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胰周感染的诊治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ha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周感染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发展过程中常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尽早诊断、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近年来,随着损伤控制理念的推广应用以及影像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胰周感染的治疗方案已由早期开腹手术清创转变为"多步骤、升阶梯"式微创外科策略。这一理念及方法的转变使得临床上胰周感染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尽管如此,目前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微创外科技术的选择,以及早期腹腔积液的处理方式等。总之,由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多变性及复杂性,针对胰周感染的临床治疗及管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只有通过外科学、影像学、营养学及重症医学等多学科协同合作,才能真正做到对此类患者进行恰当的风险评估、准确的临床诊断和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其他文献
术后发生肠瘘,处理不当会导致复杂腹腔感染和脓毒血症,病死率达20%~60%,其治疗费用昂贵,是迄今腹部外科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在临床上,这类患者常常不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处置,在腹腔严重感染情况下,修补破裂肠管的失败率很高,而伴随的腹腔严重粘连、肠壁和肠系膜肿胀,又无法将破裂的肠管拖出造瘘,是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自1981年Duff和Moffat规范了腹腔开放引流策略治疗严重腹腔感染患者以来,腹腔
目的探讨小切口辅助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双荷包吻合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经济学效益。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24例原发性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纳入标准为术前肠镜病理明确诊断,肿瘤距肛缘4~15 cm,行耻骨上小切口辅助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按术中吻合方式,分为双荷包单吻合器组(双荷包吻合组,108例)和
期刊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在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四病区2009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的18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体力状况0~1级;术前胃镜检查胃部肿物,病理活检证实腺癌;影像学检查排除了远处转移;术前心肺功能正常;术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术
目的探讨改良荷包缝合技术对比直接缝合技术在双腔造口还纳术中缝合皮肤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接受双腔造口还纳手术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改良荷包缝合技术43例(改良荷包缝合组),直接缝合45例(直接缝合组)。改良荷包缝合组操作方式为:(1)可吸收线环周缝合皮下脂肪组织,打结时避免打紧,保留中央1 cm孔隙;(
克罗恩病是累及消化道全层的慢性炎性疾病,肠瘘是其最为严重的外科并发症。治疗目标是治愈肠瘘与腹腔感染、恢复消化道的连续性、减少术后复发和改善生活质量。临床上应对克罗恩病并发的肠瘘进行充分评估,努力促进肠瘘的自行愈合,联合肠内营养与外科引流有助于促进肠瘘自行愈合。同时要重视围手术期营养状况的评估,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合并的腹腔脓肿建议使用Trocar穿刺置双套管建立主动冲洗引流。药物、营养治疗以及外科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电解质失衡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经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8年1-4月全身麻醉下行胃肠手术、且手术期间进行血气分析监测的患者,排除术中液体入量过多、病情危重的抢救患者及入组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共999例患者纳入分析。分别采用术前最后一次的生化检查、麻醉后1 h内的第一次血气分析及术后24 h内第一次生化检查的数据来记录患者术前、术中、术后
期刊
放射性直肠炎是指因盆腔恶性肿瘤接受放疗后引起的直肠放射性损伤。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诊疗实践应从诊断、治疗及预防去充分考量。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应综合临床、内镜、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运用各项评分标准表现对症状和病变严重程度及病情所处阶段作出评估,以确定治疗策略及治疗方案。在治疗决策上,应尽可能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主要症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针对病情反复、病情进展的患者,转流性肠造口术及病变肠管切除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