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蝴蝶 莫名的忧伤 在莫名的顷刻 被莫名的某事纠缠 蝴蝶的苦笑 在莫名的夜空中弥散 夜风吹皱昏暗的路灯 夜雨淋湿细碎的身影 莫名的陌路人,打听夜的走向 以及蝴蝶的居所 抓一把夤夜的闪光 手掌上就有了蝴蝶莫名的眼泪 我的腳印,开始跟踪我,寸步不离 并进入一个人的心房 这莫名的夜,总是心律不齐 冬夜的雪 冬筑造了一座雪的寒宫 囚禁的山川,天寒地冻 囚禁的江河,水流成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蝴蝶
莫名的忧伤
在莫名的顷刻
被莫名的某事纠缠
蝴蝶的苦笑
在莫名的夜空中弥散
夜风吹皱昏暗的路灯
夜雨淋湿细碎的身影
莫名的陌路人,打听夜的走向
以及蝴蝶的居所
抓一把夤夜的闪光
手掌上就有了蝴蝶莫名的眼泪
我的腳印,开始跟踪我,寸步不离
并进入一个人的心房
这莫名的夜,总是心律不齐
冬夜的雪
冬筑造了一座雪的寒宫
囚禁的山川,天寒地冻
囚禁的江河,水流成冰
囚禁的雪,一个铺天盖地的白
让这个世界圣洁
如初生的婴儿,如我丢失的从前
树叶飘零,鸟鸣南飞
准备就绪的万物
披着冬装酣然入梦
只有一壶浊酒醒着,尚存暖意
把寒冷的冬夜啜饮,直至天明
清晨,打开冬的门扉
一枝白梅在昨夜的故事里,笑逐颜开
那一定是乘隙出逃的雪
其他文献
风和日丽的春天,我们一位清华建筑博士和一位土木硕士有幸到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地现场,聆听建设者的讲述,了解了正在运用的建筑高科技,可以说上了一堂建筑智造的实践课。 4月20日早上7点,我们从清华坐地铁4号线,倒6号线,近两个小时,从北京西北方向来到约50公里距离的东面——北京城市副中心。 走在大街上,两侧可以看到多处工地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并已经初具规模。今年年底前,北京最重要的党政机关将到
月照昆玉河 柔情被剔去以后 冬夜就只有骨头了,如刀闪光 一泓湖水,从颐和园走来 在夜的目光里流淌 从前躲过的风云 舍不得遗弃,已经收藏 码头的灯光还亮 再大的风过来 体内,也掀不起惊涛骇浪 往事如烟,黑白无常 大大小小,哪能相忘 想起船桨,想起紫薇蔽日 想来想去,总是觉得不期而遇 比如约而至更让人感到 这个世界小的 只剩下一个月亮 寒风又起,冷月清凉 昆玉河朝着
一个愿望 桃花山下躁动的山野田地,渴求春风 在青草中衍生,每一条田塍 每一道沟渠,都是追寻血之脉径 突然就打开一扇碧宫珠门 一个法制封存好的世界 锁着一个愿望—— 一条静止了的千年鱼 在松柏下面,在长满青苔的红墙下面 在红唇白齿之间 有一支烛,一旦点燃月光 就会把胸腔内的躁动瞬间溶化在宣纸上 最初心,是徽墨做的 一树梨花的白 一树梨花的白,白成了山野的一地野菜 给白装
愛 岩石上 一个大大的鲜红的爱字 在宇宙间醒着 一直醒着 我在它上面站着,坐着,躺着 爱把我楼在它的怀中 仿若我是一个大大的婴儿 雨走来 雨走来 把天空和大地涂成水色 汽车,伞是流动的水 树木安静,安静的似乎不存在 雨停在一枚落难的枯叶上 枯叶瞬间有了光泽 仿佛干涸的血管找到血液 收拢伞,我把自己放进水中 我是一朵站立的浪花 我是自己的岸 春天像面镜子 春天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坐在实验室捣鼓着新买的飞控模块,在青岛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的学弟学妹给我发来了视频,实时转播我暑假在家独自设计制作的水下机器人的第一次下水。他们已经经过了一整天紧张激烈的比赛,还不知疲倦地利用赛后暂时空置的比赛场地调试我亲手设计制作的机器人。 我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2017级的学生,大学期间加入了学校的G_Robot社团,从此开始了我的机器人竞赛之旅。G_Robot社
正月初六傍晚下了场雨 雨水從屋檐跳了下来 暮色更亲情 恍惚。熟悉又陌生 屋里的他和她 像是盏双芯灯 星星一样平静地亮着 因此,这个村庄 才是我的村庄 这个傍晚属于我的傍晚 窗外,雨在下 还有我的记忆 此时,隐约中 灯光在微风里晃了晃 黄昏,下了场暴雨 黑夜提前抵达房间 雷雨像赶着下班的营业员 粗暴地推销她的大雨 这场雷雨 犹如初收的礼物 女儿兴奋的尖叫声
与我第一次见面的中国人一般都会问我相似的问题。 最常问的应该是“中国菜习惯了吗”。 我从来没有问过一个住在澳大利亚的外国人“澳大利亚菜习惯了吗”。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澳大利亚菜”到底是什么。 我问了一个朋友,为什么中国人总是问我这个问题。她告诉我中国人也会问其他中国人这个问题,比如一个四川人会问住在四川的山东人“四川菜习惯了吗”。她提醒我在中国打招呼的时候可以问“你吃饭了吗”,关于“吃饭”
主持人语: 沙马的诗歌,抓住瞬间的感受,直面生存,揭示阜徽个体生存的紧张感和当下感,他总是把那个细小的痛感和快感紧紧抓住,他的诗歌围绕着细微的感受展开,始终保持着一份诗人特有的敏感性,把日常性和无逻辑性进行有效结合,对生活,对自身以及周围的人和物,始终保持着一种相对疏离的距离感和冷静观察。张阿克的这组诗歌有他写作上的一致性:平和、内敛、淡然、隽永。他知道一面低垂的旗帜更能够营造一种怆然,在山川草
大三的某一天,我被老师突然叫去办公室,要我负责一个大型活动的策划和对接。我突然有种“临危受命”的紧迫感,好像“封印”的初、高中学生干部的细胞被激活,大脑开始疯狂运转。从活动开幕式流程都搞不清楚,到后来闭幕式全流程都游刃有余。这件事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自信,但过程中各种犯错和失败,有时还导致全员加班的“惨重”后果,也让我有了大学毕业后“端什么饭碗”的紧迫感。 我决定大四考研,继续在动画领域深入研究,希
李云超,女,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蒋登科,文学博士,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诗歌对中国文化诗性气质的养成,对中国人的人格精神、审美观念的建构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当代的新诗艺术探索同样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化追求,文化发展方式的多元化和科学技术引发的传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