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精彩飞扬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19791013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是学生自由翱翔的天空。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钟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什么样的课堂教学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记得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这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重大,于是,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我的语文课堂该如何进行?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航标?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有以下课堂:
  一、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孩子门课堂上度过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1、展示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
  教师”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创设一个哀悼的课堂气氛,在中情境下学生油然而感总理的离去人民那种万分沉痛的心情。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宇宙天体的录象、制作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一起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地球、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的提出:“你们想了解地球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昂然,跃跃欲试。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当中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的时候,让学生知道作者借想象,提出苦孩子们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的孩子们,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孩子们的希望,诱发学生从丹麦想到我们的旧中国,想到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才使这样的希望变成了现实。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聆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因此,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小音乐家扬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音乐天才”选择了配乐,“语言家”选择了讲故事,“画家”选择了画连环画,“艺术家”则选择了演课本剧。这样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体现了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也使的语文观得以体现。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家长等多中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外还是在课内,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贮备量。
  2、引领学生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例子教给学生学习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收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进给学生阅读。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唐诗三百首》《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启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翱翔于想象王国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意义。让我们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有位名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于今后能否掘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其他文献
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学生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其次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有选择接受与不接受的权利。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经过他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所接受。教师只有清楚、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过去,我们总是认
本文以不同产量潜力的品种(系)为试材,分析了不同产量潜力品种(系)的形态、生理和产量性状。同时以辽宁省2个主栽大豆品种和美国俄亥俄州2个主栽大豆品种的杂交、回交衍生群体
本研究将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胚作为外植体,在二倍体胚的遗传再生与转化条件的基础上对部分条件进行优化,成功摸索出单倍体幼胚培养中的倍性鉴定方法,成功获得了单倍体再生植
所谓班级它是一个集体的代名词,实质是由几十个不同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教学的需要而结合在一起的小团体.因而要管理好班级,就要管理好每一个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一个不同思想的集体中,是否就能制定一个死规矩来套住大家约束大家呢?实践告诉我这是完全行不通的作为老师,是面对有思想的人,而不是木偶,我们应该因班级而异.结合本班实际进行管理.  一、以爱为首 深入了解学生 建立
随着马铃薯种植区域的逐渐扩大和产量的不断提升,马铃薯已经成为第三大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在马铃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种病虫害却始终威胁着马铃薯的生产,其中晚疫病是最主要的病害,造成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严重威胁着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防治晚疫病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培育抗性品种。抗性品种的培育需要大量抗性资源,借助QTL定位的方法可以找到更多的抗性资源,通过杂交或转基因的方法将这些抗性资源导
对由10个春小麦(系)组配的6套遗传分析材料(每套材料包括双亲、单交的F1和F2、回交的B1和B2等世代,以及这些世代的自交后代),1998年所测定的13个性状与1999年所测定的11个性
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
摘 要:思想政治课在现实教学中处于“尴尬”境地,本文对此提出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知识来巧化学生的思想问题,从三个案例入手,寓教于学让学生愿学乐学政治,真正体验政治学科魅力,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效率。  关健词:学科知识 巧化 思想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却显得有点“尴尬”。一方面,它担负着智育与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