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哲学到经济哲学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3160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最初马克思围绕国家、法等问题批判现代性的主流政治哲学.可以说是在现实实践中理解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为了深入把握现代性的现实根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处于资本宰制中的现代性进行经济哲学的透视。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到经济哲学的视角,马克思对现代性内涵的理解从精神意识层面深入到了现实根基之中,对现代性始终保持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态度。
  关键词:现代性;马克思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
  中图分类号:B0-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7)01—0042—04
  现代性问题因为事关整个当代人类生存状况和生存命运,而成为时代的聚焦点和最为重要的现实课题,同时也是全部哲学所关注的中心理论课题。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诊断的重要思想家。他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无不蕴涵着对现代性的间接批判和思考。“判断马克思在现代性研究领域是否拥有自己的地位,或者说有没有现代性的理论,主要不在于他是否提出和使用过与现在完全相同的‘现代性’术语及相关概念,而是要看他是否对现代性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提供了独特的、实质性的理解。”
  马克思是以什么方式来思考现代性呢?概括地来说。马克思一开始是围绕着国家、法等问题展开的。可以说是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出发展开对现代性的理解;后来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对资本及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内部矛盾的批判,可以说是从经济哲学的视角对现代性进行把握。当然要使我们的理论假设具有实质性的内容,我们必须能从理论上指明现代性问题是如何在马克思思想历程的转换发展中得到揭示的,甚至是得到本质性的揭示。
  
  一、政治哲学的视角
  
  马克思对现代性诊断的初始视角——政治哲学,是在对黑格尔政治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是德国现代性思想的主要形态。黑格尔第一个在术语层面上提出了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概念。把国家这一政治领域与市民社会区别了开来。黑格尔主要是将市民社会视为一个与家庭和国家相对的私人经济活动领域,他把它叫作“需要的体系”,即个人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需要的场所。同时,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在现代世界中形成的,现代世界第一次使理念的一切规定各得其所”。以私有财产权为基础,通过法律保障的商品交换契约关系形成的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的成就。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做是由形式法保障的个人的财产和权利系统。它既是传统社会解体的产物,也是现代伦理统一体重建的历史前提。市民社会是相对独立的却又是非自足的。在市民社会状态中,个人仍然受自然的任性支配,市民社会是人的私利支配的因果必然王国.这种特殊利益互动形成的市场自发秩序是脆弱的,受制于矛盾和冲突。这一非自足性把黑格尔引向对国家的思考。黑格尔的国家是一个伦理共同体。“自在自为的国家就是伦理性的整体,是自由的现实化。”个人服从国家正是扬弃自己的狭隘的主体性,使人的生活重新获得伦理性。“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市民社会的个人自由和权利只有借助于外在政治权威才不会在相互冲突中走向自我毁灭。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解读是从黑格尔提出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人手的。首先,马克思直接继承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区分.并且肯定了市民社会出现的历史意义,相对独立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表现。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是市民社会的革命,被封建政治和伦理关系支配的旧社会的解体、新的市民社会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主要前提。市民社会脱离封建社会的政治母体成为独立的领域,也就是国家成为相对独立于市民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但是,同时马克思也指出黑格尔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弄颠倒了。马克思说:“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的构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实在性,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由现实的理念产生的。它们结合成国家,不是它们自己的生存过程的结果;相反地,是理念在自己的生存过程中,从自身中把它们分离出来。就是说,它们才是这种理念的有限性领域。它们的存在据说并不依赖它们自己的精神.而是依赖另外的精神。它们不是自我规定,而是以某个第三者为本原的那种规定。这就是黑格尔为什么把它们规定为‘有限性’,规定为‘现实的理念’所同有的有限性的原因。它们存在的目的并不是这种存在的本身。理念从本身分离出这些前提,‘目的是要超出这两个领域的理想性而成为自为的无限的现实精神’,这就是说,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神化观的解构,推翻了其唯心主义的法权主义意识形态即社会的本质和基础在于它的法和国家意识。
  其次,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辩证的现代性解释模式,即把现代性理解为充满矛盾和内在张力的过程,但由于立足点的不同使他对现代性矛盾的把握更加深刻和彻底。“黑格尔是第一个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对现代性进行全面反思与批判的思想家,在此意义上,马克思、韦伯,乃至尼采和海德格尔都是他的后来者。他既是现代的产儿,又是它的逆子;既是现代的辩护士,又是它的批判者。他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现代本身的异质性和暧昧。现代的矛盾也体现为这位辩证法大师思想的矛盾。”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分析.揭示出政治解放的限度,从而把揭示市民社会的矛盾同分析政治解放的限度结合起来。在这一时代,个人已经分裂为财产占有者的私人和抽象公民,政治革命把传统社会分解为市民社会的相应部分,却没有对市民社会本身进行革命,虽然个人从封建关系中解放出来却又陷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形强制之中。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是把所有的人都变成私人,没有同时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在马克思看来,新的市民社会的出现无疑使社会发展具有了现代性,但伴随着市民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政治解放,它并没有彻底解决市民社会的问题。通过政治解放而确立的“所谓人权无非是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即脱离了人的本质和共同体的利己主义的人的权利”。“任何一种所谓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即作为封闭于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同时脱离社会整体的个人的人。”在市民社会中被国家剥去了人的类本质、夺去了共同性和普遍性的利己主义的人成为“现实的人”。
  最后,马克思拒绝黑格尔关于特殊性与普遍性、自由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张力已经在国家中得到完全和解的命题,他从黑格尔止步的地方向前迈进,进一步揭露了市民社会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斗争,从而超越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伦理主义批判。马克思指出,黑 格尔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没解决的二律背反。一方面是外在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是内在的目的。国家的普遍的最终目的和个人的特殊利益的统一,据说就在于个人对国家所尽的义务和国家赋予他的权利是统一的。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一个政治联合体的国家并不能为人的自由提供终极的保障.因为它只要求在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正义的政治正义的范围内实现自由,对自由的理解必须超越这些本身就是其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哲学,真正的自由只有在超越这些意识的历史实践中才能够实现,而哲学的历史任务就是揭示并实践这一真理。
  
  二、经济哲学的视角
  
  马克思对现代性诊断的经济哲学视角是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存在物——商品开始的。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他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认为,初看起来,商品似乎是极简单、极平凡的东西;但对它的分析却表明,商品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商品这个人类劳动的产物,为什么成了与人对立、支配人、决定人的命运的东西呢?这种神秘性是从商品形式本身产生的。“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商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因而,在商品形式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形式,生产关系的物化及物的人格化这种倒转,正是劳动及其产品舜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的直接表现。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在进入交换过程之后,就表现为交换过程的矛盾,货币就是交换过程的矛盾发展的结果。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是以交换价值的生产为根本目的的,而货币作为特殊的商品,作为交换活动中的一般等价物,给现代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其神秘性也就显得更为突出了。“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在这里,一种商品成为货币,好像不是因为其他商品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相反,似乎因为这种商品是货币,其他商品才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货币形成的中介过程消失了。从结果上看,好像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不是交换赋予它的社会职能,而是金银天然就是货币。“货币的魔术就是由此而来的”。
  货币拜物教乃是商品拜物教的完成形式,因为它用物的形式把私人劳动的社会属性及私人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严密地遮蔽起来了。
  马克思这里的旨趣是力图通过对“商品”、“货币”等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中的典型样态及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分析,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这种深刻的批判意识开启了现代性解读的根本性的、正确的路径。正如当代学者弗里斯比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商品分析直接影响到一种将社会现实碎片当做出发点的研究现代性的方法论取向。”当然,马克思最终关注的不是现代社会的“碎片”,而是其总体上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向,这就要看他对“资本”的分析。
  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资本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说资本不是物,是指作为资本的物并不是物作为物的物性,而是它的非物性即非自在的、社会的性质。作为物性的物只是资本的载体,成为社会性质的媒介。资本作为特定的生产关系即积累起来的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关系,它通过物并在物质中存在,作为此种物的特有的社会性质,与其说物取得了礼会性,毋宁说资本就是社会存在物的一种典型的形态,它表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的存在方式。作为关系的资本已经成为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抽象形式,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而且是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存在关系。资本成了物作为社会的物的抽象形式,而且是人作为社会的人的普遍抽象形式,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也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作为这样一种关系,资本根本不是一个静态的可供观察的对象,而是一种动态的运动,而资本运动的逻辑就是无限制地增殖自己、膨胀自己。但是“资本不可遏止的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界限,这些界限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这是因为,在资本社会关系中,由于人们受积累起来的劳动即资本的统治,人不过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工人是人格化了的劳动时间,是异化劳动的人格化;资本家是增殖资本的人格化。在这种关系中,资本家“只有在抽象财富愈益增加地占有,成为他操作的唯一动机时,他才是当做资本家,当做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来发挥作用”。劳动对于工人来说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为维持生存和生活的外在目的所驱迫,他只是当做劳动力商品,当做独立于人的个性的物来看待,他的劳动只是一种片面的、抽象的劳动。因此,资本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质问的社会关系”。资本社会的关系表明了人与物关系的颠倒,也表明了人与人的关系的对抗,这一本质表明了它的历史局限性和暂时性。
  商品、货币、资本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政治经济学范畴,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它们不仅充当“批判的武器”,更重要的是包含着指向“武器的批判”的维度,甚至今天仍不乏有思想家将它们作为解读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钥匙。从商品、货币到资本,马克思揭露了现代经济的抽象统治使得在这一经济生产过程中的人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异化和颠倒。
  
  三、理论启示
  
  马克思可以说身逢现代性的兴盛时期,他不是一位纯粹意义上的哲学家,其哲学的思想视野都蕴涵在对现实历史的具体分析和批判之中,现实的生活实践和人的具体生存境遇是马克思从事哲学批判和创造的出发点。具体到马克思的时代,也就是“资本”作为社会组织方式和制度安排的基本建制的现代社会是马克思所要揭露的“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此岸世界”。因而,现代性主题也离不开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分析,并从马克思的独特视角中得到本质性的揭示。具体来讲,就是本文阐述的马克思现代性诊断的两个视角即政治哲学和经济哲学。从最初围绕国家、法等问题,批判现代性的主流政治哲学,可以说是在现实实践中理解现代性的基本内涵,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作为当时德国现代性思想的主要形态,遭到了马克思的反思性批判。为了深入把握现代性的现实根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仅通过商品、货币等现代性的典型感性显现方式,更重要的是抓住了“资本”这一现代社会组织方式和制度安排的基本建制,对处于资本全面宰制的现代性进行了经济哲学的透视。无不彰显出马克思对待现代性问题的独特见解和辩证立场。
  今天,我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处于马克思哲学所开启的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域”中,马克思哲学是我们时代发展的一个富于启示力的思想灵感源泉。但正如伯曼所讲的:“我论述他的思想,与其说是寻求他的答案,不如说是寻求他提出的问题。……他能够给予我们的宝贵礼物,不是一条摆脱现代生活的道路,而是一条更加有把握更加深入地进入这些矛盾的道路。”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到经济哲学的视角,马克思对现代性是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态度,但“‘批判’的基本意思并不是‘否定’或‘反对’,而是‘分析’和‘辨析’,在从事现代化的同时,进行现代性批判,丝毫无损于现代化。相反,却可以避免或减轻它的负面效应,西方国家的现代性批判并非始于20世纪,而是几乎与现代过程同时开始的。事实上,不少西方思想家把现代性批判看做现代话语的一部分,现代性批判体现了人类的自由精神和自觉意识,是一个民族精神成熟的象征”。随着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日益处于现代化的变动中,现代性问题远远没有衰竭,而可以说是刚刚开始发挥作用。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自我批判的思想,无疑为我们面对自己本土的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责任编辑:王之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电子民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需要在硬件、软件、环境及人件各方面进行充分准备。信息通讯技术提供技术支撑,政府治理变革创造软件条件,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公民社会的壮大营造着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积极公民的培育是电子民主构建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电子民主;SHEL模型;信息技术;电子政府;公民参与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7)06—00
期刊
对于加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来说,预测它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复杂性,不仅要有抱持探讨大问题和挑战难问题的勇气,还要有系统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理论准备,以及有效的经验研究的支持。阎耀军先生新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预测基础理论研究》的最终成果,社会预测学研究第一卷《社会预测学基本原理》和第二卷《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以后(以下简称《社会预测学研究》)颇
期刊
摘要:对于诚信的研究,除了将“诚实不欺”、“守信守诺”作为诚信的一般伦理内涵以外,还必须把“信任”作为诚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内涵。诚信研究最终解决的是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互信任问题。所以,诚信的伦理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诚实;(2)实质信任;(3)形式信任。实质信任是市场经济效益的“道德资本”。而形式信任是社会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  关键词:诚实;信任;实质信任;形式信
期刊
摘要:从GDP崇拜到GNH关怀,是发展观的转变,其实质也是对幸福的一种崭新诠释和评价标准的转变。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极组成的GNH关怀发展理念,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行政理念:彰显以人为本的伦理理念、匡扶公平正义的基本道德、尊重个体发展的主体价值、凸显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伦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GNH关怀;伦理意蕴;发展伦理  
期刊
摘要:消费及消费品均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体系和象征体系,因此消费社会学将消费看作是一种文,化。消费文化的出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必须从社会变迁的多重视角进行历史省察。工业革命的到来。福特主义以及后福特主义的出现,不断为消费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鲍德里亚、伊舍伍德、萨赫利斯、道格拉斯、布尔迪厄等学者也用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着人们对于消费文化的认知。而消费文化自身的范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符号价值走
期刊
摘要:以农民认知现状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民知识信息获得途径多元,但差异很大;农民接受培训时间短、参与比例低;农业科技和社会新闻是农民最大知识信息偏好。农民接受从业技能培训不足,形成农民的从业约束;农民自主创业经营时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等要素稀缺度最高,构成农民的创业约束;农民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意识淡漠、自主创业经营意愿不足、再学习和持续发展动机模糊、市场经济伦理要素认同等方面有待提高,又构成
期刊
摘要:弗洛姆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消费异化的社会。人们与所消费的物品间失去了真实、本质的联系,走向抽象化、空洞化;消费由手段变为目的本身,成为被迫的、非理性的目标;人们在异化消费中失去主动性、创造性和快乐。这种病态的消费心态建立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基础上,他倡导建立健康、人道的消费行为。弗洛姆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意义;然而其对异化、人性等概念理解并非完全科学的,对消费异化的批判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必须要有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而最终能够真正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和最具竞争力的企业。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既有成功的企业,也有不成功的企业,需要深刻加以总结。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积累的经验还非常有限,尚处于起步阶段,那些渴望走出国门的企业在急切关注:选择一条什么样的模式和路径走出去,才能获得成功。因此
期刊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国内产业组织的调整,产业的市场结构模式选择成为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经济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此为背景,王庆功教授、杜传忠教授历经数年潜心研究,出版了《垄断与竞争:中国市场结构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一书,对中国市场结构的演进、模式选择及其实现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    一、视角新颖,研究系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期刊
摘要:2006年6月在天津举办的“城市空间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次跨学科交流的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发展与人文关注这一主题.紧密联系天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城市开发与风貌建筑保护、城市空间与文化、城市社会分层与结构、城市经济与近代化模式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热烈的研讨.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城市空间;人;天津;会议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2 81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