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微球在岩石矿物表面的静态吸附规律

来源 :油田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f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微球调驱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为开展纳米微球在岩石矿物表面的吸附作用机理研究,需定量表征矿物种类对微球在其表面吸附量的影响。首先,运用淀粉-碘化镉法标定纳米微球乳液的浓度,进而分别实现了微球在单组分矿物表面和多组分矿物表面吸附量的测定。随后,在所测单组分矿物表面的微球吸附量基础上按照岩石矿物的相对含量进行加权叠加,得到多组分矿物表面微球吸附量的预测值。结果表明,纳米微球在不同矿物表面的静态吸附量差异较大。黏土矿物对微球的吸附能力普遍强于非黏土矿物。对微球吸附能力最强的为高岭石,比吸附能力最弱的石英强14.75倍。微球在钾长石表面的吸附量变化值分别是在钠长石和石英表面的1.96倍和8.42倍。对于多组分矿物表面的微球吸附量,加权叠加方法预测值与实验测定值的相对误差在3%以内。基于纳米微球在孔隙通道运移时的固液界面吸附现象,分析认为孔隙壁面上的黏土矿物强化了微球的吸附作用,有利于改变孔隙半径,实现在不完全封堵条件下的部分液流转向。
其他文献
民用机载设备是战略性产业的基础和制高点,民机产品的设计不同于其他产品,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是长周期、高成本、高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论通过标准系统建模语言构建需求模型、功能模型、架构模型,实现需求、功能到物理架构的分解和分配,通过模型执行实现系统需求和功能逻辑的"确认"和"验证",是双V研制模式的核心机理,并驱动仿真、产品设计、实现、测试、综合、验证和确认环
著名广告人李奥·贝纳(Leo Burnett)曾经说过:"文字是我们这行的利器,文字在意念表达中注入热情和灵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广告人纷纷拿起手中笔,以笔作"枪",共同战"疫",用文字这种特殊方式抗疫。修辞,作为至关重要的文字表达手段,被广泛应用到疫情广告中来,使广告在抗击疫情中传播正能量、凝聚精气神。笔者依据鲜活的广告实例,对疫情时期广告文案中的四种主要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进行剖析,
期刊
以某公路工程为例,对GIS在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阐述了GIS的系统组成及功能,随后对公路选线设计、路线平面设计、路线纵断面设计、路线横断面设计的应用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设计过程中的注意问题,希望通过对该工程GIS路线设计的研究,进一步保证公路路线设计的合理性。
自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相继提出“印太”战略构想后,从西太平洋至印度洋的广大区域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美国为扩大其在“印太”地区的战略范围,不断拉拢日印澳进行安全对话,促使“四边机制”逐渐形成。美日印澳通过升级“QUAD+”、扩大军事演习规模、增加高性能武器数量等方式推动“四边安全对话”的长效机制建设。究其原因,这不仅是美国欲在“印太”地区构建由其领导的战略体系,还有四国共同遏制中国崛
本文介绍了记录器独立电源的发展背景,并在功能、组成结构、性能、用途等方面做出简要介绍。
为进一步提高渗吸采油压裂液焖井后的采收率,研究了破胶液中不同残渣含量及稠化剂相对分子质量对渗吸采收率的影响,通过渗吸剂优选及其对非交联缔合型稠化剂(CFZ)增黏、耐温耐剪切、渗吸采收率性能的影响研究,构建优化了一套残渣低、相对分子质量低的渗吸采油非交联缔合型清洁压裂液体系。研究表明:破胶液中残渣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越低,对渗吸采收率影响越小。配方为0.3%稠化剂CFZ+0.2%渗吸剂SZX-1+0.
采用系统性文献分析法,对1993—2020年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3大数据库上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的347篇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梳理,从制度评价、制度走向和具体修订路径3个维度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了解该制度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可行性路径。研究发现社会各界对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的研究热情高,期望大,但实证研究不足,研究内容呈现浅层化和片面化。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拓展视野,结合实际国情,探寻一条符合中
为实现压裂液的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研究了植物胶压裂液返排液中残余交联剂硼和稠化剂对循环利用的影响。以均相状态为评价标准,采用拉曼光谱测定不同多羟基化合物与硼交联剂的结合形态,对体系中残余交联剂硼的最小无作用量进行研究;测定了破胶过程中稠化剂的相对分子质量、总糖含量和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破胶液内部残留的交联剂和稠化剂均为制约返排液循环利用的制约因子。硼砂-甘露醇络合性能稳定,甘露
报纸
目的 探讨前白蛋白(P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小儿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电力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接诊的74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历资料。以病原学诊断为金标准,根据病原学诊断结果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39例和非细菌感染组35例,比较两组患儿血清hs-CRP、PA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小儿细菌性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