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台市博物馆所藏金农《古佛图》轴,曾被文物鉴定大家张伯驹先生赞赏过。这件曾险被当作柴火烧掉的国宝,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金农,“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浙江钱塘人,字寿门,号冬心、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金农别号颇多,这在扬州八怪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从中我们可以管窥到金农的人生际遇和艺术感想。“心出家庵粥饭僧”、“冬心居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这些都是金农与佛相关的别号。“居士”为佛家语,即居家修道之士。“苏伐罗吉苏伐罗”与“金吉金”意思相同,“苏伐罗”为“金”之梵典译音。
金农自小研习书文,天资聪颖,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金农博学多才,嗜奇好古,早年投师吴门何焯为师,其诗文才华已负盛名。金农五十岁后才学画,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他从未把自己以画家自期,作画只是文人的遣兴墨戏。在金农的作品中没有崇山峻岭的大幅画作,但观其传世之作,大多包含着文人性质雅的一面,用诗人般心灵,信手拈来,即成画图。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形象鲜明突出;山水构图别致,简朴疏秀;其梅、竹用笔奇拙。
金农一生坎坷,备尝人间艰辛,每遇挫折便产生出家的念头,但七十岁后才真正皈依佛门。金农出生在一个崇佛的家庭,自小便于佛结缘,画佛也就成为金农修行的一种方式。金农弟子同为扬州八怪的罗聘在《冬心先生画佛歌》中写道:“转而画佛求福褆,自称如来最小弟。三熏三沐图一躯,佛幌轻烟散香气。清净眼耳清净身,端坐独结清净因。”可以想象金农这位“如来最小弟”画佛时正襟危坐,以佛画佛的场景。金农在《画佛题记》中写道:“上世慧文人奉佛者,若何点、周颙之流,然未能断荤血而节情欲,当时故有周妻何肉之诮。予自先室捐逝,洁身独处,畜一痖妾,又复遣去。今客游广陵,寄食僧厨,积岁清斋,日日以菜羹作供,其中滋味亦觉不薄,写经之暇,画佛为事,七十衰翁,非求福禔,但愿享此太平,饱看江南诸寺门前山色耳”,“余年逾七十,世间一切妄念种种不生”。加上其常年写经、念经、画佛,精诚所至,所画之佛皆应《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佛国境界。
金农在其《画佛题记》自序中云:“予初画竹,以竹为师。继又画江路野梅,不知世有丁野堂,又画东骨利国马之大者,转而画诸佛,时时见于梦寐之中。”这也成为金农初始画佛的一个机缘。金农的一生处于清朝康雍乾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这时期的中国,无论社会经济结构还是思想文化形态,都处于新旧代谢的重要转折期。扬州地处要冲,康雍乾时期其繁华程度达到顶峰。大批富商大贾在满足奢侈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上的需求为大批书画家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金农的画题材广泛,花卉、山水、人物等,其佛教题材的画更是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烟台市博物馆藏的《古佛图》轴,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此画纵117厘米,横47厘米,是金农画佛题材中少见的巨幅大作。画中有佛祖一尊,身材伟岸,面目安详,双目微闭,两耳垂肩,一臂坦露,拱手伫立,作说法状。佛祖身披朱红色衣,长袍及地,映衬全图有光辉灿烂之感,昭示着佛祖定能给芸芸众生带来福音。此画用笔古拙奇幻,衣服的皱褶用其多变的书法线条写出,尽管那些线条看去有粗服乱头之感,却有种升腾动荡的神幻意境。繁而不乱,雄浑刚健,犹如荒原劲草。表现出佛家之精神内涵。佛的两旁,作者用其古朴浑厚的书法提有两排楷书落款,此书是金农首创的“漆书”,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行筆只折不转,像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成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具有朴素简洁风格,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别具一格。而《古佛图》中其“写经雕版”式的楷书,似乎与民间书法一脉相通,没有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却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其书法的启迪意义非常深远。画中左方有自题《古佛颂》,题后款署“苏伐罗吉苏伐罗越日又书与扬州僧舍”,款下钤一白文篆书印章“金吉金”。左侧裱边有跋云:“庚申十月山阴何澍拜观于十笏山房”。这里的“十笏山房”即为“十笏园”(今潍坊市博物馆馆址)。此画原珍藏于“十笏园”,后流入黄县城丁百万手中。40年代土改复查时,丁家浮财被分,丁家的林姓长工见园内丢弃两捆字画,便带回家让老伴当柴烧,老伴埋怨他净拿些没用的,顺手丢到阁楼梁上,再也没有理会。60年代初,原烟台地区博物馆在黄县西松岗村收购古画时,终于将此宝寻回“家”。《古佛图》不仅是一件罕见的艺术圣品,其流传经历更显其珍贵。
金农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领悟,使金农由一个自命不凡的诗人转变为专业画家之始,就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前所未有的革新精神,最终使他登上了清代“画佛”之宝座,杨岘就曾评曰“石谷为画圣,冬心为画佛耳”。金农以画养性、以佛修身,他的绘画造型奇古、风格独特、笔墨精妙,给近现代画坛以巨大影响。数百年后,当我们再次欣赏金农这幅《古佛图》轴时,仍然为他神奇的创造而激动不已,叹为观止。
金农,“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浙江钱塘人,字寿门,号冬心、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金农别号颇多,这在扬州八怪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从中我们可以管窥到金农的人生际遇和艺术感想。“心出家庵粥饭僧”、“冬心居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这些都是金农与佛相关的别号。“居士”为佛家语,即居家修道之士。“苏伐罗吉苏伐罗”与“金吉金”意思相同,“苏伐罗”为“金”之梵典译音。
金农自小研习书文,天资聪颖,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金农博学多才,嗜奇好古,早年投师吴门何焯为师,其诗文才华已负盛名。金农五十岁后才学画,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他从未把自己以画家自期,作画只是文人的遣兴墨戏。在金农的作品中没有崇山峻岭的大幅画作,但观其传世之作,大多包含着文人性质雅的一面,用诗人般心灵,信手拈来,即成画图。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形象鲜明突出;山水构图别致,简朴疏秀;其梅、竹用笔奇拙。
金农一生坎坷,备尝人间艰辛,每遇挫折便产生出家的念头,但七十岁后才真正皈依佛门。金农出生在一个崇佛的家庭,自小便于佛结缘,画佛也就成为金农修行的一种方式。金农弟子同为扬州八怪的罗聘在《冬心先生画佛歌》中写道:“转而画佛求福褆,自称如来最小弟。三熏三沐图一躯,佛幌轻烟散香气。清净眼耳清净身,端坐独结清净因。”可以想象金农这位“如来最小弟”画佛时正襟危坐,以佛画佛的场景。金农在《画佛题记》中写道:“上世慧文人奉佛者,若何点、周颙之流,然未能断荤血而节情欲,当时故有周妻何肉之诮。予自先室捐逝,洁身独处,畜一痖妾,又复遣去。今客游广陵,寄食僧厨,积岁清斋,日日以菜羹作供,其中滋味亦觉不薄,写经之暇,画佛为事,七十衰翁,非求福禔,但愿享此太平,饱看江南诸寺门前山色耳”,“余年逾七十,世间一切妄念种种不生”。加上其常年写经、念经、画佛,精诚所至,所画之佛皆应《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佛国境界。
金农在其《画佛题记》自序中云:“予初画竹,以竹为师。继又画江路野梅,不知世有丁野堂,又画东骨利国马之大者,转而画诸佛,时时见于梦寐之中。”这也成为金农初始画佛的一个机缘。金农的一生处于清朝康雍乾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这时期的中国,无论社会经济结构还是思想文化形态,都处于新旧代谢的重要转折期。扬州地处要冲,康雍乾时期其繁华程度达到顶峰。大批富商大贾在满足奢侈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上的需求为大批书画家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金农的画题材广泛,花卉、山水、人物等,其佛教题材的画更是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烟台市博物馆藏的《古佛图》轴,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此画纵117厘米,横47厘米,是金农画佛题材中少见的巨幅大作。画中有佛祖一尊,身材伟岸,面目安详,双目微闭,两耳垂肩,一臂坦露,拱手伫立,作说法状。佛祖身披朱红色衣,长袍及地,映衬全图有光辉灿烂之感,昭示着佛祖定能给芸芸众生带来福音。此画用笔古拙奇幻,衣服的皱褶用其多变的书法线条写出,尽管那些线条看去有粗服乱头之感,却有种升腾动荡的神幻意境。繁而不乱,雄浑刚健,犹如荒原劲草。表现出佛家之精神内涵。佛的两旁,作者用其古朴浑厚的书法提有两排楷书落款,此书是金农首创的“漆书”,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行筆只折不转,像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成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具有朴素简洁风格,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别具一格。而《古佛图》中其“写经雕版”式的楷书,似乎与民间书法一脉相通,没有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却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其书法的启迪意义非常深远。画中左方有自题《古佛颂》,题后款署“苏伐罗吉苏伐罗越日又书与扬州僧舍”,款下钤一白文篆书印章“金吉金”。左侧裱边有跋云:“庚申十月山阴何澍拜观于十笏山房”。这里的“十笏山房”即为“十笏园”(今潍坊市博物馆馆址)。此画原珍藏于“十笏园”,后流入黄县城丁百万手中。40年代土改复查时,丁家浮财被分,丁家的林姓长工见园内丢弃两捆字画,便带回家让老伴当柴烧,老伴埋怨他净拿些没用的,顺手丢到阁楼梁上,再也没有理会。60年代初,原烟台地区博物馆在黄县西松岗村收购古画时,终于将此宝寻回“家”。《古佛图》不仅是一件罕见的艺术圣品,其流传经历更显其珍贵。
金农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领悟,使金农由一个自命不凡的诗人转变为专业画家之始,就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前所未有的革新精神,最终使他登上了清代“画佛”之宝座,杨岘就曾评曰“石谷为画圣,冬心为画佛耳”。金农以画养性、以佛修身,他的绘画造型奇古、风格独特、笔墨精妙,给近现代画坛以巨大影响。数百年后,当我们再次欣赏金农这幅《古佛图》轴时,仍然为他神奇的创造而激动不已,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