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是客观生活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生活情感的具体展现。习作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习作教学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习作源于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人和事,从他们的习作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以及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生活是习作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习作便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把习作教学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是可以起到教学和育人两不误的作用的。
  学生写作文,主要以生活为基础。写作文的过程既是培养、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又是陶冶、丰富学生情感的教育过程。学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内在动力,而作文又是其情感的真实记录,习作教学应担负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的使命。因此抓住这一切入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把对整体学生的心理教育与个别学生的心理教育相结合,把习作训练的触角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们倾吐的欲望。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习作过程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通过习作教学教育学生正确体验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习作的关系。生活是习作的素材,学生要学会适应生活,学会与人交流,从而学会创造生活,这样才能写出贴近生活的习作。同时,要重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重视阅读与习作的关系,鼓励写真话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习作构思中悟出真、善、美与假、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美感,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我们要抓好习作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各种班队活动也是生活。总之,我们应当把习作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
  我们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习作的艰苦劳动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凡事都可以写。整个习作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参与作者的感情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学生写出他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
  学习写作文和提高认识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经常写作文会使一个人勤于动脑,感情丰富,思想活跃,促进认识能力的提高。中学生掌握了足够的字和词汇,视野逐渐扩大,就能主动观察周围变化,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对于生活中可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教师在批阅中,通过与学生不断地双向互动,久而久之,便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衡量好坏、美丑、善恶的标准,使其用这种标准衡量生活,从而提高辨别力,丰富感情,对于肮脏和丑恶的人和事敢于鞭挞,提高审美能力,在习作活动中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二、通过习作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调节人的内心活动,它会推动一个人去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排除与目的相矛盾的愿望与行动。中学生身心正处于幼稚和半幼稚状态,意志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习作中,要培养学生的恒心,要让学生认识到习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认真观察、长期练笔,特别是通过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来不断克服困难、增强耐挫力才能提高。由此可见,学生意志力的发展是要建立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础上的。通过长期不断的习作训练,顽强而不急于求成,坚忍不拔而不知难而退,持之以恒而又不一暴十寒等优秀品质就会逐渐养成。这将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人生道路上终身受益。
  三、坚持写日记是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同时,有效的发现、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四、习作教学要指导学生写健康的文章
  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调。健康是必须要兼容社会共性和生命个性的,如果习作中处理好了自私狭隘和宽容理解、冷漠捉弄和友善关爱、自鸣得意和虚心进取、情感与理智、消极与积极、阴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主流与支流等关系,懂得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心国家民族和社会,不吹毛求疵,不一味抬高贬低,那么,给予宽容、欣赏的评价,就是对学生的现在、未来积极负责和充满关怀的。或许学生的作文中描写了爱情的萌动,如果能用理智加以把握,就可算作健康的情感;或许暴露了心灵中丑恶的东西,如果不是津津乐道,而是大胆解剖、自我鞭策,就可算作健康的内容;或许谴责了生活中不公平、不道德、非正义的现象,如果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是客观审视并想引起人们的关注、反省或疗救,就可算作健康的文章。
  实践证明,在习作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反过来会促进习作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达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其他文献
人与人相处必须要讲究沟通技巧,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拉近两者之间的关系,让问题简单化.在班级管理中,小学班主任虽然是管理者,却也必须要在工作中重视沟通艺术,与学生之间建立
探究实验作为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载体,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频繁出现,而热点之一就是测物质的密度,笔者就利用漂浮(或悬浮)这一转换思想测质量,进而测密度,谈一下浅识。  [问题]利用量筒和水可知漂浮(或悬浮)物体的质量。  [分析]由物体漂浮(或悬浮)的力学条件知:   F浮=G物  由阿基米德原理知:   F浮=G排  从而G物=G排   M物=M排=ρ水V排(ρ水已知,V排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