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方案选择

来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w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提出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新的临床分型并评价其对手术治疗方案选择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35例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7~70岁(42.4±16.1岁).后正中入路6例,经椎旁肌间隙切除横突入路7例,腹膜后间隙入路17例,病变后方直接切除5例.依据占位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将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按部位分为3型:Ⅰ型,病变位于椎体旁,小部分沿神经根向椎间孔生长,未突入中央椎管;Ⅱ型,病变位于椎体旁椎间孔之外;Ⅲ型,病变位于椎弓后方的竖脊肌.每型按占位大小进一步分为a、b两个亚型,病变长轴≤50mm为a型,>50mm为b型.3名观察者先后进行两次评估分型(间隔1周),并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VAS评分,并结合影像学复查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5例患者中Ⅰa型4例,Ⅰb型3例,Ⅱa型9例,Ⅱb型14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3位观察者分型自身一致性的Kappa值为0.924~1,观察者之间一致性的Kappa值为0.849~0.924,均高度一致.6例经后正中入路切除患者为胸段Ⅰa(1例)、Ⅱa(5例)型,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切除患者为腰段Ⅰa(3例)、Ⅱa(4例)型,17例经腹膜后间隙入路切除患者为腰段Ⅰ b(3例)、Ⅱb(14例)型,5例病变后方直接切除患者为胸、腰段Ⅲa(3例)、Ⅲb(2例)型.34例一期全切,1例未能全部切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均未见明显缺失.33例患者获得3~90个月(42.5±33.3个月)随访,其中32例复查MRI未发现病变复发,1例脂肪肉瘤复发.VAS评分术前为7.7±1.6分,术后1个月2.4±1.3分,末次随访时1.2±1.1分.结论:基于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和大小,进行合理临床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策略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中经皮椎弓根螺钉对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的发生情况,分析其相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3780例.其中男性1970例,女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