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 我国英语教学目标的确立过于注重知识目标,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以下简称《课标》) 首次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提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发展他们学习中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
一、 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初中英语教师情感目标的制定及达成情况,笔者对两所初中的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真实教学中对情感目标的把握和落实明显低于其认识水平。在目标的把握上,36.4%的教师选择“一般”,33.3%的教师选择“较差”,选择“较好”或“很好”的教师比例共为21.2%。在目标的设计上,48.5%的教师选择“一般”,24.2%的教师选择“较差”,选择“较好”或“很好”的教师比例共为21.2%。在目标的落实上,45.5%的教师选择“一般”,24.2%的教师选择“较差”,选择“较好”或“很好”的教师比例共为27.2%。许多教师反映:相对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难以界定,不像知识目标那样能够明确的把握和设计;没有对教师设计情感目标的充足资源和有效指导;情感目标在短时期内无法从学生的考试结果上得到收益。
针对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难以实施的原因,黄正翠提出:1.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情感态度仅仅是教学手段或途径,而不是教学内容;2.教师无法像讲解知识点那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教给学生;3.情感目标的内容不明确,对情感目标的理解因人而异,并导致实施过程的差异。
二、 目标的制定
(一)情感目标的内容
加拿大语言学家Stern在他所提出的四维目标体系中,把外语教学的情感目标分为:1.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积极态度;2.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社会和文化的积极态度;3.培养学生对目的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我国学者鱼霞提出,情感教育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2.提高学生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3.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志和国际视野。”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情感发展的渐进性与差异性特点,《课标》还对情感目标作了细分和具体的描述。这些情感目标具有:1.关乎内心品性。强调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情感不仅包括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2.关乎周围世界。呼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保持和发扬;加强跨文化教育。3.关乎处世方略。强调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处理个体完善与群体进步之间关系的能力;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二)情感目标的表述
调查显示,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例如,许多教师在任何情况下,对情感目标的表述总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了解并尊重异国文化。这样的目标表述只是将课程目标进行简单移植,对于具体课时教学来说比较抽象和宽泛。因此,实际操作会有很大的困难。
确定和表述情感目标要遵循:1.学生主体性原则。在设计和表述情感目标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要做什么、学会什么,而不是教师要教什么。2.系统性原则。在设计和表述情感目标时,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系统设计。做到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堂目标的相互关联。3.可操作性原则。在设计和表述情感目标时,必须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具体表述要明确、可测量、可评价,最大限度地克服模棱两可和空洞说教。例如,上文提到的情感目标,可以转化成: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英语广告、新闻、诗歌等,通过这些内容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用英语给你的朋友写一封信,表达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决心;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西方星座文化的认识。
三、 目标的达成
(一)重视开发教学内容
教学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材)。然而,当人们从情感维度审视教学时,往往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教师和学生身上,忽视了以情感为目标对教学内容(教材)进行情感分析。
首先,根据教材所涉及的话题,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帮助学生达成对目的语社会及其文化的理解、尊重、认同和接受;培养他们与本族语者进行交流、沟通、相互理解的意愿和兴趣;珍惜和热爱本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其次,善于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入手,挖掘他们的兴趣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促进个人生存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重视优化教学方法
首先,在进行新授课教学时,应以学生现有的语言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对现有知识进行提取、加工、重组;设计难度适中、切实可行的任务;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行构建新知识;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帮助其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自信,促进其在后续的学习任务中的努力,以获得进一步的满足。其次,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在“做中学”的理念。合作成员之间通过语言交流,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最终达到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此外,尽可能对看似不带明显情感色彩的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显性化。如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为抽象的语言知识赋予情感色彩。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帮助其理解语言并主动使用语言。
(三)重视改进教学组织
首先,可以按照学业水平、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师生、生生充分交流来增强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分组时,应弱化对学生的智力和英语成绩的关注,强调学生的个性互补,坚持自愿、乐行的原则。其次,在以传统的师生角色分工为主的同时,间或使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让学生暂时充当教师的角色,从而激发其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此外,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紧张、轻松等情感有节奏地交替转换。采取适度紧张与轻松愉快相结合、感性思维活动与理性思维活动相结合、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课堂活动形式,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心理状态。
情感目标的有效确立与达成对初中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Stern, H. H.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黄正翠,2005,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态度教育的尝试《中小学外语教学》(12)
[3]鱼霞,1999,《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4]卢家楣,2002,《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一、 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初中英语教师情感目标的制定及达成情况,笔者对两所初中的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真实教学中对情感目标的把握和落实明显低于其认识水平。在目标的把握上,36.4%的教师选择“一般”,33.3%的教师选择“较差”,选择“较好”或“很好”的教师比例共为21.2%。在目标的设计上,48.5%的教师选择“一般”,24.2%的教师选择“较差”,选择“较好”或“很好”的教师比例共为21.2%。在目标的落实上,45.5%的教师选择“一般”,24.2%的教师选择“较差”,选择“较好”或“很好”的教师比例共为27.2%。许多教师反映:相对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难以界定,不像知识目标那样能够明确的把握和设计;没有对教师设计情感目标的充足资源和有效指导;情感目标在短时期内无法从学生的考试结果上得到收益。
针对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难以实施的原因,黄正翠提出:1.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情感态度仅仅是教学手段或途径,而不是教学内容;2.教师无法像讲解知识点那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教给学生;3.情感目标的内容不明确,对情感目标的理解因人而异,并导致实施过程的差异。
二、 目标的制定
(一)情感目标的内容
加拿大语言学家Stern在他所提出的四维目标体系中,把外语教学的情感目标分为:1.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积极态度;2.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社会和文化的积极态度;3.培养学生对目的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我国学者鱼霞提出,情感教育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2.提高学生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3.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志和国际视野。”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情感发展的渐进性与差异性特点,《课标》还对情感目标作了细分和具体的描述。这些情感目标具有:1.关乎内心品性。强调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情感不仅包括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2.关乎周围世界。呼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保持和发扬;加强跨文化教育。3.关乎处世方略。强调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处理个体完善与群体进步之间关系的能力;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二)情感目标的表述
调查显示,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例如,许多教师在任何情况下,对情感目标的表述总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了解并尊重异国文化。这样的目标表述只是将课程目标进行简单移植,对于具体课时教学来说比较抽象和宽泛。因此,实际操作会有很大的困难。
确定和表述情感目标要遵循:1.学生主体性原则。在设计和表述情感目标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要做什么、学会什么,而不是教师要教什么。2.系统性原则。在设计和表述情感目标时,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系统设计。做到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堂目标的相互关联。3.可操作性原则。在设计和表述情感目标时,必须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具体表述要明确、可测量、可评价,最大限度地克服模棱两可和空洞说教。例如,上文提到的情感目标,可以转化成: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英语广告、新闻、诗歌等,通过这些内容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用英语给你的朋友写一封信,表达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决心;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西方星座文化的认识。
三、 目标的达成
(一)重视开发教学内容
教学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材)。然而,当人们从情感维度审视教学时,往往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教师和学生身上,忽视了以情感为目标对教学内容(教材)进行情感分析。
首先,根据教材所涉及的话题,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帮助学生达成对目的语社会及其文化的理解、尊重、认同和接受;培养他们与本族语者进行交流、沟通、相互理解的意愿和兴趣;珍惜和热爱本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其次,善于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入手,挖掘他们的兴趣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促进个人生存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重视优化教学方法
首先,在进行新授课教学时,应以学生现有的语言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对现有知识进行提取、加工、重组;设计难度适中、切实可行的任务;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行构建新知识;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帮助其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自信,促进其在后续的学习任务中的努力,以获得进一步的满足。其次,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在“做中学”的理念。合作成员之间通过语言交流,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最终达到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此外,尽可能对看似不带明显情感色彩的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显性化。如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为抽象的语言知识赋予情感色彩。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帮助其理解语言并主动使用语言。
(三)重视改进教学组织
首先,可以按照学业水平、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师生、生生充分交流来增强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分组时,应弱化对学生的智力和英语成绩的关注,强调学生的个性互补,坚持自愿、乐行的原则。其次,在以传统的师生角色分工为主的同时,间或使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让学生暂时充当教师的角色,从而激发其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此外,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紧张、轻松等情感有节奏地交替转换。采取适度紧张与轻松愉快相结合、感性思维活动与理性思维活动相结合、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课堂活动形式,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心理状态。
情感目标的有效确立与达成对初中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Stern, H. H.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黄正翠,2005,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态度教育的尝试《中小学外语教学》(12)
[3]鱼霞,1999,《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4]卢家楣,2002,《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