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未来增长将带动公路货运需求的长期快速增长
经济增长是交通运输需求增加和交通发展的基本拉动力。交通运输的增长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动力。一般来说,当交通运输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时,交通运输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经济增长;当交通运输的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时,会带动经济增长,但容易导致交通运输能力的闲置。因此,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长期目标。同时,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需求的要求又取决于需求弹性的变化。当需求弹性逐步提高时,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会产生更多的运输需求;当需求弹性逐步下降时,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会产生相对较低的运输需求。

90年代后期以来,货物运输需求弹性开始缓慢上升。尽管需求弹性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经济增长的周期有关,但从短期看,需求弹性提高的趋势将可能继续维持一段时间。因此,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高速的经济增长将带来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大和运输需求的持续增长。运输需求将继续保持至少在未来20年的持续增长。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带动货物运输结构的调整
由于不同产业对交通运输中间投入的需求强度不同,因此,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会对交通运输带来结构性要求。对公路货运的需求最强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一产业,需求最弱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内部中间投入品生产部门对公路货运的需求最强,建筑业对公路货运的需求也很强。一般来说,在快速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会持续上升并且保持在—个较高的水平,由于第二产业对公路货运的需求强度较高,必然会带来对公路货运需求的快速增加。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工业化进入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新阶段。快速工业化,在使得第二产业增加值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将改变着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并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20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将表现为农业比重的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服务业比重的大幅度上升。
产业结构的变化将带来运输品类、运输质量和运量的变化。未来二十年,在大宗货物运输的总量继续增长的同时,工业制成品、一般消费品和高附加值货物的运量及其在货物运输中所占的比重将稳步提高。这类货物重量轻,体积小,批数多,对运输质量要求高,对运费的承受力强,是运输市场竞争的焦点,也是公路货物运输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
我国的自然地理特点为大型长距离公路货物运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区域空间大小、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的状况对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具有长期的基础性的影响。不同的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选择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协作对区域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我國属于大陆型国家,幅员辽阔,内陆深广,东西跨度5400公里,南北相距5200公里。而且我国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不均衡,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加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形成了西部、北部资源向东部、南部流动,东部、南部的工业产品向西部、北部输送的货运格局。因此,在大宗资源性产品的长途运输主要依赖铁路的同时,公路运输在中短途货物运输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公路货物运输也适宜于一些制成品的长距离运输。
区域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区域内部中心城市之间对高效、快捷的公路货物配送体系产生强烈需求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区域合作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展开,地区之间的经济协作在不断加强。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泛长江三角地区和京津唐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和合作也将进一步加速。随着中心城市的不断壮大,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及其影响将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因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而逐步形成。大城市圈将成为最具活力和实力最强的经济体系。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大的加速和区域内分工协作体系的建立,区内中心城市之间将对高效、快捷的公路货物配送体系产生强烈的需求。
技术进步为运输设备的高速化、重载化、专用化、智能化、节能化、环保化提供支撑
技术进步决定着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方向和革新的速度,也会影响到交通运输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交通科技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广泛吸纳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提高运输工具、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以及运输管理信息化水平;二是以现代管理技术与现代装备技术、信息技术的集成,推进运输方式的多样化、运输过程的统一化。未来20年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将在信息技术、新型材料和装备技术、交通安全技术、快速运输技术、节能与环保技术等方面取得大的进展,这将为交通运输进一步实现运输管理决策的智能化、信息化、科学化,运输设备的高速化、重载化(大型化)、专用化、智能化、节能化、环保化,以及运输过程的安全、可靠等提供支撑。

我国中长期交通科技规划对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的积极推动作用
我国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将集中在:现代交通基础网络建设技术、运输装备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综合集成;交通运输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应用与集成;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效率、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相关技术。并围绕这些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力度,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技术进步。可以预期,我国公路运输技术将在高等级公路建设和养护关键技术、公路智能运输系统(ITS)技术、道路客货运输系统及装备关键技术、公路安全与交通工程技术、公路交通环境保护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现代物流的运输和组织方式
经济全球化、贸易量的增加以及贸易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现代物流是在运输业实现集装箱化的革命性变革和集装箱多式联运有了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它要求把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结合起来,做到既安全可靠又快捷廉价,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近年来,我国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港口码头设施不断改善,运力不断增加,相关的运输服务配套行业不断发展,也给物流业创造了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和快速采购链会对现代物流的运输和组织方式提出要求,并给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综合协调带来影响。这就要求公路货运的发展必须以提供便捷、快速、门到门运输为目标,更加重视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提高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和信息化水平。
加入WTO和对服务业的开放也将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伐
加入WTO和对服务业的开放也将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的改革开放步伐。我国现在已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世界发达国家对我国加入WTO在交通运输行业方面提出了相当明确的条件,即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不仅要向世贸组织成员国开放,并且道路货运、仓储、配送服务等方面也须同时对外开放。按照我国的承诺,我国将允许外商成立合资、独资公路运输企业,合资和独资均可享受国民待遇。由于我国在公路货物运输工具、组织方式、管理经验、配套设施等方面落后于外国,公路运输企业或其他此领域的服务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应对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公路货物运输必须加快发展。
建立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必须鼓励新型货运工具的发展和实现货物运输系统的信息化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必须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交通运输体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要求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现代化道路。必须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以交通运输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求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这就要求在公路货运体系中,要鼓励发展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交通事故少的运输工具。同时,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发挥信息技术的关联带动作用,依靠完善高效的货运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动公路货物运输组织方式和运输手段的改进和提高,实现公路货物运输的跨越式发展。
(编辑/张立平)
经济增长是交通运输需求增加和交通发展的基本拉动力。交通运输的增长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动力。一般来说,当交通运输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时,交通运输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经济增长;当交通运输的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时,会带动经济增长,但容易导致交通运输能力的闲置。因此,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长期目标。同时,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需求的要求又取决于需求弹性的变化。当需求弹性逐步提高时,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会产生更多的运输需求;当需求弹性逐步下降时,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会产生相对较低的运输需求。

90年代后期以来,货物运输需求弹性开始缓慢上升。尽管需求弹性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经济增长的周期有关,但从短期看,需求弹性提高的趋势将可能继续维持一段时间。因此,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高速的经济增长将带来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大和运输需求的持续增长。运输需求将继续保持至少在未来20年的持续增长。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带动货物运输结构的调整
由于不同产业对交通运输中间投入的需求强度不同,因此,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会对交通运输带来结构性要求。对公路货运的需求最强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一产业,需求最弱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内部中间投入品生产部门对公路货运的需求最强,建筑业对公路货运的需求也很强。一般来说,在快速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会持续上升并且保持在—个较高的水平,由于第二产业对公路货运的需求强度较高,必然会带来对公路货运需求的快速增加。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工业化进入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新阶段。快速工业化,在使得第二产业增加值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将改变着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并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20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将表现为农业比重的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服务业比重的大幅度上升。
产业结构的变化将带来运输品类、运输质量和运量的变化。未来二十年,在大宗货物运输的总量继续增长的同时,工业制成品、一般消费品和高附加值货物的运量及其在货物运输中所占的比重将稳步提高。这类货物重量轻,体积小,批数多,对运输质量要求高,对运费的承受力强,是运输市场竞争的焦点,也是公路货物运输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
我国的自然地理特点为大型长距离公路货物运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区域空间大小、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的状况对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具有长期的基础性的影响。不同的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选择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协作对区域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我國属于大陆型国家,幅员辽阔,内陆深广,东西跨度5400公里,南北相距5200公里。而且我国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不均衡,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加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形成了西部、北部资源向东部、南部流动,东部、南部的工业产品向西部、北部输送的货运格局。因此,在大宗资源性产品的长途运输主要依赖铁路的同时,公路运输在中短途货物运输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公路货物运输也适宜于一些制成品的长距离运输。
区域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区域内部中心城市之间对高效、快捷的公路货物配送体系产生强烈需求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区域合作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展开,地区之间的经济协作在不断加强。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泛长江三角地区和京津唐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和合作也将进一步加速。随着中心城市的不断壮大,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及其影响将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因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而逐步形成。大城市圈将成为最具活力和实力最强的经济体系。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大的加速和区域内分工协作体系的建立,区内中心城市之间将对高效、快捷的公路货物配送体系产生强烈的需求。
技术进步为运输设备的高速化、重载化、专用化、智能化、节能化、环保化提供支撑
技术进步决定着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方向和革新的速度,也会影响到交通运输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交通科技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广泛吸纳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提高运输工具、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以及运输管理信息化水平;二是以现代管理技术与现代装备技术、信息技术的集成,推进运输方式的多样化、运输过程的统一化。未来20年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将在信息技术、新型材料和装备技术、交通安全技术、快速运输技术、节能与环保技术等方面取得大的进展,这将为交通运输进一步实现运输管理决策的智能化、信息化、科学化,运输设备的高速化、重载化(大型化)、专用化、智能化、节能化、环保化,以及运输过程的安全、可靠等提供支撑。

我国中长期交通科技规划对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的积极推动作用
我国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将集中在:现代交通基础网络建设技术、运输装备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综合集成;交通运输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应用与集成;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效率、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相关技术。并围绕这些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力度,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技术进步。可以预期,我国公路运输技术将在高等级公路建设和养护关键技术、公路智能运输系统(ITS)技术、道路客货运输系统及装备关键技术、公路安全与交通工程技术、公路交通环境保护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现代物流的运输和组织方式
经济全球化、贸易量的增加以及贸易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现代物流是在运输业实现集装箱化的革命性变革和集装箱多式联运有了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它要求把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结合起来,做到既安全可靠又快捷廉价,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近年来,我国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港口码头设施不断改善,运力不断增加,相关的运输服务配套行业不断发展,也给物流业创造了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和快速采购链会对现代物流的运输和组织方式提出要求,并给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综合协调带来影响。这就要求公路货运的发展必须以提供便捷、快速、门到门运输为目标,更加重视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提高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和信息化水平。
加入WTO和对服务业的开放也将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伐
加入WTO和对服务业的开放也将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的改革开放步伐。我国现在已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世界发达国家对我国加入WTO在交通运输行业方面提出了相当明确的条件,即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不仅要向世贸组织成员国开放,并且道路货运、仓储、配送服务等方面也须同时对外开放。按照我国的承诺,我国将允许外商成立合资、独资公路运输企业,合资和独资均可享受国民待遇。由于我国在公路货物运输工具、组织方式、管理经验、配套设施等方面落后于外国,公路运输企业或其他此领域的服务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应对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公路货物运输必须加快发展。
建立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必须鼓励新型货运工具的发展和实现货物运输系统的信息化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必须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交通运输体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要求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现代化道路。必须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以交通运输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求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这就要求在公路货运体系中,要鼓励发展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交通事故少的运输工具。同时,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发挥信息技术的关联带动作用,依靠完善高效的货运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动公路货物运输组织方式和运输手段的改进和提高,实现公路货物运输的跨越式发展。
(编辑/张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