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数学教学开放度的探索和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其人生最振奋的时期,课堂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一些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特别是在公开课上,生怕出现“冷场”局面,一旦学生答不出来,教师或是急于启发引导,不顾及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状态,把学生引入早已为其设置好的“思维圈”内;或是学生“启而不发”时,便立即换人。这种不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不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教师超前引导、越俎代庖的教法,往往妨碍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原本宽松、快乐的课堂变得紧张、沉闷又浮躁。同时,我们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强调规范,强调标准答案,让学生“年复一年”地模仿、训练,直至符合教师提出的“规范”为止,而完全忽略了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血有肉、思维极其活跃的孩子。我们在有意无意中用所谓的“规范”和标准答案,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激情和创造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考试的改革和创新、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当前教育界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开放式数学教学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发展潮流。近几年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开放式数学教学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提高到开放性教学应有的高度来认识,使得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程度仍然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探讨如何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程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笔者就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要求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發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1)培养和捉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索的策略;(3)鼓励学生参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4)刺激学生提高数学智力;(5)鼓励学生彼此讨论交流与合作。这种教学模式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为了所有的学生。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亲自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交流和合作的互利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应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T型、马蹄型、蜂窝型等。这些形式都以打乱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为基本模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构成,小组一般由5人或7人组成,也有4人、6人小组等等。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学习。
  2.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
  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往,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
  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四、积极创造条件,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
  
  数学开放性型题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数学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总之,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是提高数学教学开放度的重要途径。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型题。
  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此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广,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或给出结论,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都是使常规性题目变为开放题的有效方法。
  2.设计数学开放题的基本要求。
  设计数学开放题要选择有用、有趣、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角色,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最佳发展。
  3.适度开展数学开放题教学。
  由于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费时太多,而课堂教学受课时的制约,所以,必须适当控制问题的开放程度,必要时教师作一些铺垫。另外,鉴于我国当前的教学实际,学生对数学开放题不太适应,不宜多搞。但同时,为使数学开放题逐步进入课堂,我们应根据时代的需要,大力推进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积极进行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探索,为最终提高数学教学的开放度而努力。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提出四条看法:要灵巧,具有技巧性;要确切,具有科学性;要鲜明,具有启发性;要有情趣,具有趣味性。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教学语言    在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全面推行过程中,教师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实施者。教师对课改精神体悟深刻与否,课程内容传达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效果的好坏。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