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型心电记录器成功发现晕厥病因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安装植入型心电记录器(insertable loop recorder,ILR)在国内已有少量报道,但能明确记录到与晕厥相关的心律失常发生,继而确定病因者仍为数不多。本文报道1例植入ILR后18个月记录到窦性停搏的病例。

其他文献
患者男性,31岁,阵发性心悸2年。当地医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行射频消融术未成功,但未说明治疗失败原因,此次入我院为行再次射频消融术。体格检查:发育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无肿大,双下肢无水肿。体表心电图为B型预激综合征,心悸发作时心电图为PSVT。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常规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经右侧颈内静脉不能将导引钢丝送达下腔静脉,但可送入右心室,常规放置冠状静
目前,植入型心律转复律除颤器(ICD)已成为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首选方法。伴随ICD的广泛应用,其相关并发症的报道日益增多,其中ICD电风暴以其发病迅急,症状严重,需要紧急处理而倍受关注。鉴于此,本文对近年来有关ICD电风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主办、浙江省医学会承办,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学术年会于2008年9月19日至21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
患者男性,26岁。因间断性乏力4年,起搏器囊袋皮肤破溃3d入院。曾因“病毒性心肌炎,三度房室阻滞”于2004年6月在当地医院经右锁骨下静脉途经植入VVI永久性起搏器(SORIN BIOMEDICA),术后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囊袋愈合良好。2005年9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乏力疲倦不适,经查起搏导线断裂(X线示右侧第一肋骨与锁骨交叉处),于当地医院重新植入同型号起搏导线,植入顺利,恢复良好出院。20
目的评价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中不同终点与临床成功率的关系。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入选持续性房颤患者124例,男性76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62.4±11.5)岁。平均左心房内径(44.6±6.5)mm,平均房颤病程(2.3±3.5)年。消融术式采用Carto系统引导环肺静脉前庭隔离(CPVI)和心房复杂碎裂电位(CFAEs)消融,单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按照消融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曾被认为是人类生存的“乌托邦”。然而,无论是幻想未来还是讽喻现世,城市在中外生态电影中的形象并没有那么美好,反而呈现出种种负面的形象。影片里的城市要么被金钱、权力所异化,要么垃圾成堆,要么成为末日废土,展现了当下人类对不加节制发展城市的担忧。这种担忧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生态电影依据当下城市发展趋势所做出的的合理预测。  生態电影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电影。它探讨人类与周围物质环
期刊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与心脏性猝死相关的离子通道疾病,特发性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致猝死是Brugada综合征最严重的临床后果.目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惟一已证实对Brugada综合征治疗有效的方法。本院成功抢救以多次晕厥为首发表现的Brugada综合征伴室颤1例,并ICD治疗。随访14个月,患者自觉有2次发作并经程控证实为室颤发作,均ICD体内除颤成功。
心房颤动(房颤)的导管消融目前正成为心脏电生理学领域中的热点。从早期的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发展为稍后的环肺静脉前庭消融,至近期的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及神经节丛消融等术式。尽管存在争议,导管消融总的趋势是将消融部位从肺静脉或其口部移至前庭或左心房,其消融的范围更加广泛,尤其针对慢性房颤,
本文旨在探讨64层螺旋CT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肺静脉评价的应用价值。
近年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尤其是严重心律失常增多,随着小儿心律失常的心内电生理的开展,儿科医生对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逐年提高。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的出现,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日臻完善等等,进一步增加了小儿心律失常的重要性。