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意识下的人物形象分析策略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l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多重身份定义人。笔者结合阅读教学实践,将文学类文本中常见的人物形象“身份”归类如下:血缘身份、朋友身份、爱情身份、职业身份、陌生人身份五类。教师以整合梳理为手段、判断应用为目的,旨在使文本的语用价值与精神价值得到双向开掘,并在整合、聚焦、发散、思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身份;社会关系;人物形象;策略
   一、问题缘起
   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散文往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或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象与个人生活;或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笔者所探讨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指的是在文学类文本范畴中的小说和叙事散文。
   笔者认为,要想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身份意识”是一个不错的思考角度,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理性思维。下面笔者就这一点,结合笔者的教育实践,整合部编版语文教材,并以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为例进行论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人物形象分析的主体是读者(教师和学生),究其根本,是读者即第三方的阅读体验,分析就是评价,如何更好地理解并且评判一个人物,就需要读者将自己代入到角色面临的处境中,并了解人物所在社会关系中承担的社会身份,和人物一起寻找自我释放和自我解脱的出路。这一点是身份意识下人物形象分析的理论基础,下文笔者将进行详细论述。
   二、身份归类
   这里所说的“身份”,指的是社会身份,它指某人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即将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而这一身份对于该成员来说在情感上和价值观上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决定着该人物的语言表达与行为处事方式。那么读者要做的即是逆向思考,透过文字,“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陆机《文赋》)以身份意识为逻辑起点,“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
   马克思曾定义人的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不可避免的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有多重身份,而且这种身份关系往往成对出现,结合文学类文本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笔者将人物“身份”归类如下,并且以部编版教材相关篇目为例:
   (一)血缘身份
   将人置于家族关系中,常有“儿女、父母、祖孙、手足、姨甥、叔侄”等。部编版教材中有《秋天的怀念》《走一步再走一步》《回忆我的母亲》《背影》《我的叔叔于勒》等“父亲母亲、叔叔”的形象,以及相对应的父子母子、叔侄关系等。
   (二)朋友身份
   朋友(友情),是“指在任意条件下,双方的认知在一定层面上关联在一起,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双方的心理認知、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1]朋友关系,是众多关系中很重要的关系,生命中也总有一些人是超越陌生人的关系,比如邻里关系,中国俗话中亦有“远亲不如近邻”的共同认知。比如《社戏》《蒲柳人家》《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等篇目。
   (三)爱情身份
   主要指的是两性关系中的人物形象定位。一种是没有步入婚姻的恋人关系,其中的身份有“相思者、单恋者、(被)爱慕者”;另一种是“夫妻”,人物身份是丈夫或妻子。教材中透露的夫妻关系比较少,且多以细枝末节的形式存在,有《回忆鲁迅先生》《台阶》等。在初中生阅读的名著中,因为人物关系庞杂,且文本反映的现实跨越时空范围大,常有涉猎,比如女性个人成长史《简·爱》、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现实主义小说《骆驼祥子》等。
   (四)职业身份
   职业身份,是指人物赖以生存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它和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声望均有关联。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职业身份常存在于“师生”“医患”“同事(前后辈、上下级)”“战友”等关系中。比如《藤野先生》《我的老师》《老山界》等。
   (五)路人身份
   路人身份指的是以上几种关系之外的陌生人身份,多是主要人物第一次接触到其他人时,他(她)在这种关系中体现出来人物的处世态度、行事方式以及性格心理等。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身份,以及一切身处“看与被看”关系中的人物形象,《藤野先生》《孔乙己》中有涉及。
   三、策略示例
   以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为例:
   该文篇幅长,有三千字,零零碎碎写了数十件大小事情,单是编者就把文章分成十三个部分呈现,内容涉及鲁迅的“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2]因为年代感,也因为鲁迅既定印象“作家”——《朝花夕拾》作者,学生很难理解文中“鲁迅”形象的独特性:如果说作家鲁迅是可望不可即的大神,他横眉冷对;那么萧红笔下的鲁迅则是凡人鲁迅,他血肉丰满、温暖动人。文本更像是“偶像”鲁迅的花边新闻,即便如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共鸣,值得思考。笔者试着指导学生用“身份”把鲁迅放在社会关系中理解,鲁迅形象就立起来了。
   (一)选择确定分析对象
   该分析对象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读者感兴趣的非主要人物形象。一旦确定分析对象,接着一并找寻罗列其余人物形象。
   本文确定主要人物鲁迅为分析对象,围绕鲁迅的有“我”、许先生、周海婴、周建人、青年、朋友(客人)。
   (二)归类整合社会关系
   整合指的是围绕主要人物,归纳主要人物与其有人物之间的关系,并对主要人物的身份进行归类。这一步于人物形象分析十分关键,做好身份归类,有助于读者在细枝末节中找到体现人物精神气质的言行等。鲁迅在本文中所处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有“(1)朋友身份(相对我、客人)、(2)血缘身份(相对周海婴、周建人及其子女)、(3)爱情身份(相对许广平)、(4)职业身份\陌生人身份(相对来信青年)”等。    (三)提供支持分析品性
   对人物每一个身份主要事件、细节的归纳都是对文本的再次深入,梳理、分析、概括、记录的过程,督促读者多次出入文本。如何把握这些细枝末节呢?笔者认为本着三原则:①情感的错位处;②情节的跌宕处;③见精神的细微处。归纳分析是对学生理性思维提升与培养的重要一环。笔者以“血缘身份”为例,具体分析归纳如下:
   血缘身份,相对于儿子周海婴、兄弟周建人及其子女而言。
   先看父亲身份。文本中主要有两件事:一次是看完电影出来,鲁迅带着幼子周海婴送客人上汽车、再安排兄弟周建人全家坐汽车先走,而后带儿子等电车,“海婴不安地来回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坐下。”作者说“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的老人一样。”[3]笔者读到此处,觉得世界都安静了,心里又觉得暖暖的酸酸的。究其背后,笔者明白“安静”只是鲁迅的外在行为,而内心的平静才是深刻的地方。作为父亲,他对海婴的身教不正是最好的教育吗?最朴实的为人处世之道:先人后己。坐出租车回家固然更快捷更方便更省力,但是“父亲”鲁迅自然地默默带着孩子等电车。对待友人和手足的尊重,是父亲给海婴最珍贵的教育,活成希望孩子长大成为的样子,是鲁迅内心的从容和平静使然。
   有人说,鲁迅是为了面子才这样做的,笔者以为那是对鲁迅最大的误解。
   文中另一个故事是海婴吃到一个不新鲜的鱼丸子,嚷嚷着说不新鲜,妻子也只是再给他一个,又不新鲜。“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说,‘他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4]成人总是习惯想当然地揣测或罔顾孩子的想法,最终多以成人的意志结束成人和儿童关系的权衡。鲁迅不同,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儿童才会化作现实中的自然而然的行为,现在看来,这一点放在时代语境中更显得弥足珍贵。现代社会很多父母都不懂得这个道理,时常臆断孩童的心理,扼杀孩童的想法,最终扼杀的是孩子表达自己的权利。联想《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把迅哥儿的话记在心里,给迅哥儿买了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幼年鲁迅感受到了长妈妈“伟大的神力”。鲁迅被这样的人和事儿感动着,自己也对孩子做着同样让人感动的事儿,足见他是个言行统一的人。
   血缘身份中的“父亲、兄长”鲁迅是血肉丰满的,正如作者萧红回忆中说的“一个乡下的安静的老人”,这种安静值得我们学习。
   以上,只是文本中鲁迅的形象一面,笔者引导学生以身份意识分析鲁迅,鲁迅形象更加全面深刻:都说鲁迅的笔杆子就是枪杆子,他将矛头指向了封建黑暗腐朽的一切,也赤裸裸地讽刺人性中的劣根性,他横眉冷对,却是用生命的热情在捍卫信仰。如今,看到女性作家眼中的鲁迅,他柔情似水,正是用火热的激情在热爱着生活。
   以上三个环节就是身份意识的基本使用策略,学生也在收集、整合、归纳、概括、分析等一系列阅读活动中感受到人物的不同侧面,也更容易发掘文本的独特价值,开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同时,学生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会得到积累与锻炼。
   四、价值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身份意识下的人物形象分析,特别适合复杂文本。复杂文本有以下特点:1.篇幅较长。长是相对而言,比如中学生接触的现实主义小说或以写实主义为手段的小说,侧重如实细腻地反映现实生活,如《骆驼祥子》《儒林外史》等。2.人物关系复杂。所谓的“复杂”,是因为人物处于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家族、友情、职位等,不同的身份展现人物的不同侧面;同时复杂体现在时间轴上的人物变化,有时人物处于较长的时间跨度中,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面对相同和不同的社会关系所呈现的侧面,也会体现复杂性。3.事件纷繁。有些文本比如记事散文或小说,是由一個个小故事(事件)串联,如果读者不能看清前后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时也容易混淆。而身份意识下的人物形象分析利于处理复杂文本,作用如下:
   (一)快速切入,归类整合
   身份意识是读者人物形象分析思维的起点,也是一种思考习惯。读者在接触到写人记事散文和现实主义小说的时候,有此思考习惯。能处理文本,以主要人物为轴心,聚焦人物社会关系,伞状覆盖,收集人物信息,有利于对人物进行比较、分类、提供支持等。
   (二)始于共鸣,反差收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往往承担一些约定俗成的职能,读者评判一个人物,多数是考虑他作为这个身份是否具有相匹配的职能以及常见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他作为该身份共性的地方。当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还有他独特的地方,也就是超越他在社会关系中身份职能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许是人物最能动人的地方。于读者而言,人物身份逐一呈现的过程,也是读者第一次对人物心理建设的过程,这种心理预期的基础是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普遍性,结合后期对人物事件的梳理、整合,读者或满足既定心理预期形成共鸣,或打破心理预期形成反差,两者均是极好的阅读体验,有利于对人物的分析。比如《秋天的怀念》中那个“欲言又止”的母亲形象,她能唤醒共鸣,她是爱孩子的母亲;她也超越预期、形成反差,她爱得小心翼翼,如此反常,展现爱之难。
   (三)前后对比,纵横分析
   时间跨度大的文学作品,人物往往是变化的,时间轴上的人物,或许身处于相同类型的社会关系中,虽身份不变,但处事的态度方式获许有变,所以先有时间节点上的人物身份分析,再有前后时间轴上的人物身份分析,纵横对比,更容易分析清楚一个人物的变化。比如《台阶》中的“父亲”、《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等。
   值得注意的是,全面而深刻,还是我们对人物形象分析的直接追求,身份意识下的人物形象分析的起点是人物多重身份的横向比较,它立足于海量信息中整合梳理、判断应用。它是对文本解构重建的一个过程,通过“整合、聚焦、发散、思辨”的思维过程最终打通文本。由于身份意识解读人物形象,整个思维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笔者在指导的过程中会添加“思维导图呈现”的要求,由于思维导图以其“线条感、色彩感、联想功能”更有助于强化该分析策略,兹不赘述。
   参考文献:
   [1]项蕴华.身份建构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9,05.
   [2][3][4]温儒敏主编.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实践队在知青纪念馆合影  2020年7月24日至25日,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云峰学园赴浙江温州瑞安市红色寻访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瑞安西山,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先后参观了瑞安市烈士陵园、瑞安国旗教育馆、瑞安话桑楼和知青纪念馆,瞻仰先人遗迹,感知知青岁月,重温革命历史。青山处处埋忠骨,永把英烈刻心间  瑞安地处浙南丘陵地区,革命历史悠久。瑞安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7年初,经过1982年和1991年两
为进一步做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大力宣传推广健康用眼、预防近视科普知识,帮助儿童青少年掌握爱眼护眼技能,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11月1日上午,白云区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宣传活动在南湖实验小学举行。  白云区卫生健康局、白云区教育局、白云区计划生育协会、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领导出席启动仪式;区乡各医疗卫生单位、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工作主要负责人,南
“币”是从“幣”简化而来,简化字“币”,开头是一撇,这一撇是取繁体字“幣”的第一笔加“巾”字构成的简化字。所以这一撇不能写成一横,写成一横便是“帀(zā)” 字了。“帀”是“匝”的异体字,与币的意思完全不同。  币在古代原不作货币、钞币解释。币是束帛,《说文解字》:“币,帛也。”帛是丝织物,是很贵重的。所以古人常用作礼品或用于祭祀。《仪礼·士相见礼》:“见执币者不趋。”这就是说拿着礼品相见时可免小
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滴落在防盗网的雨棚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仿佛一曲优美的乐章。  夜已深,白天里喧嚣的小城,这时显得尤为宁静。在小城的一角,昏黄的灯光下,一位母亲正端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并不时回过头来看看酣睡中的儿子,甜甜地笑了!白天发生的一幕不自觉地又浮现在眼前。  “妈妈,秋天到了!”一声稚嫩的童音從大树下传来。“儿子,你怎么知道呢?”母亲摸着儿子的头慈爱地问。“妈妈,您看那飘落的
日前,教育部、中组部、中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短板弱项,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举措,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背景下,实现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  《意见》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综合素质,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力。要求加强师德师
广东省2019年中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1)瞬间,也拥有丰盈的过去。  (2)突破,意思是打破,如困难、限制等;突破,是做不敢做、不愿做或没做过的事情;突破,是破茧成蝶。  请根据上述文字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拟题目,题目要包含词语“瞬间”或“突破”;  (2)自选文体;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1.“看中”与“看重”   看中:观察和了解后感觉合意,是比较、选择的结果。“看中”的对象是具体的事物,如某个人、某本书、某件商品、某个楼盘等。   看重:是思想上重视,看得比别的事物更重要,是思考、认识的产物。“看重”的对象多为“分数”“学历”“意识”“能力”这样抽象的事物。“看重”还有“看得起”的意思,表示器重某个人。   2.“盈利”与“营利”   盈利:获取的利润,企业、个人或经营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有关要求,加大抑郁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趋势,鼓励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地区探索开展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编制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  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参与抑郁症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学生对防治知識知晓率达8
考试中遭遇暂时遗忘怎么办?  如果在答题时发生了暂时遗忘,可以相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放松。不要焦虑,焦虑会强化遗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松,之后转移注意力,先做其他试题。  2.联想。 可以试着想想有关的内容,想想同它接近、类似的、相反的或有因果关系的知识等,如老师是否讲过和考题相似的题,老师在什么情况下讲过,等等。  3.线索。考生可以回忆与问题有关的那些内容在课本或笔记本中的位置,想想
傍晚,寒风刺骨,天色阴沉。我心事重重地回到家,发现爸爸脚上的伤不仅没有痊愈,还有些红肿了,走路一瘸一拐的,而妈妈恰好回了老家。  我蹑手蹑脚走到正用药膏涂脚的爸爸跟前,怯生生地问:“爸,今晚家长会,您能去吗?”爸爸抬起头,一脸歉疚地对我说:“你也看到了,我也想去,就怕上楼下楼引起伤口发炎。下次,我一定去。”  心头的一丝侥幸破灭了,绝望和悲愤刹那间涌上心头,我一言不发扭头就冲回房间,呆呆地躺在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