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正常肝静脉流出道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学研究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wuyao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和测量国人正常肝静脉(HV)流出道及其毗邻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3月,对57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测肝左静脉(LHV)、肝中静脉(MHV)及肝右静脉(RHV)汇入下腔静脉(IVC)的开口类型、开口的水平位置关系、开口上缘与膈肌裂孔的位置关系,比较LHV、MHV及RHV开口直径的大小及其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距离;观察膈肌裂孔形态及其与IVC之间的组织结构,比较膈肌裂孔长径、短径的大小。两样本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57例肝脏标本HV的开口类型有4种:IVC壁有2个HV开口(LHV+MHV,RHV)占73.68%(42/57),有3个HV开口(LHV、MHV、RHV)占17.54%(10/57),RHV开口旁存在直接开口于IVC的肝右上静脉占5.26%(3/57),RHV开口处被条索样结构分隔占3.51%(2/57)。LHV、MHV及RHV开口的直径分别为(9.25±1.84)mm、(8.94±1.52)mm及(14.29±2.84)mm,RHV直径大于LHV及MHV直径(P值均<0.01)。49例LHV或共干(LHV+MHV)开口上缘高于RHV,占85.96%(49/57);8例与RHV开口上缘等高,占14.04%(8/57)。39例RHV和37例LHV、MHV开口位于膈肌裂孔下方,2例LHV+MHV共干开口上缘位于膈肌裂孔上方。位于膈肌裂孔下方的LHV、MHV及RHV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最短距离分别为(3.19±0.74)mm、(3.62±0.81)mm及(9.03±3.02)mm,RHV开口上缘至膈肌裂孔的距离大于LHV、MHV至膈肌裂孔的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膈肌裂孔的长径和短径分别为(26.94±3.47)mm及(19.62±2.80)mm,裂孔长径大于短径(t=10.242,P<0.01),HE染色显示膈肌裂孔处的IVC管壁外分布大量纤维结缔组织。

结论

正常成人HV汇入IVC的开口类型中以LHV及MHV共干最多见,其开口水平位置多高于RHV开口,少部分RHV开口被条索状结构分开;LHV及MHV开口至膈肌裂孔的距离更近,少部分LHV及MHV开口上缘位于膈肌裂孔上方;IVC与膈肌裂孔之间间隙由纤维结缔组织所充填,而非膈肌中心键直接附着。这些解剖特点将有助于HV流出道疾病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持续负压伤口疗法(NPWT)治疗开胸术后切口不愈合伴胸骨骨髓炎和窦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的62例开胸术后切口不愈合伴胸骨骨髓炎和窦道患者,按是否采用PRP治疗,将2011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2例患者纳入单纯NPWT组,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患者纳入联合治疗组。单纯NPWT组患者于清创手
期刊
目的观察负压伤口疗法(NPWT)联合猪ADM敷料修复非手术治疗患者四肢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2012年6月—2015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深Ⅱ~Ⅲ度四肢烧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并结合患者个人意愿分为NPWT组(应用间歇式负压吸引模式治疗,负压值为-16.6 kPa)10例、ADM组(应用猪ADM敷料治疗)7例和NPWT+ADM组(同前联合间歇式负压吸引与猪ADM敷料治疗)1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痛风创面的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8例痛风患者共10处创面。创面大小2.5 cm×0.5 cm~3.5 cm×2.5 cm。采用口服药物降尿酸,待血尿酸水平接近正常水平、创基条件改善明显后行手术清创。术中彻底清除失活及不健康组织,再经直接缝合或移植自体皮片修复创面;对创基条件不理想者覆盖异体皮,通过换药促进创面愈合。术后继续行降尿酸对症治疗,并辅以红
目的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烧伤住院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完善及时有效的儿童烧伤防治系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5年6月烧伤科收治的14岁及以下烧伤住院患儿的病历资料,统计性别和年龄、致伤地点和原因、致伤时间、伤情、伤后入院时间和现场处理、住院天数和治疗情况等。另将患儿分为4个年龄段:小于或等于1岁、大于1岁且小于或等于3岁、大于3岁且小于或等于7岁、大于7岁且小于或等于1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