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强者之世”中的人道主义挽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富芦花通过《黑潮》中东三郎和喜多川贞子两个性格、地位迥异人物的悲剧,揭露、抨击了日本处于国力上升的明治时代的残酷,以其人道主义情怀映照了当时的日本社会,唱出了一曲“强者之世”的人道主义挽歌。
  关键词:明治政府;德川时代;人道主义
  作者简介:王叶方(1976.1-),女,江苏省宜兴人,江苏省无锡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科技英语讲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2
  今人论及日本文学,均以明治时期为日本近现代文学之权舆,并以红露逍鸥(尾崎红叶、幸田露伴、坪内逍遥、森鸥外)为宗主。自1885年坪内氏发表《小说神髓》倡导写实主义起,日本文學便走上了近现代之路。这一时期的文艺,对其后的大正、昭和文学起到了辟芜除莱的作用。之后的文艺里,无论是耽美派的谷崎润一郎,还是自然主义派的岛崎藤村,抑或是新感觉派的川端康成,甚至是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小林多喜二,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觅到那个时代文学的影子。然而,正如陈子昂虽然一洗六朝绮靡诗风却没能真正开创唐风一样,以坪内氏为代表的写实主义派也仅为明治文学趟出了新路。直至19世纪末大量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大量被介绍到日本,日本写实主义文学才真正成为一股自觉的文化运动,德富芦花及其《黑潮》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细味这部长篇小说,不仅可以了解明治后期日本处于“盛世”阶段的社会现实与矛盾,甚至对认识今天的日本民族的心态也是很有裨益的。
  作为一部小说,《黑潮》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主要讲德川幕府的旧武士东三郎在明治政府建立二十年后,为了治疗眼疾和考察自己从报纸和别人口中听到的政府的腐败情形,应故友桧山男爵之邀,从甲州乡间来到东京,在鹿鸣馆与派阀势力代表、内阁总理大臣藤泽茂光伯爵和一众大臣舌战,尖锐地揭露、批判了当时明治政府的专横暴虐,却最终在敌人的嘲笑声中败下阵来,回到乡间孤独地死去。小说中还穿插了另一条线索,描写了喜多川贤道伯爵的妻子贞子受尽喜多川的折磨,最终含恨自尽的故事。
  黑潮本是一个自然地理上的名词,指沿日本列岛由南向北流动的一股暖流,德富氏创作这部小说的本意在初版扉页上已经写明,就是:“正如黑潮的热流着我们的海洋一样,让人道主义的潮流也来清洗我们的国家。”他还把写给其兄德富苏峰的信作为小说的代序:“是以强健如兄者必然同情强力,孱弱如弟者必然同情弱者矣”,“兄重视国力之膨胀,走帝国主义道路;而弟则愿承雨果、托尔斯泰、左拉诸先生之教诲,执人道主义之大义,因循自己之社会主义。”
  从作者的自述看,颇有“哀民生之多艰”的意味。所以在小说中,德富氏借东三郎之口,对明治政府作了在当时可谓最强烈的抨击:“你们这些靠着国库里的钱生活的人,也许真的会认为这些农民难道每年只有五块钱都拿不出来吗?可是,对于乡下的农民来说,五块钱却和一条生命一样宝贵哩。”“你们上欺君、下欺民;可是,人民是不可能永久地被欺骗下去的。”“明治政府是亡国政府。”
  然而,囿于自身的认识,德富氏针对这种现象,也提不出疗救的方法,作为作者的利刃,东三郎仅是站在旧时代立场上针砭当时的社会的,可是,即使是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德川统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绪。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角度,东三郎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遗老”的概念,真正树立了一个人道主义形象,这或许与德富氏出生时已经是德川氏败亡后的明治时代的1868年,没有亲身经历过江户幕府时代有关罢。
  笔者之所以把小说中主人公的抗争视为“挽歌”,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通过东三郎表达的思想确实已经与时代脱节。东三郎在舌战群臣时,时常表露出对德川政权的怀旧,这就注定了无论他的话语是多么尖锐激愤,也终归是软弱无力的。就像同情他的朋友桧山男爵说的那样:“今天的地租是二分五厘,但从前几乎是五公五民;从前的武士杀了人可以不问罪,今天却是四民一律平等……今天只要是有能力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大政治家、大学者,或是大财主;对一般人民的情况来说,到底是哪一个时代好,哪一个时代幸福,恐怕用不到比较就可以知道了吧!”对此,东三郎也只以“这是时势所趋,自然的赐物”这样虚弱的话来无力地回击。其实,在他心里,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是比旧时代进步的。然而,他的心依然为新时代华丽外貌下呻吟的群氓感到悲悯。二是作者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强者之世”。面对东三郎的攻击,藤泽只是得意地告诉他:“世界上的胜负就靠实力”,“像东兄这样的时势落伍者却是不行的了,对不起,你就只能站在我们的下风。”“你要搞我的话,就搞起来吧!甚至像刚才南条兄说的,来个造反也可以!”就连主管教育的原子爵也当面对他说:“像这样子的私塾(东三郎所开),有一百个封一百个,有一万个封一万个,一家都不能让他开下去。”
  虽然如此,这部作品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主要就是作者在当时日本国力处于上升期,不断取得胜利的时代,用一颗“人的心”关注到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普罗大众。虽然没能提出疗救那个社会的良方,但这种悲悯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良心所在!这一点,从作品中两个悲剧人物东三郎和贞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从性格上讲,东三郎刚烈如火,贞子作为旧时公卿家的小姐性格娴静如水,东三郎似乎是强者;从地位上讲,东三郎是幕府旧臣,蛰居乡野艰苦度日,贞子本人是皇太后的女侍,丈夫也是维新从龙之臣,是时代的新贵,但两个人却被同一个时代摧残。作者通过他们的境遇,深刻揭示了明治时代“盛世”下的残酷面目。
  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书中所有人物都有名有姓,只有主人公就叫“东三郎”,没有交待他的姓。日本古代除贵族、武士之外,百姓、商人等都是没有姓的。但东三郎是武士,应该是有姓的,而且明治政府于1875年颁布了《苗字必称令》,要求每人都要有自己的姓氏。特意不说东三郎的姓氏,是否是作者在暗示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呢?
  作为一个注解,小说设置的背景是明治维新后二十年,即1887年,当时日本国力迅速上升,七年后中日发生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小说创作的时间是1902年,出版于1903年,翌年就发生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从此,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二战结束前,作者盼望的清洗日本的人道主义暖流始终没有出现。
  参考文献:
  [1]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06.
  [2]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2.
  [3]濑沼,茂樹,《明治文学研究》,法政大学出版社,1974.5.
其他文献
我现在的心情很复杂  一杯茶正参禅般默立  漂浮的茶叶正努力恢复树上姿态  它舒展着 像少女白净的手掌  从南方来的茶 经过手的抚摸  来到我的寓所我的杯中  它在我需要的时候  洗去我的疲惫  让每个风雨之夜蓦然晴朗  能对茶说些什么 现在已近暮秋  窗外争吵的候鸟不知羞耻  声音越来越高  拔高的建筑从四面撵走了陽光  钢筋水泥一样的面孔  城市这头克隆羊  先天钙质过剩  跌跌撞撞误入一片塑
摘 要:陆机的乐府诗创作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影响,他的乐府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极高,《文选》对其乐府诗的收录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其诗歌价值,通过对陆机乐府诗的探析,了解他在乐府创造上的独特之处,对于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也是颇有帮助。  关键词:《文选》;乐府诗;陆机  作者简介:刘恒(1991-),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
基金項目: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课题“东野圭吾《盛夏的方程式》人性探究”,编号YYR2015029。  摘 要:在《盛夏的方程式》中,主人公汤川学既是理性客观的科学家、明察秋毫的侦探、循循善诱的教师,更是温情脉脉的人生导师。他通过对杀意的探究,揭露人性的复杂,同时他不以破案为目的,守护人性的美好。  关键词:汤川学;人性  作者简介:左文燕(1970-),女,满族,北京人,汉语文文字学硕士,北京电子
昆明曾经是座会生活的城市,是西南联大教会了它如何诗意地生活。如今,在昆明土生土长的诗人于坚却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故乡昆明。  虽然刮了阵疾风,下了场阵雨,但8月初的昆明依旧保持着她“春城”的体表最佳温度。昆明城区的街道上,主旋律依旧是花背心、彩色裙和超短裤。  诗人于坚说,昆明很缓慢,昆明是天堂。来到约访的五华区某咖啡馆后,他摘下墨镜,点头微笑,短短数秒,已然将其外表的“光头、墨镜、粗壮身材”的印
摘 要:20世纪后期以来,文学理论进入“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理论狂热流行并逐渐体制化,人们热衷于女性主义,心理分析等领域,文学研究的理论逐渐偏离文学本身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兴盛的“文化研究”更是加剧了这股势头。在此背景下,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入门》集中呈现了西方文学理论的最新发展,对各种理论进行介绍和创造性的阐释,针对理论和文学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关键词:乔纳森
摘 要:本文以《小二黑结婚》为视角,探讨了赵树理小说在建国前的接受问题,从《小二黑结婚》,透视其对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继承,以及对左翼文学的游离,但是却是符合解放区文学的主潮,因而受到了较高的推崇,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成功的工农兵文学。  关键词:乡土小说;工农兵小说;左翼文学  作者简介:于佳慧(1996-),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
摘 要:最后一位京派传人汪曾祺,在早期受沈从文等诸多因素影响,所建构的小说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上都带有刻意模仿的痕迹,尚未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趣味和风格;而在八十年代以后,汪曾祺对自己的部分小说进行了重构,改写后的小说,较之于先前有了自己特有的审美倾向和创作个性。探索其重构的表征,研究其重构的缘由,对于分析汪曾祺小说的发展与嬗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构;重构;嬗变;戴车匠  [中图分类号]:
月儿,节能的路灯  挂在树梢上  照得山乡幽远而静谧  星星,夜晚的霓虹  閃动着眼睛  渔人的烟斗  在河面上忽明忽暗  村头黄狗的叫声  划破了沉寂的夜空  庄稼人的鼾声  起伏在梦中的麦浪里
摘 要:张恨水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通俗文学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在通俗文学的创作上,还是通俗文学的发展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金粉世家》为例对张恨水小说创作的雅俗融合的手法进行分析。通过本篇论文,来肯定张恨水先生在雅俗文学道路上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张恨水;小说创作;雅俗融合  作者简介:武鹂(1993.6-),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
摘 要:《暴风雨》是莎士比亚后期创作的传奇剧作,虽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揭露,但对矛盾的解决方式不外乎道德感化、借助神力,这使得莎士比亚在以往作品中凸显出的人文主义在此表现的并非明显。本文将通过分析人文主义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变化情况,以《暴风雨》为代表揭示其主题意义,论证莎士比亚以试图节制王权的方式进行人文主义的审慎反省。  关键词:人文主义;审慎;自我反省;节制王权  作者简介:桂佳(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