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间距离的Logistic序贯多分类的成都空气质量污染分析

来源 :科学技术与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64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气质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分析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采用类间距离的序贯Logis-tic 多分类 方法对成都市 2019 年 5 月-2020年4月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分析,该方法基于类间距离,把多分类问题转化为多个二分类问题,再基于序贯的原理使用二分类Logistic,最后利用逐步回归后的正确率来分析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实验结果表明,PM2.5、PM10、NO2、O3这4类污染物对成都市空气质量的综合影响力最大,政府应该加强对这几类污染物的联合监控,并制订相应的政策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他文献
脑网络已在神经成像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高阶功能连接网络和超网络在脑疾病诊断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两种网络均存在相应的问题:高阶功能连接网络虽然考虑了网络的时变特性,但并不能处理网络中的空间多元交互问题;而超网络虽然可以表征多个大脑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并未考虑网络的动态特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融合了高阶功能连接网络和超网络的特性,提出一种具有时变特性的脑功能超网络的构建方法.该方法在考虑到脑网络时间动态性的基础上,基于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
为研究干湿循环对深部砂岩的强度劣化机制和能量演化规律,对经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的砂岩进行基本物理参数的测定、单轴压缩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测,探讨砂岩单轴抗压强度劣化及单轴压缩过程中能量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劣化效果明显,但平均劣化度逐渐减小,说明干湿循环对岩石的损伤劣化效果逐渐趋于稳定.干湿循环10次以后,砂岩在SEM下可以观测到明显的絮状物,单轴抗压强度降低明显,并呈现一定的延性特征.在单
核电取水区域翼墙结构是核电厂正常运行中不可或缺的枢纽,故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抗震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以中国滨海某示范快堆工程取水区域为项目背景,基于ANSYS软件及用户可编程特性(user programmable features,UPFs)二次开发工具建立进水口翼墙-地基三维动力相互作用模型,考虑厂址的地基非均质特性和多荷载耦合作用进行静动力联合分析,得出不同工况下进水口翼墙整体的主应力分布情况,以及结构变形和构件内力的变化规律,同时基于Geo-Studio岩土专业软件对地基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结
为了研究地聚物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尺寸效应,设计了边长分别为70、100、150和200 mm的地聚物再生骨料混凝土立方体试块,研究不同氧化物摩尔比条件下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结果表明:地聚物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尺寸换算系数不能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2002)中规定的系数,采用线性拟合的方法给出了尺寸换算系数与氧化物摩尔比的关系;通过对尺寸效应的研究,发现边长为200、150和100 mm的地聚物再生骨料混凝土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均符合Bazant尺寸效应理论,采用
为了改善普通乳化沥青的高温性能,选择水性环氧树脂(waterborne epoxy resin,WER)和丁苯橡胶(styrene butadiene rubber,SBR)两种改性剂制备 WER-SBR 复合改性乳化沥青(WER-SBR composite modified emulsified asphalt,WER-SCMEA),通过动态剪切流变和同步热分析试验对WER-SCMEA的高温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WER掺量较小时,各温度条件下WER-SCMEA的高温流变性能不及SBR改性乳化沥青,但
金属屋面系统常用于各种重要的地标建筑中,经常受到周期性的太阳辐射、温度变化和其他环境影响.针对直立锁边445J2铁素体不锈钢屋面系统开展温度效应研究.考虑不同约束条件和温度等因素,分析屋面系统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作用下,直立锁边不锈钢屋面系统存在应力集中和热膨胀位移现象.屋面系统应力和位移随着温度增加而变大,温度每增加1℃,应力和位移最大增加1.9 MPa.屋面板的水平位移要明显大于竖向位移,且在一端固定约束条件下水平位移最大约9.19 mm.板面应力随约束条件增强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41.7%、
为了精确识别悬索桥结构构件的损伤位置及程度,建立悬索桥空间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准静态加载提取并分析结构的位移、应力影响线,并构建了影响线曲率差指标,通过提取结构振型与频率,构建悬索桥结构柔度矩阵,并构造柔度曲率差变化率指标,用于悬索桥结构构件损伤识别.基于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融合影响线与柔度指标,对模型中纵向下弦杆、纵向斜腹杆和吊杆的不同位置与程度损伤进行识别敏感性研究.研究表明,柔度曲率差变化率损伤识别指标比影响线损伤识别指标对悬索桥构件损伤更为敏感,信息融合指标比单一损伤识别指标
结合高速公路拓宽改建工程案例,基于有限元计算技术,对既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不同交通工况的力学响应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上中面层实行材料性能差异的车道差异化路面结构设计方案;分析设计年限内临近轻载与重载车道之间形成的路面内部上中面层竖向界面及其下层竖直面上的剪应力,研究接触状态和荷载作用位置对剪应力的影响规律及剪切破坏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荷载作用位置不同时,界面及下层竖直面上产生的剪应力分布规律也不同,荷载位于重载车道中央时剪应力随着深度增加在逐渐增大,最大值出现在半刚性材料底基层层底;而位于竖向界
为研究过岔方式及过岔速度对机车通过固定辙叉时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固定辙叉伤损原因,基于铁路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采用75 kg/m钢轨12号道岔固定辙叉和JM3标准车轮型面,应用SIMPACK软件建立机车-固定辙叉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机车在不同速度、从不同方向通过固定辙叉时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机车通过固定辙叉时,垂向力、磨耗数的速度敏感区主要在70~80 km/h.脱轨系数的速度敏感区主要在90~100 km/h.提高速度会降低机车运行稳定性,增大脱轨风险,加重轮轨磨耗.在相同速度下,机车逆向过叉时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乌鞘岭隧道“无人化”立拱施工的需要,确定围岩在动态施工中的变形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在文献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了围岩拱顶沉降在动态施工中的解析解.结合FLAC3D专业岩土数值分析软件,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同时模拟了围岩在真实时间下的施工力学响应,得到了立拱断面中拱顶与两侧拱脚在隧道开挖、立拱以及喷射混凝土等过程中的变形规律,以期为后续的新乌鞘岭隧道“无人化”立拱专项研究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