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如何看待“一带一路”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ading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合作的机制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以出席2017年在黎巴嫩召开的“中阿关系研讨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与黎巴嫩阿拉伯统一研究中心举办)的阿拉伯人士为采访对象,分析阿拉伯世界如何认知“一带一路”与中阿关系,并就新时期如何提升中阿全方位战略合作的水平提出具体的思路。被采访对象包括黎巴嫩、埃及、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曼、卡塔尔、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10个国家的35名专家、学者、前外交官和媒体人士。
  一、“一带一路”本质上是发展中国家的互联互通
  近年来,中阿全方位交流日益频繁,“一带一路”在阿拉伯世界逐渐深入人心,2016年中阿合作论坛第七届部长级会议在多哈成功召开;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将成立“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已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中阿合作论坛的机制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已成为中阿交流的重要名片。约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贾瓦德?哈马德对中阿合作机制建设很满意,他说,阿拉伯民众对发展中阿关系期望值很高。
  《中东经济观察》顾问哈杜里高度重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认为它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走向共同富裕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是综合性的工程,是联系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纽带,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分工明确,承担各自的任务,但又保证集体合作的完整性。无论是陆上、海上还是空中交通,互联互通都是关键。“一带一路”不分核心区与边缘区。
  哈杜里认为,现在中阿关系日益深化,正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互动也愈加活跃。“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中阿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是一个惠及多方的倡议,在此倡议的框架下,中阿之间签订了许多新的合作协议。
  黎中友协会长马苏德?达希尔称赞中国“以发展为首要”的治国理政经验。他指出,中国是世界政治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治理经验不同于西方霸权主义——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而是帮助这些国家一起发展,民生是首要任务。阿拉伯世界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大市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改变西方所主导的经济体系,阿拉伯国家也希望在中国的帮助下共建国际经济秩序。发展是基础,没有发展,社会稳定问题解决不了。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中东安全与发展事务,帮助阿拉伯国家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目标。
  二、“一带一路”的落实需要与阿拉伯国家发展战略对接
  沙特国王大学学者阿卜杜·优素福认为,中国有“一带一路”规划,阿拉伯国家也有各自的发展战略,如沙特的“2030愿景”,埃及的“经济振兴计划”,阿联酋的“2030工业发展战略”等。这些都是综合性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目标是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经济发展。如在经济方面,沙特希望把本国的GDP排名提高至世界前十五强,将国民生产总值提高40%。为此沙特希望能吸收更多的外商投资,特别是中国的投资。对于沙特来说,吸引外资有两个重点,一是引进先进技术,二是通过培训工人的技能来降低失业率。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规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是重要机遇。既要促进发展战略对接,又要促进具体合作项目的对接;不仅在双方已签署的合作领域,而且在海水淡化、太阳能和风能等领域的合作也将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
  优素福谈到,对于当今这个多元文化、多元国际关系的世界来说,中阿双方都希望能实现双赢和多赢的合作目标。每个阿拉伯国家都有特定领域的充足资源和优势,都有自己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发展议程,也都有各自发展的局限性。只有各取所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伊拉克学者夏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具体的国别规划、领域规划还不完善,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双方的需求还不明朗,发展战略对接还停留在宣传层面。需要把理念转化为现实,必须要有项目来支撑,包括产业合作项目、职能部门的对接,这需要双方在今后几年里不断努力和完善。阿拉伯世界是一个巨大市场,中阿投资还有广阔的空间,双方在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还需采取具体行动;“一带一路”不能成为一句口号,而应让阿拉伯国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埃及开罗大学学者赛义德认为,中阿在战略对接层面有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中阿经济合作主要集中在商品销售、基建、高速公路等重大基建合作方面,但在一些具体的工业领域合作范围仍有待拓展。阿拉伯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中国企业可以在阿扩大投资。每个阿拉伯国家情况不同,需求不同,所以合作项目需更有针对性。阿拉伯世界沟通欧、亚、非等世界性市场,中国产品可以此作为转口基地销往欧洲和非洲,但是中国产品与阿拉伯当地产品形成竞争关系,对当地的市场冲击很大,尤其是对工业基础落后的阿拉伯国家工业生产影响更大。最后, 中国制造的商品很多物美价廉,但往往没有找到当地好的合作伙伴。某些中国的产品价格低,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形象。
  笔者认为,中阿双方应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讨论双边和多边合作项目与具体实施方案。例如,苏丹成立了最高委员会,专门从事与中国的合作项目,这个机构的会长由苏丹总理亲自担任;沙特则由王储默罕默德·萨勒曼亲自担任中沙高级别联合委员会牵头人;埃及由总理亲自担任中埃经贸联合委员会牵头人。不仅在苏丹和阿尔及利亚,在其他阿拉伯国家也有类似的机构。
  笔者在与阿拉伯国家学者交流时深刻感受到,在“一带一路”推行过程中,中国不应重大国,轻小国。中国讨论的中阿合作项目大多集中在中国与一些阿拉伯支点国家或海湾富国,尤其以能源、基建等领域的合作为主,对阿拉伯中小国家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关注度不够。例如,目前黎巴嫩有很多金融、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资源,可以为“一带一路”服务。黎巴嫩個人或中小企业如何进入中国,是黎方首要关切。中国也应参与黎巴嫩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贝鲁特重新打造成“东方的巴黎”。正如黎中友协会长马苏德?达希尔指出的,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战后重建过程中,战乱国家可以学习黎巴嫩的战后重建经验,同时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在阿拉伯世界夯实“一带一路”的根基。   黎巴嫩经济与贸易部经贸司司长苏鲁尔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望给中东问题的解决带来新思路,那就是以发展促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中国如果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具体方案、实施“一国一策”,打造若干样板项目如亚吉铁路、苏伊士运河港口等,将更能产生示范效应。有的阿拉伯国家资源比较丰富,中阿以能源合作为主;有的国家人力资源丰富,希望中国能够推进港口、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建设,可以基建为依托,推动“一带一路”。
  三、“一带一路”需弥补中阿人文交流的不足
  埃及前驻上海总领事法勒加尼认为,古丝绸之路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它实际上是中国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共同文化遗产。古代中国人出使西域,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开展贸易,中阿人民的友好往来共同造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当前,中阿年轻一代缺乏相互了解。要促进中阿民心相通,必须着眼于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如联合制作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中阿电视节目和记录片,使年轻人对中阿友好交往史和对象国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法勒加尼提出,中阿都是古老的文明,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将成为双方交流合作的宝贵资源。“一带一路”提出加强中阿民心相通以来,近几年中阿之间的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阿合作论坛在增强中阿人文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民间和青年之间的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挑战。还应加强在社会、科学、文化和教育等人文方面的深度合作,包括教育、典籍互译和媒体合作。
  笔者认为,中阿教育交流需进一步加强。当前,中阿关系存在“官方热、民间冷”“经济热、人文冷”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双方的语言障碍。相关书籍的互译也不应仅仅在中国国内完成。如果有更多的中文教学项目落户阿拉伯世界,让更多的阿拉伯青年可以在本国内学习中文,这样就更便利。截至2018年5月,中国已在九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12所孔子学院和四所孔子学堂。另外,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有很多欧美国家设立了文化中心,如英国文化中心、俄罗斯文化中心等,中国文化中心偏少。貝鲁特美国大学、哈桑二世大学有中文系,但仍供不应求。应在阿拉伯国家多设立一些中国文化中心,并在大学多设立中文系。
  苏丹学者贾法尔指出,红海沿岸的吉布提长期是法国殖民地,法语和阿拉伯语应用广泛,新时期中阿文化合作将中文带到了吉布提。中文课程、翻译交流等文化合作并非强制输出,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并基于对方的诉求。这不同于西方大国的文化殖民主义,因为中国的文化传播没有靠武力。
  笔者认为,首先,中阿双方应重视语言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语言障碍影响了文化交流,今后中阿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需强化双向语言学习;中国应制定面向阿拉伯国家的中文培训计划,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国文化对阿拉伯世界传播,也有利于中阿民心相通。
  其次,中阿经典互译需提升质量。翻译与人文交流、学术交流是比经贸往来更重要的民心工程。中阿之间的经典互译工作最初是从回族穆斯林开始的。中国穆斯林在历史上曾为中阿文明之间的交往作出了重要贡献。毫无疑问,早期中阿之间的翻译工作是十分艰巨的一项任务。回族人马坚翻译的《古兰经》作为典范,见证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
  最后是中阿媒体交流需再上一个层次。黎巴嫩阿拉伯统一研究中心学者优素福·萨瓦尼博士认为,新闻传播在加深中阿民间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让阿拉伯人通过电视媒体看到新时代中国的进步。向阿拉伯国家开放部分中国电视节目有助于中国对外宣传。但同时,中国的电视台也应该为阿拉伯国家观众提供更多的阿拉伯语电视节目,包括介绍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的观点、中国现代生活方式和微信等社交手段等。中阿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应加强合作,尤其是央视阿语频道与阿方的官方媒体间的合作可以进一步提升。还需要加强报纸、出版物之间的合作,专门设立有关中阿媒体合作交流的版块,打造“中阿媒体合作论坛”,讨论中阿共同关心的议题。
  目前,央视阿语频道在阿拉伯世界收视率较高,成为中外媒体沟通和人文交流不可或缺的载体。2007年以来,央视阿语频道在促进中阿人文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阿拉伯民众足不出户都能通过电视频道或网络收看,了解中国大事。
  黎巴嫩《阿拉伯人看中国》主编拉亚认为,中阿媒体合作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中阿媒体还需要挖掘对方文化、文明和社会中的闪光点,从而产生共鸣,真正起到正面引导作用。不少阿拉伯世界学者发现,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世界有两种:一种是动荡、冲突和战争;一种是富裕、石油和土豪。而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国则是廉价低质商品的出口国,甚至还停留在每个人都会功夫的碎片化印象中。所以,双方都应该努力报道对方新时代的真实情况,中国并非之前的单一形象,而阿拉伯国家也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和文明。中阿之间还有不少相互认知的误区,甚至完全被西方的媒体所左右,给中阿民众留下扭曲的相互形象。
  结 论
  笔者认为,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阿政治、经贸和人文交流成为三大支柱,中国在对阿拉伯国家传播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重视中阿“文化丝绸之路”。中国目前推广“一带一路”建设以经济为主,经济上的“一带一路”是有形的,互利共赢的关键;文化上的“一带一路”是无形的,民心相通是关键。除了“经济丝绸之路”外,中国还应重视建设“文化丝绸之路”,与阿拉伯国家共建“文化一带一路”。无论是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还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以及今天的义乌阿拉伯商人和迪拜30万中国人,都是“文化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中国有60多所公办和民办高校开设了阿拉伯语课程,中国在埃及、摩洛哥、黎巴嫩等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中文系和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促进了中阿之间的文化传播,推动了中阿民间交流和“文化丝绸之路”建设。
  第二,注意“一带一路”在阿拉伯世界的宣传。目前中国政府门户网站都有关于“一带一路”的介绍和宣传,甚至还建立了“一带一路”专门网站,但中国官方媒体在宣介“一带一路”时,配的地图只标了两条线。一条线是:中国新疆-中亚-伊朗-土耳其-俄罗斯-欧洲;另一条线是:东南亚-南亚-红海-地中海-南欧,整个阿拉伯世界除了埃及外,均不在“一带”上,也不在“一路”上。建议中国政府门户网站今后在“一带一路”配图时,最好用“一带一路网状图”,把“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主要城市全部串起来,避免有些阿拉伯国家担心自己不在“一带一路”上,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总之,阿拉伯国家面积13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四亿多,对“一带一路”认可程度高。但是,22个阿拉伯国家国情不同,需求也不一样,必须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只要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一带一路”必将给阿拉伯世界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带来巨大推动力。
其他文献
来华留学生是中国文化传播中的一类特殊人群,他们能够亲身感知“文化中国”,可能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潜在传播者。目前,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学界对身处中国的留学生群体关注度不够、实证研究较少。本文以五所在京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北京地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探讨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优势作用。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研对
期刊
我开始从事对外新闻工作,正值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可以说,对国外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贯穿了我新闻职业生涯的始终。如何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意和把控的点很多。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仅谈三点体会。  亲和  2014年秋,我应邀和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一起去尼泊尔参加一个学术活动,主题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尼泊尔的影响”。李希光教授作为主讲,以《习近平的新中国唤醒世
期刊
在一个晴朗的冬日,村妇们将红薯片、白萝卜丝和芋头条摆在席子上。这些晒干之后就可以做成北山知名特产——烧饼。  在这个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的村子,2300名村民很长时间以来的主要收入都是靠卖烧饼获得的。但北山在与中国强力推进的现代化久久脱节之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革命—— 一场数字革命。  一家农户墙上的传统红色装饰将象征富貴的鲤鱼与两个不寻常的形象联系起来:一条狗和一只猫。它们分别是中国电商巨头京东和阿
期刊
近年来,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社交平台发展迅猛,不仅用户数量逐年攀升,而且日益成为重要的新闻获取渠道。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上述三家社交平台的月活跃用户数已分别达到20亿、15亿、3亿。同时,专业机构的调研显示,2016年,多达63%的美国成年人使用社交平台获取新闻,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14个百分点。  因此,社交平台也越来越受到媒体机构的重视,不少多年来
期刊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认为“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然而,任何文化和价值理念都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进行有效地传播。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传播学界越来越关注如何发挥新媒体传播高效快捷、双向互动的优势,以更快捷、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国际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播载体,借助远程在线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打破原有的跨文化传播壁垒,让学员在日常
期刊
作者戴雨果(Hugo de Burgh)是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中国传媒中心主任。该书认为,中国新媒体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几大新媒体公司已具有较强国际影響力,正在挑战国际互联网传媒巨头谷歌和脸书;同时,中国主流传统媒体开始挑战CNN和BBC等老牌西方媒体的地位。在国际社会上,中国媒体正在重新设置议程,以中国方式把中国故事讲述出来、传播出去。该书分析了中国对外输出故事的原因和方式,考察了中国媒体的
期刊
作者亚历山大·卢金(Alexander Lukin),是知名中国问题专家,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国际系主任、俄罗斯外交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亚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俄罗斯外交学院副院长,曾獲“中俄关系60周年杰出贡献奖”。著有《俄国熊看中国龙:17-20世纪中国在俄罗斯的形象》《中俄四百年交往史》等专著。该书通过追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的演变历程,对中俄日益紧密的双边关系进行
期刊
合作传播成为新时代中国媒体探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效果的重要模式。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际传播项目《亚媒看中国》正是合作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该项目策划制作周期长达一年半,共邀请了包括日本、俄罗斯、印度、老挝、巴基斯坦、菲律宾、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共九个亚太地区国家的十家主流媒体来华,进行了八个科技领域的联合采访报道,讲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  一、叙事题材:中外媒体共商共议选题  
期刊
近年来,作为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落户地,重庆和新加坡互动日益频繁。重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是否投射到新加坡媒体的报道中,新加坡媒体涉渝报道展现的城市形象又是如何?  本文选择2007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作为研究时段。十年间中国GDP总量由世界第四升至世界第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国际媒体对于中国也越发关注。与此同时,该时段是重庆直辖后第二个十年,重庆GDP增幅位居全国前列
期刊
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处于重要的龙头地位,就中德关系而言,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政治往来、经贸活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德国不仅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从欧洲进口技术产品最多的国家,还是中国在西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伙伴。然而,进入21世纪后,德国民众对中国时常持有极为负面的态度。为了推动中德两国关系良性发展,我们需要了解两国间存在的问题。因此,北京大学“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