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将军的好“搭档”——崔田民将军

来源 :中华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11月初,也就是崔田民将军病逝一周年前夕,杨得志和马文瑞、贺晋年、郭洪涛、李铁轮同志联名写了篇纪念文章,发表在8日的《人民日报》上,其题目是《功高不居功 望重不自满——回忆崔田民同志生前革命业绩》。世人读后,联想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冀鲁豫,都认为杨得志、崔田民二位将军是一对配合得非常默契的“好搭档”。
  崔田民1912年生于陕西省绥德县铁茄坪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本村党支部书记兼团支部书记,绥德南区党委委员兼区团委书记,绥清中心区党委书记,陕北党团特委委员兼团特委组织部长,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等。
  1935年10月,时任陕北苏维埃副主席的崔田民被调任红15军团78师政委。不久,参加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随后又参加了东征、西征战役和山城堡战斗。
  1937年8月,崔田民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政委;12月,调任689团政委;1938年4月,又调任344旅政治部主任。当年7月,该旅旅长徐海东去延安治病和学习,由343旅685团团长杨得志代理其旅长职务。从此,杨得志和崔田民并肩战斗了5年多。


  一、开辟鲁西南
  1938年夏,朱德总司令将杨得志召回总部,命他和崔田民去冀鲁豫三省边区开辟根据地。8月底,杨、崔率688团从长治出太行东进,在临漳、安阳地区与689团会合。正准备按八路军总部的意图“向冀南、豫北平原及铁路沿线展开”,突然接到总部命令:堵截在冀南地区受到八路军东进纵队严重打击的伪扈全禄部。杨、崔即率344旅的两个团协同东进纵队发起漳南战役,消灭伪军和顽匪4000多人。后又组成漳南兵团继续南下,拔除沿途敌伪据点8个,收复了滑县和道口镇,在汤阴县全歼扈全禄部1400多人,扩大了浚县、滑县、汤阴的抗日武装。不久,杨、崔奉命率部返回原地。
  1939年2月初,杨得志和崔田民奉命二出太行,东进冀鲁豫。这一次,总部给他们下达的任务是:“带一点部队先去”冀鲁豫边区,在那里“整编、扩大部队,待命回山西”。于是,他们率旅直一部、一个工兵排和一个迫击炮排总共不足100人,由山西高平地区出发,到达直南地区的内黄沙区。
  冀鲁豫边区位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包括直南、豫北、鲁西南3个地区20余县。这里作为华北、华中的结合部,是太行、鲁西、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3月9日, 杨得志、崔田民在豫北濮阳县井店一带,同已在这里开展游击活动的344旅独立团、特务团,以及在冀鲁豫地区坚持游击斗争的黄河支队、考城大队、陇海路支队等地方武装会合,整编后成立了冀鲁豫支队,杨得志任支队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后任政委)。支队成立了党的领导组织——行动委员会,崔田民任行动委员会书记。从此,冀鲁豫边区结束了各游击队分散活动的局面,有了一支共产党统一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
  冀鲁豫边区不但是三省的结合部,还是敌、伪、顽匪的结合部。冀鲁豫支队活动的地区是国民党河北直南、豫北滑县、豫东民(权)考(今兰考)、鲁西南菏泽和成(武)曹(县)5个专员公署的地区。当时,他们对抗日和八路军的态度各有不同:其中直南、豫北地区与八路军有统战关系,濮阳还设有八路军办事处,抗日群众组织可以公开活动;而鲁西南除了日、伪军,还有形形色色的土匪武装,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十分凄苦。针对这些具体的情况,杨得志和崔田民等人确定了支队“以直南为依托,坚持豫北,开辟鲁西南”的行动方针。
  冀鲁豫支队成立的当月,杨、崔即率主力开赴鲁西南的东明、定陶、曹县、成武、金乡等县。这一地区,“牛毛司令”的队伍和“响马”武装比比皆是。在这些队伍中,敌、伪、顽各种成分夹杂,还有反共抗日的土匪。针对这一复杂的局面,崔田民协助杨得志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对国民党地方武装和地主土匪武装,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对其中死心塌地勾通日军的汉奸,为祸百姓、反对八路军的反共分子,坚决地予以打击和惩办;对于成分复杂的会道门、土匪,只要不当汉奸,不害百姓,则采取教育、争取、感化的政策,“一不打,二不杀”,使他们不再与八路军为敌;而对那些既想抗日又想“占山为王”的“土皇帝”,则亲自去做工作,保留他们的队伍,将他们改造成抗日武装。结果,如愿以偿,很快便打开了局面。为此,杨得志高兴地对人说:对这些“牛毛司令”、“土皇帝”,崔田民头脑最冷静,讲政策,又有耐心,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冀鲁豫支队还有计划地在鲁西南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并在曹县建立了抗日游击队,成立了民兵联防组织等;曹县县委也由秘密转到公开,曹县成了鲁西南最早的抗日根据地。


  因为要“待命回山西”,冀鲁豫支队与地方党組织暂无正式关系,但以崔田民为书记的冀鲁豫支队行动委员会与部队所在冀南、豫北等地区的地方党组织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在反“扫荡”期间,冀鲁豫支队仍协助地方党组织的建设:8月,成立了鲁西南地委(归湖西区党委领导),还在有国民党县政府的东明、长垣、菏泽、濮阳、滑县的结合部设立了几个县区的联合办事处,履行抗日政府的职能。
  这时,冀鲁豫支队已经发展到1.7万多人。鉴于“整编扩大部队”的任务已经完成,杨得志、崔田民给军委、总部、旅部发去电报,提出归建115师,以泰山为依托建立根据地的建议。杨、崔很快接到军委复电:冀鲁豫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你部应做长期打算,在该地区进一步创造、扩大、发展和巩固抗日游击根据地。从此,冀鲁豫支队不再“待命”,而是遵照中央军委的电示,坚持不懈地在冀鲁豫边区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但是,时近初冬,1.7万多人过冬的粮食和棉衣却无着落。面对这一难题,杨、崔反复磋商后,决定不向上级伸手,也不增加人民负担,而是抓捕单县青凅集高辛庄最大的汉奸、也是富甲一方的高圣君,从他那儿解除部队的燃眉之急。崔田民经过精心策划,和2大队大队长覃健率2大队夜袭高辛庄。结果,一枪未放,便活捉了高圣君,勒令他拿出7万银元的赎金解决了部队冬装。
  二、创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春,为统一领导冀鲁豫抗日武装,按照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成立了冀鲁豫军区,杨得志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卢绍武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直南、豫北、鲁西南3个军分区。与此同时,中共北方局决定由王从吾、刘宴春、杨得志、崔田民、信锡华等组成中共冀鲁豫区委员会,统一领导直南、豫北、鲁西南地委。
  4月30日,八路军总部决定将刚刚由344旅扩编为八路军的第二纵队与冀鲁豫支队合编。从此,“冀鲁豫支队”番号取消,“二纵”兼冀鲁豫军区,直属八路军总部。杨得志任“二纵”司令员,黄克诚任“二纵”政委兼军区司令员,崔田民任“二纵”政治部主任兼军区政委。
  1940年6月10日,即农历五月初五,日寇集中1.5万人的兵力、10多架飞机、百余辆战车,分12路向清丰、濮阳、内黄分进合击,企图消灭二纵主力和机关。与此同时,顽军石友三也卷土重来,纠集匪伪杂军3万多人向冀鲁豫根据地进犯,史称“五·五大扫荡”。
  其间,根据中央军委命令,黄克诚率二纵主力跳出敌人合围,离开冀鲁豫南下,开赴华中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经过13天的“扫荡”,日、伪军重新占据了直南5县城,并在滑县、浚县等地设立据点34处,把根据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形成了对冀鲁豫根据地的包围和封锁;土匪、汉奸等反动武装,也乘势向根据地进犯,一时间形成了日、伪、顽、会、匪“五鬼闹边区”的严重局面。
  此时,留在冀鲁豫的主力部队只剩下相当3个团的兵力。为此,中央军委发电征求杨、崔等人的意见:是继续留在原地坚持下去,还是去苏北地区发展新的根据地?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杨得志、崔田民不谋而合。于是,他们立即回电:坚持冀鲁豫边区斗争!
  根据中央新的指示,留在冀鲁豫的部队整编后组成新的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杨得志任纵队司令员兼军区司令员,崔田民任纵队政治委员兼军区政治委员并接任军政委员会书记。
  重新整编的八路军第二纵队和冀鲁豫各军分区部队,在各地对根据地内的顽军进行了打击,一度夺回了直南的南乐、清丰、濮阳县城。至1940年底,主力部队发展到1万多人,地方武装3000多人,民兵2000多人,边区形势渐有好转。
  1941年1月,冀鲁豫边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晁哲甫为主任,崔田民、贾心斋为副主任。至此,冀鲁豫边区党、政、军领导归于统一,全区辖直南、豫北、鲁西南3个地委、3个专署、3个军分区,共15个县,冀鲁豫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正式形成。
  三、艰苦卓绝的反“扫荡”
  冀鲁豫边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不久,日军已将进攻的矛头转向了华北敌后战场。4月12日,日、伪出动兵力万余人,汽车、坦克等130余辆,分5路对沙区进行毁灭性的大“扫荡”。杨、崔得到消息,马上指挥部队转移,并派出战斗部队带领沙区党政机关和群众2000多人突围。
  9天后,部队回到沙区。只见上百个村庄变成了瓦砾和焦土,整个沙区的房屋被烧过半,军民被杀4000多人,粮食、种子、耕牛和农具被抢、被毁大部,连群众赖以为生的枣树也被砍5万余株!
  鉴此,杨、崔马上组织部队协助地方党政组织进行善后、安抚、救济工作。区党委、行署和军区联合组成120余人的5个工作队,解决根据地重建和群众的穿衣、吃饭问题。不到半个月,工作队走遍了125个村庄,发放救济粮、贷款和种子,组织群众生产自救;部队还专门派出小分队,帮助群众修房建屋,重建家园。
  在此间筹集救济资金时,不少同志基于过去的习惯作法,都主张“吃大户”。而崔田民却不然:他从执行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出发,提议不提“吃大户”的口號,而强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救济难民就是抗日爱国”,向开明的地主士绅开展募捐。这一意见被区党委、行署和军区采纳,收到明显成效:工作队很快向地主、富农借粮8万多斤,筹集到“边币”(在根据地流通的钱币)近10万元,以及大量的衣物、柴草、家什、农具,全部救济了难民,保住了冀鲁豫这块重要的平原抗日根据地。但是,在冀鲁豫周围的平汉、津浦、陇海3条铁路线上,日军却集中了6个师,根据地内日、伪军总兵力达到7万余人。根据地越来越小,回旋余地越来越窄。
  面对严重困难的局面,为了统一对敌斗争力量,在更大范围内坚持平原作战,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在7月份作出决定:冀鲁豫与鲁西这两块紧邻的根据地合并为统一的冀鲁豫边区,成立新的冀鲁豫区党委和行政公署。合并后的区党委受北方局领导,行政公署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两区所属主力部队编入第2纵队;新的冀鲁豫军区机关仍由第2纵队兼,归八路军总部指挥;纵队司令员为杨得志,军区司令员为崔田民,原鲁西军区政治委员苏振华任纵队兼军区政治委员。从此,冀鲁豫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的一个独立的战略区。
  为扭转对敌斗争的局面,中央军委发出指示:在日寇的残酷“扫荡”中,每个根据地的军事机构应包含主力军、地方军、人民武装三部分,目前以发展地方军、人民武装为中心。于是,冀鲁豫军区决定由崔田民具体负责地方武装和民兵工作。崔田民立即行动起来,凭其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卓越的领导才干,很快便使7个军分区都与县、区武装建立了隶属关系,并从主力部队抽调152名军政干部充实了地方武装。1941年下半年,主力部队组建了小型游击支队12个,深入接敌区和敌占区, 带领地方武装开展反“蚕食”斗争。后来游击支队改称“小部队”,由12个扩大到20个,与各地民兵武装成为冀鲁豫根据地坚持平原抗战的重要力量。   1942年,从春到秋,河南全省旱灾、蝗灾、涝灾、风灾、雹灾、霜灾不断,百年不遇,几乎颗粒无收。军民缺吃少穿,军区开会时有的干部饿得只能躺着。鉴于冀鲁豫个别地区发生了地方武装投敌叛变事件,崔田民马上作出了在全軍区整训地方武装和民兵的决定:从野战部队抽调军政干部,对7个军分区的独立团和近50 个县的县大队、区干队有计划地进行集中整训或分散轮训;在300多个建制单位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在民兵中开展神枪手的军事训练和民兵联防检阅。整训后,全区的地方武装普遍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扩大了民兵联防,在各地区反“蚕食”斗争中见到成效。
  1943年春,灾荒仍在蔓延。冀鲁豫全区30万灾民,有上千村庄的大部分农民外逃;有的地区,牲口几乎全部被吃掉、卖掉。为多方救灾、救民,崔田民随到任不久的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数次到重灾的鲁西南、沙区各县了解灾情、检查工作,稳定群众和部队的情绪。他们亲自出面联络、动员统战对象、社会上层、乡村士绅捐粮、捐款,向地主借粮;并根据八路军总部“各军区部队要和党、政、民一起自己救自己”的指示作出决定:全区部队利用战斗间隙开荒种粮、种菜;节衣缩食,开展“人省一两粮,马省二两料”运动,各部队挖野菜以补充粮食不足;各军分区骑兵团、骑兵连的牲口全部参加灾民春耕和农忙;战士帮工,“不吃群众一口粮,不喝群众一口水”,军区机关“白天多干事,晚上少点灯”……凡此种种,赢得了民心,凝聚了民力,加上春播后连下透雨,缓解了干旱,到麦收灾情开始好转。
  四、整风学习和开辟地下交通线
  1943年初,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在冀鲁豫根据地开展了整风学习运动。崔田民负责领导军区的整风。他在军区干部大会上作了动员和部署,要求军区所属单位团以上干部实事求是地参加整风学习,并发表了《反对狭隘经验主义》的文章。由于措施得当,保证了运动不“左”不右,达到了预期目的。
  与此同时,鉴于“4·12”大扫荡后我党地下交通线又被敌占区阻隔,崔田民又致力于交通线的恢复和开辟工作。
  早在1940年8月,崔田民就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着手开展敌占区的工作,他和政治部主任唐亮、敌工部长李一非商议决定,派敌工部情报股长黄友若到河西地区了解情况,并建立冀鲁豫军区卫西工委,专门搜集情报,做统一战线的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卫西、豫北地区的地方势力、实力派、社会上层、会道门武装,已成为团结、争取、利用的稳固对象;加上杨、崔在冀鲁豫地区长期的统战基础和影响,使交通线的创建得以顺利进行。
  接着,在崔田民的提议下,冀鲁豫军区又于1942年5月建立了沙区办事处,委派第三军分区政委王乐亭出任办事处主任。办事处经过对这一地区伪军多方面的工作,很快建立了经内黄、安阳,过卫河、安阳河、平汉路封锁线,到达林县任村的交通线。后来,经这条交通线护送的我党政军过往人员达1000余人,其中包括刘少奇、朱瑞、陈毅、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一一五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等重要领导人。此外,秘密交通线还担负着传递文件,收集情报、保持根据地之间的联系,采购和转运军用物资等任务。
  1943年6月,共产国际解散,蒋介石又借机掀起反共高潮。冀鲁豫军区通过地下交通线,及时获悉国民党28集团军李仙洲、侯镜如部奉蒋介石之命,由皖北越过了陇海铁路,侵占湖西根据地,向曹县东南进犯;两个月前投降日寇的豫北伪军杜淑由汤阴- 新乡一线,正侵入卫河以南根据地。他们一东一西,对冀鲁豫根据地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
  面对此情,杨得志、黄敬同苏振华、阎揆要、崔田民商议后,决定主动出击,并首先打击盘踞在军区门口距离范县只有几十里的朝城伪军石友三旧部;然后兵分两路,杨、崔指挥东歼李仙洲,苏、阎指挥西歼杜淑。
  7月5日,朝(城)南战斗打响,仅3天就拔掉敌人92个据点和碉堡,收复了朝城周围大部地区。
  朝南战斗结束不久,杨、崔又立即组织了一个人数不多的“小前指”,从朝城地区出发,冒雨渡过黄河,进入鲁西南,集中了该地区的二、五、六3个军分区6个主力团和游击队、民兵,在曹县东南发起了东歼李仙洲的“讨顽战役”。战役打了一个月,大小战斗69次,共歼敌5900多人,开辟了南北、东西近百里的根据地,新建了成武和曹县两个抗日县政府。与此同时,苏振华、阎揆要指挥西路部队胜利完成了歼灭伪军杜淑的卫南战役,歼敌5600多人,建立了卫南、滨河、滑县3个抗日县政府。
  不久,崔田民接到了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的通知。战事正紧,他与杨得志匆匆话别。这时,他们在4年前奉命来冀鲁豫时所率领的不足百人的队伍,已经发展为八路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冀鲁豫边区,也成了一块重要的平原抗日根据地!战争的岁月,艰危的生活,在数百次的“扫荡”与反“扫荡”之中并肩战斗、生死与共、互相尊重、彼此信赖、配合默契,甚至秉性相近、脾气相投,已使他们成了真正的莫逆之交!
  崔田民于1943年年底抵达延安, 1945年4月出席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重回冀鲁豫根据地时,晋冀鲁豫军区已经成立。崔田民任该军区一纵政治部主任。以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崔田民历任铁道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志愿军铁道兵团副政委、解放军铁道兵副政委、政委、党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膺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三大特邀代表。
  1991年11月16日,崔田民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其他文献
擢发  擢一根黑发  藏诸诗页之中  免得它  随着红尘变白  感谢自己  早就由草本  变成木本  在心里梦里  镂刻深深浅浅的痕迹  七十初度  好想感谢一次自己  不感谢视之若命的心脏  不感谢强项之上的头颅  不感謝半铁半钙的骨骼  不感谢风磨血浸的肌肤  只感谢  自己的舌头  只有它,记得  父亲一句一逗教会的乡音  只有它,懂得  母亲一勺一箸喂出的胃口  雪夜读书  七十方知  己
期刊
看守  如果有一天  我们绷紧的伫望  像脱缰的野马  像两棵在暴雨中  揣着电闪雷鸣  奔向对方的青冈栎那样  是否会引发山崩海啸的  灭顶之灾?  别担心!在这固守的囹圄  我们既是囚徒,也是看守  (注定终生看守“约定俗成”  这座永远与暴乱绝缘的死火山)  我们以非人的毅力和耐心  等待  那一天,那场死亡的大火  来,将每一块骨头  从那牢牢捆缚的整体中  解散——  “每块骨头,都该是
期刊
1研究背景和目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后一系列组织学和病理学变化最终可导致心室重塑(ventricular remodeling, VR),其可引发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发生。VR是一
怀想  有人把母亲视作故乡  有诞生 也有消亡  哭泣或欢笑 草尖的露水  胎盘与坟墓 人生的真相  母亲去的地方 我也会去  草叶的乳汁 赛过氧与蜜糖  天堂在人间 人间在天上  月亮的幽魂 喊醒夜晚的玉石  梦见炊烟煮出米香  母亲的慈爱 供养饭碗与梦乡  春天来了 母亲没有回家  母亲没有回家 春天来了  石头抒怀  野蛮山地孕育强雄气魄  无谓的争斗与厮杀 看得浮云也摇头  风水宝地 出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