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tn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们要想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单一、被 动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我要学”“我会学”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如何在实施新课程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观念。
  
  一、了解数学功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目前高中学生努力学习数学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因为高考,含有不得不为的因素。但他们不了解:数学因为重要才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而不是因为高考数学才变得重要。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其用途,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毫不关心它的需要,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发掘课程资源,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功能,从而对数学产生新的认识。
  例如:《线性规划》理论和方法在物资调运、产品安排、下料、饲料配方等实际问题中有广泛应用,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经济建设上的作用。在讲概率统计初步时,向学生介绍抽样调查已成为社会研究的常用方法,如:有关部门通过了解某地区入学新生的身高、体重情况,来分析这些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需要从这些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对其体重身高的数据进行统计。从统计学中由抽样失误导致破产的美国《时代文摘》杂志社,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一个不懂数学的经济学家决不会是杰出的经济学家。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并正确认识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之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觉行为,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二、尝试独立,鼓励学生“我会学”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传统学习方式使学生过分依赖老师,新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实验、独立发现规律,具体表现为“我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我会学”。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思索,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笔者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的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
  
  三、张扬学生的个性,学习方式多元智能化
  
  有关研究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能类型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上就各有千秋,学习方式也千差万别,存在着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应完全开放自己,谦逊、平等地与学生交往,思考性地倾听,其中包含着自我更新,避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理解。教师从深层真切地感受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理解学生,进行自我调适,重新建构,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建构课堂的远景目标和具体的行为目标,致力于寻求解决课堂分歧和问题的途径,尊重差异,实现积极的共同理解、共同进步,体现多样性的平等,实现课堂教学的差异性平等。
  
  四、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提倡合作性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用学过的模式去解决;现代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问题贯穿于学习过程。
  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活动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在现代社会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养。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重个人能力,轻团体协同;重独立思考,轻群体合作;重师生交流,轻横向沟通。有句话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虽然这并不正确,但它至少反映了问题的一个层面,我们的学生缺少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善于与人沟通。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彼此信任,没有信任,就不会有真诚的合作;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三个和尚没水喝”,不能相互依赖;在学生之间,要有分工、交流,要能发挥各自的特长,有荣辱与共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推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精神的最好体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优差互补,集思广益,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完成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的目的。
  
  五、体验性学习,产生积极情感
  
  现代教学论认为,亲身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有利于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得到体验已刻不容缓。如,学了“统计”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统计,如让学生调查本班的男、女生人数、本年级的男、女生人数,全校的男、女生人数,在小组内调查每个同学喜欢的课外活动项目,等等,同时进行数据的分类和整理。这些活动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可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当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很多,而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粗浅体会。不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数学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希望我们的数学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家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探讨.
其他文献
本文从体现学生主体性,创设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情境、体现实践性,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时机、体现思维发散性,注重提高一题多解能力教学、体现个体差异性,积极实施因材施教评
马克思的消费现有着深刻的内涵.其理论核心是"消费和生产的统一性",同时还包含通过"休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中学政治教师从事消费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在教学中应注重
摘要: 校本教研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建立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学习型校本教研机制能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以反思为基础,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基于校本教研的课例反思。  关键词: 校本教研课例反思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教研集体。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
我在德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德育课堂,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为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管理服务的需要,为生产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懈努力,以下是我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把思想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重智育、轻德育,重“双基”训练、轻思想教育,这是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软肋,已经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全
一、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    整个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从消费、交换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我国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一方面,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从消费切入,有助于我们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对生产、分配等具有反作用。从了解消费进入《经济生活》的学习,符合经济学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