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历史主义”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aox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学界对档案元数据的研究已度过仿制阶段,构建档案领域专有的元数据核心集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剖析了“魂系历史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一是尊重客观、尊重历史,二是尊重有机联系或整体联系。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的“同构性”规律,提出了从“魂系历史主义”视角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研究机理。它为档案用户提供了一个“档案历史联系”元数据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全面地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本来面貌。
  关键词:魂系历史主义;元数据核心集;构建;机理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archival metadata has passed the imitation stage, and it is essential to construct the proprietary metadata core set of archival domain.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pirit of "Haunting Historicism": respecting the objective history and organic connection or relationship as a whole. Based on these, the paper then reveals the "isomorphism rule" of archival historical relation and history.It proposes the mechanism to construct the archives metadata core s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unting Historicism". It provides a "archival historical relation" metadata system for archive user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ruth of human history can be fully understood through the system.
  Keywords: Haunting Historicism; Metadata Core Set; Construct; Mechanism
  1995年,第一届元数据研讨会上产生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经过国内外档案学者2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学界对档案元数据的研究已度过了仿制阶段,并呈现出向档案个性化和精简化发展的趋势。档案学者开始思索究竟哪些元数据是专属档案的元数据,以此来划清档案元数据与其他学科元数据的界限。
  要想科学合理地构建档案领域专有的元数据核心集,就必须找到能决定核心集基本特征的理论依据。笔者从档案客观存在的状态出发,找到了一个能够有效维护档案形成过程中有机联系的原则——魂系历史主义,即以“历史”作为认识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本原、以“档案历史联系”为理论依据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
  1 “魂系历史主义”的精神实质
  历史主义是人类认识事物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法,即它是一种对真实的客观事物进行直接的认定与把握,并根据事物的真实界限对其进行区分和管理的方法。具体到档案学领域,黄霄羽教授在2004年提出了“魂系历史主义”的思想,指出了“历史主义”的精神实质一是尊重客观、尊重历史,二是尊重有机联系或整体联系。[1]她的研究从理论高度指明了档案的本质属性, 确立了档案专业的“灵魂”一一历史主义。以下我们对这两点实质进行简要地剖析:
  1.1 尊重客观、尊重历史。
  1.1.1 历史的定义及作用。多年来,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定义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本身,二是指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历史包括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即指全部客观世界发展过程同一时段中的各个方面。[2]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作为一个过程已经完结,不能重演、不能再现。研究者无法面对它,只能通过查阅文献记录或考察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来了解历史,即通过对历史痕迹的掌握和分析,来复原和认识历史面貌。一代代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越来越逼近于历史的真实,从而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虽然历史学研究的范畴是人类的过去,但最终的目的却是要服务现实,其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因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总是要从历史中寻求对现实有用的东西,如借鉴、垂训、教育,甚至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等。
  1.1.2 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恩格斯认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3],但是档案并不是伴随着人类历史而产生的。档案是起源于历史“把社会记忆扩展到人们大脑之外”的产物,是随着社会记事的产生而产生的。换言之,档案(Archives)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历史活动的最真实、最原始、最生动的记录,是社会存在和前进的一种现象。今天的档案,是过去了的历史;正在产生形成的档案,是当前的活的历史。[4]
  档案既然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那么对其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维护社会历史的本来面貌。因此, 档案管理者只有运用“历史主义”的原则,才能对档案客观的形成过程予以充分的尊重和维护。具体到档案元数据领域,只有在文件生成、运作以及最终提供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始终坚持及时地记录和保存元数据,才能够客观地保持与展现文件所蕴含的历史原貌。
  1.2 尊重有机联系或者整体联系。
  1.2.1 历史联系释义。档案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的那样静静地躺在档案馆里,它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它的使命就是为了去维护其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有机联系,从而客观真实地记录人类社会的历史。   冯惠玲教授提出,“档案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有时又被称为‘内在联系’或‘有机联系’,是指档案文件之间在产生和处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联系。……档案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一般具体体现在档案文件的来源、内容、时间、形式等几个方面”。[5]何嘉荪和傅荣校教授指出:“只有那些与文件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实际进程相对应、相吻合的联系才是文件最本质的有机联系。对它们也可以称之为历史联系。因为这种联系是文件形成时与之共生的,并非事后人为聚合的,具有历史性。”[6]
  1.2.2 历史联系的重要性。历史联系是档案学领域专有术语之一,它产生于档案工作实践,又在档案工作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档案整理的基本原则。历史联系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进程相对应,它能客观地反映档案文件的自然形成规律。正因为如此,档案用户可以通过翻阅馆藏档案,再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模拟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换言之,利用者可以依据关于一个历史事件全过程的档案文件有机体来再现历史。正如怀特所说,“档案的实质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成就,而且记录了获得成就的过程”。[7]
  总之,在档案工作实践中,档案工作者应尊重档案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始终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持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及时著录档案客观形成的元数据,以此来有力地维护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
  2 档案与历史的关系
  2.1 用结构的方法认识档案与历史。黄霄羽教授提出的“魂系历史主义”思想,将“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关联起来,为我们指明了依据“档案历史联系”特征并以“历史”为本原,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研究视角。既然我们选择了“历史”作为本原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那么首当其冲地就要研究档案与历史的关系。
  由于档案和历史均具有物质性,所以对二者的深入研究是无法离开对它们结构的深入认识的。用结构理论作为思维工具,是认识档案和历史的一种特殊的方法。因为结构是物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它决定了物质系统的功能,所以从结构角度认识物质尤为重要。例如,我们要认识一头大象,如果从表象上来认识,就具有片面性。因为我们从大象的正面观察,发现它的鼻子很长;从大象的侧面观察,发现它的耳朵像个蒲扇;俯看大象,发现它有庞大的身躯……。这就意味着,认识大象的视角稍微有一点偏差,就很难把握大象作为一种动物的本质特征。而我们只要透过大象的整体结构来观察,通过研究它的骨架等基本结构,就能全面认识其所具备的特征。这就是结构理论的含义。而正是因为结构决定功能,因此人们可以透过档案的结构,更加深刻地领悟档案的内涵,最大程度地再现社会实践活动的来龙去脉,从而实现档案记录历史的本质功能。
  2.2 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的同构性。
  从图1和图2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以下特征:
  ①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的结构都是三维立体的。
  ②二者的结构构成要素中,X轴“来源——主体”、Y轴“事由——客体”和Z轴“年代——时间”均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历史是由主体和客体,以及时间三要素构成的三维体系。[8]如同历史学家编著的史书,无非采用纪传体、本末体和编年体三种体例来编写。纪传体是一种以主体线索来记录历史的体例,对应到档案历史联系中必然表现为来源联系。本末体是一种以客体线索来记录历史的体例,对应到档案历史联系中显然表现为事由联系。而编年体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历史的体例,对应到档案历史联系中必然表现为年代联系。
  刘新安教授提出,虽然“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二者的结构维度和形式相同,且结构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具有“同构性”。这是档案历史联系自身存在的固有属性,同时也是档案历史联系必须服从的一个规律。正如德国档案学家布伦内克所说,“每个档案体的本质里有一种在全体之间生活的,由统一精神穿透的交互关系,也就是说“统一精神”是构成一个档案体的灵魂。……档案员的任务是要用艺术家的同化力从存卷里汲取它成长经过的秘密规律,把内在的有机体本质规律实现到案卷的外表分类上”。[9]既然我们发现了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的“同构性”规律,那么就促使我们采用结构的方法,以“历史”为本原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
  3 档案元数据核心集构建的机理研究
  3.1 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机理分析。我们可以在“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具有“同构性”思想的指导下,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如图3所示,左方虚框为认识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研究视角,即魂系历史主义;右方虚框为档案的三维结构,即来源、事由和年代;中间实框的“历史联系”为历史与档案的关联。
  具体地说,首先我们将左方虚框中的“历史”分解为主体、客体和时间的三维结构,对历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细致而深入地研究。随后将对历史的研究成果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映射到档案领域,选取能够体现“档案历史联系”特征的元数据,构建一个以“历史”为本原的、由档案的三维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组成的档案元数据核心集。
  3.2 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特征。
  3.2.1 本核心集的构建适用于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两种载体形式。虽然关于档案元数据的研究起源于电子档案领域,但本核心集的构建可以有效地解决档案工作者在纸质档案整理实践中只能采取一维线性排序(即依据单一的历史联系要素)对档案文件实体进行整理的局限性。正如冯惠玲教授提出,“‘档案实体整理’ 可能被‘概念整理’所取代, 其实体单线的规定性也将被信息多元组合的可行性所代替”。[10]核心集系统运用虚拟整理技术对档案历史联系的三维要素分别著录,形成完整的基于“档案历史联系”的元数据。
  3.2.2 本核心集将以“本质的内容”和“简约的形式”出现。即它只对档案历史联系要素(来源、事由和年代)的本体特征及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化的详尽描述,其余的一般特征(如保管期限、密级等)不在核心集范围之内。本核心集很自然地贴上了“个性化标签”,使学界了解哪些元数据是档案不可或缺的元数据,并依此来理性区别档案与其它文献元数据。
  3.2.3 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著录过程将贯穿整个文件生命周期。即它需要“文书部门”“档案室”“档案馆”三个层次的档案工作者协同合作来实现元数据的著录。首先由文书部门的兼职档案员依据“事由原则”来著录文件到案卷阶段的元数据,再由档案室管理人员按照“来源原则”采集案卷到全宗阶段的元数据,最终由档案馆工作人员依照“历史原则”捕获全宗到全宗群阶段的元数据。在完成这样三个层次档案元数据详细、全面的著录之后,将所有的元数据有机关联起来,最终形成档案元数据核心集。3.2.4 档案元数据核心集是对档案自身形成过程中“历史联系”信息的完整描述。档案元数据核心集还将隐藏在档案内部的联系通过可视化的关联模型展现出来。其易于理解的特征,一是将有助于档案工作者把握其精髓所在,真实完整地著录档案“历史联系”元数据。二是使档案用户无需浏览档案实体本身,就能清楚地了解档案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利用效率。
  4 结束语
  档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真实的历史记录,它承载着记录人类历史的神圣使命。以“魂系历史主义”为研究视角所构建的档案元数据核心集,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持历史主义不动摇,尊重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有机联系,真实完整地著录档案历史联系(来源、事由和年代)元数据。它为档案用户提供了一个档案历史联系元数据检索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魂系历史主义’的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5YJC870007)的部分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三届数独世界冠军托马斯·辛德(Thomas Snyder)为《大学生》读者们专门设计数独题。辛德曾三次获得数独世界冠军,五次夺得美国数独冠军,他的专业是化学,本科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是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助理研究员。  辛德爱好数独,用艺术手法设计数独题。请看题:  游戏规则:  在9X9的方阵中,每一行与每一列都有1到9的数字,每个3X3的小方阵也有1到9的数字,并且一
理清概念  杨璐璐:“泛档案”化是指在档案学理论研究中,一些学者滋生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盲目地、“与时俱进”地推出了许多档案的新概念,而这些概念已经脱离了档案原有的本质与运动规律。  孙大东:徐欣云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档案“泛化”现象做过专门研究。她将档案“泛化”现象界定为:“在档案概念上,表现为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对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
“老师,我要出国了。谢谢你一直以来的照顾。”收到小雨的短信,我却有些担心。小雨的两年大学生活,一直是独来独往,她交不到朋友,就靠拼命学习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从大一入学开始,小雨就错误地理解了适应大学生活的意义、适应的方式和方法,现在她选择留学,我担心她的留学生活从适应开始又会走入误区。这里,我想跟大家谈谈适应性。  心理健康的定义里指出:个体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并且具有良好的认知和情
摘 要: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技术方案是长期保存策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应用技术方案才能确保数字档案的长期可用,因此需要对技术方案进行优化选择。通过分析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技术方案优化选择的必要性,在参考欧盟Planets项目“目标树”对长期保存技术策略量化评估的基础上,从构筑合作联盟、引入效能分析法、培育量化思维、树立规划意识四个方面,提出我国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技术方案的优化
开往西沙的船一起航,便能感受到西沙的热情好客,西沙精灵——海鸟始终伴行左右,为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引路护航。船开破浪,鱼儿在激起的浪花间嬉戏,吸引了以捕鱼为生的海鸟一路追随船只而往。游客们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些好客的精灵:周身洁白,两翼宽大,身型修长。或是展翅,悠然地在船只左右滑翔;或是收拢翅膀,瞬间俯冲入水,捕捉浪花间跳跃的飞鱼……  西沙的海是鱼的乐园,珊瑚礁盘间游弋着五彩斑斓的热带鱼,甚是美丽壮观。
这项活动的成果已不断显现:  自2007年以来,我们课题组已发表SCI文章20篇,EI文章30篇,并有另外20余篇文章已投给SCI检索期刊。  自1996年开始指导研究生到现在,我已指导了15名博士生,近70名硕士生。而在这十几年科研历程中,我觉得最有效的培养研究生的方法,是在我们的课题组内逐渐建立起的“每周报告会”制度。  “每周报告会”是自2002年以来,在我带领的课题组内不断摸索并逐渐建立起
“生物产业全面开花。”  生物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张发宝这样总结当下的生物产业,确切地说,“全面开花”阶段应该从2010年下半年算起。之前的20年,虽然也有不少人称生物专业是21世纪的黄金专业,但是,在张发宝看来,前20年是生物产业的铺垫期。可喜的是,从“全面开花”到“修成正果”,即结果期,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五年就可以看见希望。  在北京大学师生咖啡厅,记者见到了来北京来会、招聘的张发宝。这
推荐人:魏坤  江汉大学视觉设计系主任  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视觉设计系平面设计专业,在今年包装、广告、书籍、VI四大方向149个毕业作品中,有91件作品是书籍设计。视角丰富、创作多元,文化气息浓郁,这是今年书籍设计方向三大亮点。而关注民生民情、关注新闻时事、关注弱势群体,是我们引导学生去做的方向。下面就请大家随着我一同来目睹这些作品的风采吧。  《我的世界我的梦》 陆长淼  这是对姚明的自传体
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发布数字保存框架  继2019年9月发布征求公众意见的草案后,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于近期发布了数字保存框架(Digital Preservation Framework)。该框架包含了一系列的文件,确定了识别数字文件风险的方法、采取行动的优先顺序,并确定了16种不同类型电子文件的基本保存特征与保存500多种文件格式的计划。该框架记录了美国国家档案馆目前的能力和行动,这些能力和行
作为一名艺考生的家长,我们要比其他家长付出得更多。2月份开始着手准备孩子的文化课补习,一小时300~400元,前后花费了近8万元。随后,为了陪儿子参加专业课考试,我跟单位请了长假,11天辗转跑了好几个城市。我以前真没有想到,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会承受这么巨大的压力。我们要在孩子的专业课和文化课上来回折返,不断地寻找平衡点,一方面要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美术创作,一方面又要适当放松对孩子文化课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