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德性:文明多样性的教育学审视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217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文明多样性的教育学审视明确,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教育则是人类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教育意义在于生成人的文明德性。这些德性包括文明理解、文明尊重、文明宽容、文明互补、文明自信等。
  关 键 词 文明多样性;教育学视野;文明德性
  作者简介 薛忠祥,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世忠,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对文明多样性的审视和研究大多是文化学、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的范畴,教育学基本是缺席的。揭示文明多样性的教育属性,进而引领我们生成相应的文明德性,将对文明多样性的保持与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历史人脉。这就需要以教育学的视野对人类文明多样性进行审视,从而显现并生成其深厚的教育意蕴。
  二、教育与文明多样性的关系
  (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方式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因为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从而解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进而又形成了不同的国体、政体、宗教信仰等。人类因生存和发展方式上的差异导致的各自文化创造方式和文化成果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就是文明的多样性。文明的多样性,保持多样性的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具体样态;同时也是各个民族内部和各个民族文明之间不同文化形式相互依存、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发展形式。
  因为文明的多样性,便会有差异存在,就会产生两种状态:冲突和融合。纵观人类历史,只有承认文明多样性,并且尊重文明多样性,求同存异,才是文明存在与发展的正道。
  在西方,古希腊文明由于吸取了古埃及的数学、古巴比伦的天文学等文明成果,才会结合自己地域文化的特点创造出灿烂的古希腊民主政体、哲学科学文明。近代以来,西方人由于吸取了东方的四大发明成果,才能够引领世界进入全球化文明时代;同样中国由于固守自己文明的单一性和封闭性,落后于先进文明的发展。如此来看,无论是民族内部,还是各个民族之间,其文明多样性的保持与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方式;用一种文明来统治、代替其他文明,势必遭到其他文明反对,最终导致冲突,冲突带给文明的只能是伤害甚至是毁灭。
  (二)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方式
  就各个文明之间的交往来看,由于各个民族以各自文明为单位去理解、把握、学习、尊重其他文明,进而克服了自身文明形式的个别性,形成了更具普遍性的文明特性,这样提升、发展自己的路径叫作文明的教化。因为教化就是“一个人完成由个别性向普遍性提升的过程”。[1]
  就个人与文明交往来看,在与文明的交往中,个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素质、意义,这就是教育存在。而人类社会后来产生的独特的教师对学生的专门教育形式,究其本质就是让人与专门的教师、专门的内容、专门的方式在专门的环境里发生的专门的交往,在此专门交往中,人的意义(或者受教育者的意义)得以更全面、更深刻、更系统地生成。这样的教育就是专门的、正规的教育形式。但是,在此专门的交往形式里,人与之交往的文化内容是被按照某种标准、规则整理过的,同时也是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文明,是已知的世界。因此这样的教育是次生的。文化或文明对这样的次生教育形式而言是源生的,根本的。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存在来看,那与未知世界相交往的人所产生的某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意义,就是源生教育了。源生教育,就像传说中的伏羲氏做八卦,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创仁学,孟子修道义,亚里士多德之“四因”,牛顿之“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之“相对论”,等等,既是后来次生教育的本源,又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存在与发展形式。所以,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教育是文明的发生、存在与发展方式。
  三、文明德性:人类文明多样性的
  教育意义
  教育是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意义生成性事件,由此观之,各种文化形式也是人所交往、学习的对象,因此也会产生教育意义。不同文明样态下的交往,一定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意义。教育意义在个体身上凝结成为人的基本素养,就是人的文明德性。人的文明德性有文明理解、文明尊重、文明宽容、文明互补、文明自信。
  (一)文明理解
  文明理解就是在多样性文化的场域中,基于自己的文明立场主动去认识、了解、理解其他文明形式的认知德性,而不是排斥、拒绝、封闭的德性。文明理解的形式借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就是同化、顺应、平衡。同化,就是用自己的文明形式去解释其他文明,进而把其他文明的因素纳入自己的文明结构中。例如中华文明在古代史上基本上是同化周边文明,从而奠定今天全球化文明中的大中华圈。但是,当自己的文明基因不能提供相应的认识构架来理解、把握其他文明形式时,便会导致改变、甚至是完全改变自己去适应其他文化形式。这表现为中华文明的全盘西化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了,甚至于语言、人种都要彻底改造,这是对文明自信的彻底怀疑。日本近代文明是通过顺应而取得成功的文明,他们通过明治维新、通过脱亚入欧战略,进而掌握了西方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明,从而成长为亚洲最先进的近代国家。这就达到了文明理解的第三个方式:平衡。文明理解的平衡阶段是文明的平等交往、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文明既可以吸纳其他文明、又可以自己输出文明,是一种互补的文明状态。
  文明理解既是各个文明体之间相互适应的认识过程,又是各个文明的个体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德性。只有具备文明理解德性的人,才能最终以开放的姿态来尊重、包容其他文明,并在这种尊重包容中取长补短,达到共赢。从而使各种文明和而不同,进而既保持多样性,又得到生存和发展。
  (二)文明尊重
  文明尊重是在文明理解的基础上对彼此文明存在历史、存在地位、存在权利的承认与接纳的价值德性。康德认为,人类彼此的尊重就是因为人类本身具有理性,因为人有理性才能够去尊重;因为人彼此有理性,才需要彼此尊重。尊重别人的理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人;而尊重别人的作为人的理性,也就是尊重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自己。文明尊重也就是彼此承认文明都是彼此民族人民的理性创造,在人的理性创造面前,都享有无上的人类尊严和荣誉,都要把对方当成目的去理解,而不是当成实现自己欲望的工具。   每一个民族的文明和每一种文明形式都值得人类个体和团体去尊重、去保存。那些借口自己的种族、民族文明优越性的人和团体,并不承认其他文明的优秀基因,从其本质上就忽视了人类文明作为人类理性的成果的普遍性,从而也不会尊重他们自己。文明尊重者首先是自我文明尊重者,尊重自我文明才会把其他文明理解为和自己一样地位的文明,进而互相尊重;由尊重别人而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如此才是真正的文明尊重德性。
  文明尊重德性,是真正对文明内在的人类理性尊严的敬重,不管这个文明处在强盛还是衰败,都需要有尊重的德性存在。
  (三)文明宽容
  宽容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被作为一种个人修养存在。比如孔子要求君子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把自己的一以贯之的道称为“忠恕而已”。司马迁在其《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评价伯夷、叔齐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就是称赞他们的君子之风——宽恕。所以,宽容是一种美德,同时宽容还是一种文化修养。比如,在中国唐宋时期,儒家、佛家、道家相处一室,共存共荣,从而促进中华文明一个大融合、大爆发的时代,宋明理学便是当时的产物,而当时的文学艺术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与此同时代的西欧,却在宗教战争、宗教迫害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从而阻碍了自己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就人类整体而言,由个人修养、宗教宽容到文明宽容,只有在文明宽容的氛围下,各个文明形式、各个民族文明才能和而不同,才能求同存异,才会既能保持自身的个性,又能共处一炉,促进文明共赢。文明宽容的德性必然会促进文明共赢的结果。
  (四)文明互补
  文明各有其长,必然也会相互补充。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西方,让西方人有了指南针,从而进行全球探险,开创了全球史;火药传给他们,发展了军事武器,从而轰开了保守的封建堡垒大门;印刷术、造纸传给他们,带来了其思想文化的更大传播与创造。这是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补充。同样,近代以来西方以自然为征服对象,以人为手段攫取无限的财富,使大自然、人类本身遭受了严重苦难,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则可以送去人类发展的新思路。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文明互补同样是其促进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比如中国的儒家文明长于实用和感性,拙于思辨和抽象。因此,在佛教传来之后,道教兴盛之际,儒家学者吸取了佛教、道教里面的玄思成分,进而给自己的仁义礼智信等具体、实用的道德规范建构了一个形而上的根据,“天理”成就了宋明理学。这就是文明互补的典型实例。到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由于注重玄思,拙于验证、实践,从而导致了近代科学、哲学的落后,被西方人超越。或者过于注重实用、感性的经验、技艺,不能使自己的创造上升为科学、哲学,从而错过了发展为科学、哲学的契机。当西学传入之后,其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严谨的科学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注重单纯玄思、单纯经验实用的中华文明具有恰到好处的补充作用。用严密推理的逻辑结论指导零散的实践,用丰富的实践体验验证、检验、丰富、完善推理结论,进而建构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就是吸收西方文明的结果。
  文明互补是文明理解、文明尊重、文明宽容等文明德性延伸的自然结果,是主动吸收别人文明之长以补己之短的主动德性。在文明多样性中讲求文明互补,是文明多样性更好存在,同时也是各个文明互相促进发展的永恒机制。
  (五)文明自信
  任何一种文明,只有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共存中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所以,文明多样性,有可能使人看到自己文明的劣势,导致某种自卑感;但是,更能够使自己认识到自己长处,进而增添文明自信。文明自信是对自己文明立场的一种忠诚坚守,是对自己文明必然成为优秀文明的坚定信念。
  文明自信的德性是文明多样性中必需的一种民族文明心理状态。全球文明,熙熙攘攘,每个民族及其文明形式都在这里交流、较量。没有文明自信者处处放大自己文明的劣势、缺陷、缺点,把自己文明看的一无是处,进而丧失进步的基点,沦为别家文明的附庸。只有具有文明自信者,才能当自己文明处于劣势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虚心学习其他文明,发展自己文明,从而让自己文明复兴;当自己文明处于优势时,才能更加发扬文明理解、文明尊重、文明宽容、文明互补精神,使自己文明发扬光大,而不能盲目自信,自高自大。
  通过教育学视野看文明多样性,无论对于各个文明单位,还是各个民族内的个人,只要在多样性的民族文明中生存和发展,就会在与多样化的民族文明中领悟到文明理解、文明尊重、文明宽容、文明互补、文明自信的真谛,进而生成自身的文明德性,促进多样化文明的共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4.
  责任编辑/张 丽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南京一所小学在组织学生秋游时发生踩踏事件,这无异于给各地中小学的秋游踩了一脚“急刹车”。因“安全”取消秋游,自然顺理成章。然而,最近一篇题为《致xx区教育局局长的一封信》的小学生作文却道出了孩子的想法。小作者写道,盼望已久的秋游被取消的消息似“利剑一般刺穿了我的心”,并向教育局长“要秋游”。  安全是生命的红线,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和教师责无旁贷。但问题在于,以安全名义取消秋游,其实
学校简介浙江省武义县壶山小学是浙江省金华市范围内最早的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曾有“开八婺风气之先”的说法。学校充分挖掘并传承壶小百年文化精髓,在“经世致用、敢为人先
从意识形态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学校教育应注重“多元”和尊重个体差异;从意识生态看社会文化多样性,学校教育应去除“偏见”“歧视”,做到“平等”“尊重”;从意识心态看多元
不久前,"深圳4个熊孩子半夜划伤小区54辆汽车"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常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感叹现在孩子怎么了的同时,家庭、社区、学校也迫切需要密
听歌里的故事,感动自己的心情。有时分不清到底是被歌曲打动了,还是被自己打动了。或许就像大家常说的那样,听歌是很自我的事情,只要是触动自己的就是难以忘记的。但是,难以
摘要:纯洁师生关系是指让师生关系的发展有正向的反应,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本文分析家长在纯洁师生关系中的作用。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幼儿阶段,家长起到疏导作用。小学阶段,家长起到支持、帮助作用。初中阶段,家长起到引导、协调作用。  关 键 词:家长;师生关系;家校合作  作者简介:赵澜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行为适应、学校适应、社会适应,促进学生的
由于张国荣的跳楼,“引发”香港又有六个人“跟进”。如果做一个新闻链接,情况更加严重——4月3日,武汉市青山区一名成绩优异的初三女生从六楼的家中跳下,目前尚未脱离危险;
摘 要 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开放的多样性,需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让某种文化形式注入跟时代相吻合的发展条件,促使其丰富才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所在。文化多样性教育既然是价值观的教育,必须要按照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行。文化多样性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尊重的教育。  关 键 词 文化多样性;传承;创新;尊重  作者简介 陈红,北京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文化多样性的存在,让整个人类世界的文化充满着
听闻顺德,人们首先想起的是“中国首个突破干亿GDP的县级经济区域”,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城市。但到过顺德的人却往往会对顺德“岭南文化之乡”的美誉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无论是舞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自困。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发展,每一个人都与身边的社会互通互联,难以置身事外。"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当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