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车背后的发展温度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xku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612次列车7月23日上午9时40分停在重庆站的月台旁,在它的前后是延伸至远方的铁轨和夏日的阳光。
  沿着月台向前50米左右便是进站口,此时已经开始检票,背着大包小包的旅客陆陆续续地进站,顺着5612次列车寻找属于自己的车厢。
  列车长陈德超站在月台上,偶尔给路过的旅客指示一下车厢的位置。“这是成渝线上唯一还在跑的慢火车了。”陈德超说。
  在速度愈发受到重视的今天,5612次列车仍然以40km/h的均速行驶在成渝线上,来往于重庆与四川省内江市之间。
  成渝线上唯一的慢火车
  如果一个重庆人想去内江,他可以选择乘客车、自驾或坐高铁,任何一种都远比乘坐5612次列车所花费的时间短得多。
  上午10时5分,5612次列车汽笛长鸣,开始沿着铁轨向着内江前行。适逢周五,此趟列车比平时的客流量要高上许多,但上座率仍不足20%。下午5时34分,5612次列车将到达内江站,用时7小时29分钟。
  列车开始前行,陈德超也开始沿着车厢例行检查。作为列车长,他需要检查的地方很多。从车头出发,车窗外掠过无数风景,对于已经在5612次列车上工作了20年的陈德超而言,安全与卫生检查,比窗外的风景更值得注意。
  2009年9月26日,“和谐号”动车组首次在成渝两地之间开行,拉开了重庆高铁时代的序幕。自此,300km/h与40km/h,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构成了成渝线上的两种风景。
  出行的选择如此之多,在速度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5612次列车这样的慢火车则逐渐被大多数人遗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退出铁路的“舞台”。
  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通车,5612次列车那时起便开始“服役”,初始阶段开往四川成都,20年前改为开往云南昭通,再后来,为了满足长江沿线村镇居民的出行和发展需要,这趟列车的线路最终调整为重庆至内江。这趟列车也被称为“公益性扶贫慢火车”,现如今成渝线上唯一的慢火车。
  5612次列车穿行在重庆与内江之间,全程285公里,途经28个站点,全程票价21.5元。这趟慢悠悠的绿皮车以它从容不迫的“步伐”穿过群山,跨过江河,为沿线的居民带去出行的便利,也带去了脱贫致富的机会。
  上午11时1分,5612次列车到达铜罐驿站。陈德超看着乘客下车与上车,时不时出言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一路向前的时代
  “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高铁网。密集的高铁网,将我国的交通运输能力和速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在一些偏远地区,部分村镇还陷于交通不畅的尴尬境地之中。幸运的是,我国仍有81对慢火车穿行于大山之间,站站必停、票价低廉。
  汽笛悠悠,在这个一路向前的时代,慢火车奏响了“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时代强音。
  家住江津区油溪镇金刚村的陈德银老人是5612次列车的常客,老人的家就在金刚沱站对面,“站在我家院坝,都能看到火车站”。自5612次列车调整路线后,陈德银老两口便开始坐这趟火车去重庆黄桷坪卖菜,老人的蔬菜新鲜,卖得很好。
  靠着卖菜,老两口将一儿一女拉扯大,又通过5612次列车送他们前往重庆上学,最后看着他们定居重庆。“从金刚沱坐到重庆南,一趟7块钱,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涨过价。”陈德银老人说。
  數十年间,5612次列车的全程票价一直定格在21.5元,哪怕是处于亏损状态,票价仍然没有变动。
  5612次列车单面运行一次,不算人力成本,仅燃油消耗就要花费7000元左右,仅靠全程21.5元的票价和日均不足45%的上座率无法扭转亏损的运营状态。“但即使是亏损,只要沿途的老百姓需要,这趟车还是会跑下去。”陈德超说。
  虽说票价未变,但5612次列车内的陈设却一直在变。车厢内的座椅更换了一茬又一茬,从木板座椅变成了现在的软皮座椅;供水设施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全程提供热水;虽然没有安装空调,但风扇的数量却一直在增加,为乘客们在夏日送去凉爽。
  变化的还有乘客。背着蔬菜、鸡蛋、家禽出门售卖的人少了,提着各种从重庆买回的礼品回家的人多了;背着大包小包出门务工的人少了,背着相机到处打卡的人多了。
  车窗外的风景,也变得不一样。土路、泥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柏油路,土房、瓦房变成了砖房和小洋楼,以前的村庄变成了城镇,以前的城镇则变得更加巨大。
  中午12时20分,5612次列车到达金刚沱站。陈德银老人背着背篓,在乘务员的搀扶下下了车。出发时,老人的背篓里装着给儿女送去的新鲜黄瓜和冬瓜;回来时,背篓里则装满了儿女给老两口购买的各种生活用品。
  火车上的人生
  中午12时33分,5612次列车驶入白沙站,短暂地停靠过后,再次踏上旅途。
  “亲爱的旅客朋友们,欢迎乘坐由重庆开往内江方向的5612次列车,上车后请往车厢里面走,不要停留在车门口……”列车的广播室里,5612次列车广播员李晓静正在为刚上车的乘客进行语音播报。
  每到达一个站点,李晓静都要在狭窄的广播室中进行语音播报,而这一趟,李晓静格外认真。
  这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在5612次列车上进行语音播报,列车到达内江再返回重庆,李晓静就将正式退休,她在火车上的人生也将告一段落。
  “想站好最后一班岗,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李晓静说。
  1987年,16岁的李晓静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在重庆至成都的客运段担任乘务员,那时的她还未能想象到,从踏上火车开始,自己将在成渝线上度过漫长的34年。
  1988年成为李晓静人生的分割点。当年,她被调至5612次列车任职,一直担任乘务员,李晓静也想做出改变,便开始自学播音,希望能担任广播员一职。
  “后来也是如愿以偿,一直在5612次列车上担任广播员。”虽已年满50,但李晓静的声音依然清澈动听。   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年轻人从广播室门前经过,突然回过头对李晓静问道:“姐姐,盒饭还是老地方去买吗?”
  李晓静给他指了指方向说道:“小火车迷,还是老地方。”
  小火车迷是一位14岁的初中生,酷爱绿皮车,从两年前开始,每年的寒暑假都会来乘坐5612次列车。
  “只要还有绿皮车在运行,我就会去坐。”小火车迷说,“从第一眼看到这种火车开始,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我很享受这种在火车上的生活,如果可以,以后我也想在火车上工作。”
  下午3时16分,5612次列車到达峰高铺站,迎面,“和谐号”动车组呼啸而来,来自不同世纪的列车在这里相遇。
  绿皮车的记忆之旅
  5612次列车,6车厢。
  靠坐在窗边的位置,陈渲予将列车的车窗推了上去,任由列车行驶带起的风灌入车厢。
  5612次列车沿着长江向前行驶,陈渲予拿出手机,记录沿途的风景,偶尔也在列车靠站的间隙,打开相机拍摄几张照片。
  于陈渲予而言,5612次列车曾载着他外出求学,载着他饱览沿线风景。如今,作为一名“铁路发烧友”,陈渲予乘坐这趟列车不仅是为了游玩,更是为了寻找自己记忆中的那趟旅程。
  著名摄影家王福春在《火车上的中国人》一书中谈到,火车和我们中国人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火车是临时的大家庭,是流动的小社会,它浓缩了人生百态。
  而在高铁网日渐完善的今天,人们到各种地方都仅需几个小时,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再没有了小猫小狗堂而皇之占领卧铺一席之地的场景,也没有了“碰”、“杠”之类的打麻将声。
  王福春书中所描写的场景,只能在这些慢悠悠地行驶着的慢火车上才能寻见。
  快节奏成了现代人的追求,5612次列车则推出了“成铁·记忆之旅”品牌,吸引有念旧情结的游客,重走成渝线。
  从重庆站上车,陈渲予将乘坐5612次列车直达内江,这是他每年都会做的事情。对于铁路,陈渲予爱得深沉,各种列车型号都如数家珍,但他最爱的,还是绿皮车。
  “什么是绿皮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就是车身被漆成绿色的火车,但于我而言,只有这种慢悠悠行驶着,能够将车窗推起来,感受列车行驶所带来的风的慢火车,才是绿皮车。”陈渲予说。
  点开微信,添加陈渲予时,我发现他的微信名叫“1435的距离”。
  “1435公里,有什么特殊含义吗?”我问道。
  “不是,是1435毫米,我国铁轨的轨距。”陈渲予说。
  我愣了愣神,他已经转过头继续拍摄去了。
  5612次列车继续向前行驶,当日17时34分将抵达内江站。陈渲予将在内江和朋友一起享受内江美食,晚上再乘坐高铁回到重庆。
  内江至重庆,高铁路线花费时间,52分钟。
其他文献
我们的风俗画  杨少衡(小说家,福建省作协主席)  冬日的清晨,北京很冷。躲在暂住的宾馆里读青禾的小说,津津有味。读着读着忽然笑了,难以克制。  这小说里有一个人,名字叫马超,是闽南一座小城最高学府的老师。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位有故事的外来者在小城引领风骚,以其激情,以其在政治、思想、文学、人生包括性方面的解放性言论与行为,成为小城众多文学青年的精神导师。当年马老师身边围绕着大批美丽、热情、满
一  少平老师一个电话,把我带回了他的故乡长阳。  车从中午驶向黑夜,武汉漫天的雾霾渐渐在我们头顶消失。过了枝江后,坐在副驾座位上的少平老师时不时回过头来,向坐在车后的我描述着他记忆中的长阳。他说,我们正走在山上,前方连接两山的是一座一百多米高的桥。  他说的时候指了指前方,透过昏黄的车灯,那座桥并没有出现在我的眼帘。除了山间有几处稀疏的灯光,四周黑透了,老天也洒起了雨。我们时不时穿过一个个隧道,
周如钢出生于1979年,几乎就算是80后的作家。与大多数从学校到学校,从单位到书斋的作家有所不同,周如钢是从生活中打拼出来的作家。据说他做过木雕,摆过地摊,编过杂志,做过编剧,现在是某个文化公司管理者,又主编一本《牧野》杂志……你完全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个有着三头六臂的人,而且有着超强的适应性。这或许是浙东人的本事,他们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生存得如鱼得水,当然也可以在文化领地占据一席之地。  
你曾说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  那么今夜你歇翅莆阳  则当是,因为诗的缘故  只要三五句就够了  此前从未谋面,可我相信  那是你我交流的暗号  如同我相信,今夜你面前的我  和别人有一些不同  于是,我们碰了三次杯  你把感慨付诸三个“意外”  我把感动凝成一联旧诗:  聚短难消三盏酒,意投可抵半生游  饮,是器,也是道  是行为,也是哲学  就像你和李贺,我与诗歌及想象中的你  已经共饮千百回
干部受教育  ——干部受教育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通过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更加牢固地把握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更加自觉地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紧密地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胡琦今年38岁,在市司法局一家下属单位工作。  2013年8月28日,胡琦正在外办事,手机突然响起。  “市司法局将举办三天脱产政治学习
“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江北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陈俊龙的职业生涯里,这句话一直是他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急难险要最前沿,陈俊龙既是负责制定“战前”规划、指导“战后”重建的指导员,又是在“战场”一线弯腰垒沙、摸黑治违、抢险救援的战斗员。  从违法建筑整治到商贸行业监管再到应急救援管理,10年时间里,陈俊龙的战场一直在变,但那一份敢于斗真碰硬、迎难而上,始终战斗在急难险要最前沿的初心和勇气
一 散文热,热在哪里  由于工作关系,二十年来,有机会阅读了大量的散文。应该说,今天的散文创作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自然,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散文的视野也就随之开阔,不论出版的个人散文专集,还是多人组合的选本,以至报刊发表的单篇散文,都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选择的标准。换个说法,当下出现散文热,热在哪里?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好的散文有无明确的标准?当前的散文和过去的散文,
2016年9月30日,重庆坤源衡泰律师事务所办公区,桂花的香味沁人心脾。  这些年来,这家律师事务所的党建工作,就如同这桂花香一样“滋养”着员工们——2014年至今,坤源衡泰连续三年被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党建成绩“满园香”背后,是坤源衡泰的执着坚守。  党建引航  在坤源衡泰,党员律师的办公桌上都贴着一个标识牌,上面印有一枚党徽,以及“共产党员”四个字。  “亮明党员身
代际研究是诗歌群体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新时期以来,对“第三代”、“中间代”、“新生代”、“第四代”的研究,多采用这种方法。但代际研究的方法,会随着当代学界的哲学和文学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变化。按哲学解释学的观点,即知识观念更新在前,方法演变在后。  代际研究的传统方法,是对诗歌群体进行整体概括,即“求同”。整体性概括,就是“见林不见木”,从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中,寻找、发现和归纳出整体的“共同性”。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意识到加强自身建设的极端重要性。1920年2月,毛泽东在《致陶毅信》中就指出,要完成改造中国与世界之大业,就必须“结合一个高尚纯粹勇猛精进的同志团体”。  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在讨论党的性质、最终奋斗目标以及党的现阶段斗争目标和策略等问题的同时,对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也进行了讨论甚至是激烈争论。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凡一个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