过得安宁而快乐。
愿转经永恒。
文章开篇以比喻入题,简洁明快,生动形象。
感叹华夏独特风俗的消泯,其情可感,其意可悯。但下文所举三个材料都是尚且保留着的民俗,这里用“有些东西正渐渐远去”引出下文,语意有矛盾。
用仓央嘉措的话引出西藏民俗的话题,过渡巧妙。
先写西藏,是因为这里的传统民俗保存较好。虽然汉族的民俗消逝情况严重,但下文还是提到了两处汉族民俗保存较好的地方,此处适当补充对汉藏两族民俗传承的议论,便能前后呼应。
考场作文,要时时注意扣题。比如将“在这里”改为“在雪域高原的民俗活动中”,使民俗的主题得到彰显。
与藏族相比,“信仰”在汉族中正日渐缺失,这是不争的事实。抓住这一点生发感慨,进行议论,更有现实针对性,也能把文章叙述的对象更自然地由藏族过渡到汉族。
好在我们还有阆中。阆中的雨,不知敲开多少历史的门,从中又走出了多少曼妙的女子。一纸油伞,一袭白衣,总让你觉得是在戴望舒的雨巷里。而一声吆喝会将你拉回现实。
在这里,仍旧有艄公戴着斗笠,撑着竹篙,大声吆喝你上船,小心摆渡你到对岸。当夕阳坠山,暮至人散,艄公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走向一个地方。在那里,有最爽口的“张飞牛肉”。烫一壶酒,上两盘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吃饱喝够侃足了,倒头便睡,老板是绝不会赶你走的。
在这里,豪情暖意仍在。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小心翼翼;有的只是古道热肠、率真随意。中国民俗中的古朴温馨,就这样镶嵌在边城的山之隈、水之湄。
抚过斑驳城墙,背靠夕阳,面向生活。游弋在古都西安,你依然可以领略到民俗中安步当车、慢食当肉的那份从容。
人们往往早上八九点起床,然后找一家自己喜欢的馆子,好好吃上一顿早餐,十点钟再慢悠悠地去各干各的活。中午休息,便找个宁静的去处,浅浅地喝上一杯茶。
让人不由得想起林清玄说的他姥姥说过的一句话:你吃那么急,要去赶死吗?
可不是吗?春有繁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要保有淡定的心情、饱满的心灵,少不得要有点“比慢精神”。“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民俗中,“诗意的栖居方式”尽在其中。
愿西安长存。
民俗能够沿习至今的,已不多了,多数都被碾碎在现代化的车轮下。我所列举的,不知在若干年后是否也会消失。
中国,请留下你独特的民俗,留下你的文化之魂,给你的子子孙孙吧!华夏儿女,该是独特的!华夏民俗,应当永恒。
如果说,西藏的民俗反映的是民俗中虔诚执着的那一面,那么边城阆中的民俗则很好地反映出了民俗中自然率真的一面,而古城西安的民俗则反映出从容的闲适韵味。
在展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分镜头后,结尾两段只有寥寥数语表达对民俗消逝的哀叹以及苍白无力的祈求,显得勿忙而粗疏。如果能在结尾点出民俗文化濒临危机的原因,并相应指出挽救民俗文化的方向、意义,文章会显得更为深刻。 这篇文章开头入题迅速,生动形象。文章选材恰当,所选择的三幅民俗画面各具特色,反映出中华民俗中“有滋味”的神韵。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让人在领略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得到不少哲理启迪。语言方面,整体来说清丽顺畅,弥漫文中的文化韵味,让人回味隽永。可以说这是一篇比较不错的考场作文。
但是,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可资推敲之处还有不少,比如第2段“历史悠悠,泱泱华夏”结构不对称,“孕育了千姿百态”成分残缺。议论部分的力度也需要再加强,才能体现文章的深度。下面这篇修改后的文章,在完善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之外,着重增强了议论部分,既表达了对汉民族信仰缺失、民俗消隐的忧虑,又对民俗保护提出见解,比原来空洞地说“愿……永恒”“愿……长存”有深度得多,文章自然就更上一个层次。
俗的大海烟波浩渺,我独舀“民俗”这一瓢来说事。
泱泱华夏,悠悠历史,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千姿百态、独具特色、回味隽永的民俗之花。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滚滚浓烟,有些东西正渐渐远去。当我们终于惊觉,我们开始急急搜寻,殷殷挽留那些硕果仅存的华夏风味。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一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遇。”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中的话轻轻在耳旁响起。
就在我们感叹华夏民族民俗风味日渐稀汤寡水时,珠穆朗玛峰下执拗而淳朴的梵呗却在宣示着藏族人民的坚守与护持。
在西藏,你随处可见转经的信徒们,不论是在农家门口,还是在市场角落。在通往大昭寺、小昭寺的路上,永远有人在虔诚地跪拜叩首,为所爱之人祈求上天的恩惠。在羊卓雍措边上,你可以感受到,人们转湖时的简单、虔诚。
在雪域高原的民俗活动中,每个人都有一个信仰。相比较而言,如今的汉民族,对于民俗的轻忽、对于信仰的漠视就不能不令人倍加关注。须知,民俗的消隐、信仰的缺失,将导致一个民族“根”的枯萎。
好在我们还有阆中。阆中的雨,不知敲开多少历史的门,从中又走出了多少曼妙的女子。一纸油伞,一袭白衣,总让你觉得是在戴望舒的雨巷里。而一声吆喝会将你拉回现实。
在这里,仍旧有艄公戴着斗笠,撑着竹篙,大声吆喝你上船,小心摆渡你到对岸。当夕阳坠山,暮至人散,艄公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走向一个地方。在那里,有最爽口的“张飞牛肉”。烫一壶酒,上两盘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吃饱喝够侃足了,倒头便睡,老板是绝不会赶你走的。
在这里,豪情暖意仍在。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小心翼翼;有的只是古道热肠、率真随意。中国民俗中的古朴温馨,就这样镶嵌在边城的山之隈、水之湄。
抚过斑驳城墙,背靠夕阳,面向生活。游弋在古都西安,你依然可以领略到民俗中安步当车、慢食当肉的那份从容。
人们往往早上八九点起床,然后找一家自己喜欢的馆子,好好吃上一顿早餐,十点钟再慢悠悠地去各干各的活。中午休息,便找个宁静的去处,浅浅地喝上一杯茶。
让人不由得想起林清玄说的他姥姥说过的一句话:你吃那么急,要去赶死吗?
可不是吗?春有繁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要保有淡定的心情、饱满的心灵,少不得要有点“比慢精神”。“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民俗中,“诗意的栖居方式”尽在其中。
在搜寻中觉悟,在觉悟中呵护和重建,我们的民俗之花才能长开不败。西风东渐、唯洋是从的心态要不得。黄皮肤、黑头发是祖先赠予的种族印记,刻镂着我们的来处、我们的渊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的佳风美俗,在新时代里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理性,让谣言走开·
谣言: A型血的人最招蚊子。这类抱怨还包括AB型、O型和B型等不同版本。
真相: 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能证明不同血型的血液对蚊子的吸引力有异。只要你在呼吸、出汗或散发热量,你的体温,释放出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汗液中的丙酮、辛烯醇、乳酸等林林总总几十种因素都能诱惑蚊子。所以,刚做完运动、大汗淋漓的人是蚊子的最爱,他们大口喘气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汗水中的化学物质对蚊子极具吸引力。
蚊子的视觉系统在阴暗的环境中最为活跃,反光效果较弱的黑色最吸引它们,所以深色衣服易招蚊子。
要避免蚊子的叮咬,应注意个人卫生,适当选择驱蚊产品,并选择浅色着装。
谣言: 在野外遇到熊时,最好躺下装死,因为熊不吃动物的尸体。
真相: 熊虽然是杂食性动物,但大多数熊更爱吃肉,对动物的尸体也来者不拒。“装死逃过熊掌”的案例往往是因为当时熊并不饿,而当事人蜷缩躺下、用手护住头颈装死的举动,能避免熊受惊进行自卫性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